首页 > 历史 > 明灭元之战:朱元璋凭什么在三年内取胜?

明灭元之战:朱元璋凭什么在三年内取胜?

“明朝灭元”的大决战,能够取得辉煌的胜利,主要还是朱元璋的战略非常到位,另外就是靠了两个超级战将,才让战争取得最后的胜利。

1、一个超级牛的战略

(1)朱元璋是如何锻炼成“超级战略家”的?

都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如果仅仅看朱元璋的前半生,没有一个人会觉得他会取得巨大的成功。

我们看看朱元璋前半生的职业生涯:从小给地主放牛,长大后为了生计去当和尚。当了和尚也无法安然度日,被派出去要饭,最后,迫不得已去参了军。

看朱元璋的前半生,吃了无数的苦,看尽世态炎凉,见惯人间生死,因此,他的心已经变冷;接触无数的人,看了无数的山川,常处逆境却又能险象环生,因此,朱元璋的大局观、预判能力、识人能力超级牛。

从朱元璋参军开始起,他的人生开始逆风飞扬,眼力、判断力,让他在郭子兴那里如鱼得水。起义军内部的矛盾、折腾,让朱元璋对“权力拥有者”的心态摸得一清二楚。

当朱元璋独当一面后,对于人才非常重视,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是非常珍视,由此文臣就有了李善长、刘伯温、朱升等人,武将有了常遇春、徐达、胡大海、邓愈、冯胜等人。

崛起之时,能力不够,朱元璋奉行朱升提出的策略:高筑墙、缓称王、广积粮,这有效减缓了和元朝之间的矛盾。

让元朝没预料到的是,朱元璋竟然成了元朝最后的掘墓人。

在和两大同行争霸过程中,面对实力远强于自己的陈友谅,面对富裕无比的张士诚,朱元璋敏锐地选择了和陈友谅开战,因为他判断:张士诚器量小,陈友谅很骄傲,和陈友谅开战,张士诚只会坐山观虎斗。而要和张士诚开战,陈友谅一定要动手。

朱元璋不仅选对了对手,在龙湾之战、鄱阳湖之战中都坚持了正确的策略,导致陈友谅被灭。后面又用一年多时间,灭了张士诚。

朱元璋旗下的文臣武将非常佩服老大的智慧,制定大战略的能力太强了。

1368年,朱元璋要和元朝开战时,有人提出和元朝死磕,直接杀上元大都,而朱元璋提出了一个超级战略,正是这个战略为明朝获胜奠定了基础。

(2)朱元璋灭元的超级战略

1367年10月,朱元璋已经占据华夏半壁江山,南方已经是朱元璋的天下,而北方大部仍然还是元朝在掌控。

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

朱元璋和元朝注定有一场大决战!

对元朝的恨,朱元璋真的是仇恨满胸,自己的父母、哥哥等人都是在这个大元的统治下吃不上饭,最后一命呜呼的。

灭掉元朝,就是朱元璋的“报仇之战”。

为此,朱元璋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振纪,救济斯民”的振奋人心的口号。

此时,朱元璋向文武百官询问,该如何攻元?

名将常遇春提出“长驱直入,直捣大都”的策略。这符合常遇春的性格,就要来场硬碰硬的战争,看谁的拳头更硬。

朱元璋摇了摇头说道:“元大都,城墙坚固,短期不易攻下,如果周边地区的部队前来相助,必定会大受影响。”

当时的情况是,元朝还控制着山东、河南、陕西等北方重地。

不过,元朝内部派系斗争非常厉害,军阀扩廓帖木儿(王保保)和元朝廷不对付,王保保驻扎在山西晋城。而关中四军阀李思齐、张良弼(思道)、孔兴、脱列伯和王保保开战多次。这关中四军阀看似还属于元朝廷,其实已经有很大的自主能力了。

这样说吧,如果只取大都,说不上能让元朝内部的矛盾减缓,大家齐心对付朱元璋的队伍。如果逐一击破,反倒能促成大事。

于是,根据实际情况,朱元璋提出了战略:

第一步,先取山东,然后再取河南,并控制住潼关。这就是先剪断元朝的羽翼;

第二步,攻下河北,攻下大都。这是趁胜取下大都;

第三步,攻山西,平定陕甘。

不得不说,朱元璋的这个战略制定得很有针对性。

这样说吧,就这个战略,已经解决了几乎一半的问题。

问题是,光有卓越的战略行不行?

不行,还得有能够执行到位的人,而朱元璋手下的两员超级大将,具有超级执行力,这是明灭元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

2、帝国双子星,元朝掘墓人

明朝建国有六公爵,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

这其中,有一个是文臣,他是李善长。有一个是接替父亲成了公爵,他是常茂,他爹是常遇春。常遇春是朱元璋建国时最猛的大将,另一位猛人就是徐达。

明灭元大战的执行将领,就是常遇春和徐达。

谁是朱元璋手下最出色的将领?有人说是常遇春。若要论“勇”,自然是常遇春。但是,若要论“智勇双全”,非徐达莫属。

徐达仅仅比朱元璋小两岁,是从1353年起,就跟随朱元璋了。当时的徐达,仅仅只有22岁。但是,此人很不一般,按照朱元璋的回忆:平昔言简虑精,当提兵之时,令出不二。

一句话,这就是大将军的料。有些人就是有天赋的,这个不需要怀疑。

常遇春号称万人敌,1355年跟着朱元璋,具有万夫不当之勇,是朱元璋手底下第一号猛人,是最出色的先锋官。

常遇春带兵就像朱元璋的一把手术刀,无比锋利而且速度奇快,是一个超级执行者。不过,此人有一大缺点,喜欢杀“降”,这不好!

在朱元璋崛起的过程中,徐达和常遇春,算是最为出色的“双子星”了。

1367年10月,徐达被任命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征虏副将军。就此,徐达和常遇春一起负责北伐,负责解决元朝。

25万大军被徐达、常遇春带着一路向北,一刻不停。

(1)轻取山东后进攻河南,常遇春发威

大家知道,第一站是山东。

山东守将是脱因帖木儿,此人就是王保保的亲弟弟。话说,此人能力也是不俗的,但比起徐达和常遇春,自然是差了分量的。还没反应过来呢,山东大地已经插上了朱元璋大军的旗帜。

接下来,徐达和常遇春兵分两路,一路攻许昌,一路攻汴梁,进攻河南大地。

整个战事呈现一面倒的趋势。当然,继续向西过程中,在洛阳,他们遇到了最顽强的硬茬,硬茬名字叫阿鲁温,是元朝的元梁王。

在阿鲁温的指挥下,五万大军拉开了架势,在洛水北岸布阵。有种!

常遇春就治各种不服!二话没说,带着人马快速渡过洛水。这边还没准备好,常遇春的钢刀已经放到了脖子上。

元军大溃败,被追五十里。强人阿鲁温成了常遇春的俘虏。估计,阿鲁温只有一句话了:不是我军不厉害,而是敌军太厉害!

河南大地势如破竹,全盘陷落。元朝名将王保保后悔不已,如果和元朝廷不那么僵,或许还有更多的机会。但这世上,就是没有后悔药吃。

(2)徐达、常遇春,直捣大都

徐达、常遇春攻城略地的过程中,朱元璋于1368年正月初四,在南京登基为帝,建立大明,年号洪武。

潼关已经占据,再往西就是关中四军阀的地盘了。

根据朱元璋的战略,关中四军阀暂时放着,先取河北,然后直取大都。于是,在1368年的6月初,大军集合于河南武涉。

让大军更为兴奋的是,朱元璋已经到了开封,为大军北上打气。

此时,河北大地、大都(北京)已经被明军成半弧形包围,时机成熟了,徐达提出“直捣大都”。朱元璋这一次同意了。

1368年7月初一,大军正式出发,一路所向披靡,真的是神挡杀人、佛挡杀佛,到7月25日,大军直逼大都城下。

此时,元顺帝带着太子、后妃等人,直接跑路了,跑路的目标地就是开平(内蒙古多伦西北)。8月2日,大都被明军攻破。

元朝的皇帝都跑了,人心彻底散了,河北、山东、河南等北方区域,尽皆成了大明的区域。燕云十六州,终于回到了华夏民族的怀抱。

(3)徐达、常遇春取山西,统一西北

皇帝都跑了,形势一片大好,元朝的官员军人们已经毫无信心了。

徐达、常遇春指挥大军掩杀过来,只用了五个月,山西全境收复,纵然王保保在山西做了最后的反抗,但无济于事,只能逃跑。虽然都是名将,但和徐、常两人比起来,王保保(扩廓帖木儿)还是不够看的。

1369年二月起,大军继续西进进入陕西,关中四军阀显然不是对手,撤到了甘肃,经过派人谈判后,李思齐投降。就此,陕甘大部分也落入了大明区域。

这一刻,大明将元朝基本赶出了华夏区域,从此,华夏大地换了主人,名字就叫“明朝”。

虽然,后来朱元璋派徐达、李文忠、蓝玉等人屡次让北元搬家。但是,大明完全取代元朝,就是1367-1370年这三年,明朝和元军的战争,称为“明灭元战争”。

明灭元的大决战,为何能快速取胜?

说白了,还是朱元璋的战略好,手下两位统帅能力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70984.html
上一篇朱由检算是一个明君吗?
下一篇纳粹德国为什么自称第三帝国,第一帝国和第二帝国都是谁?

为您推荐

阿合马:元朝丞相,忽必烈宠臣,被30斤重铜锤砸死

阿合马:元朝丞相,忽必烈宠臣,被30斤重铜锤砸死

1282年,丞相阿合马迎接真金太子回京,王著从袖子中拿出30斤重铜锤,将阿合马的脑袋砸碎。阿合马,元朝平章政事,位列丞相,主管财政。忽必烈时代,阿合马、卢世荣、桑哥,都是“理财”能手,结果都很惨。客观看待,阿合马很有能力,但元朝“儒臣”派与“理财”派斗争激烈,忽必烈又奉行扩张政策,阿合马成为斗争的牺牲品。
多次被朱元璋称赞高风亮节的刘伯温,为何还是不能避免被害结局?

多次被朱元璋称赞高风亮节的刘伯温,为何还是不能避免被害结局?

文|赵立波题记:先生此去归何处?朝入青山暮泛湖。这是朱元璋亲自给刘伯温的一首诗,希望他能过上这样的美妙生活。洪武元年,刚刚诞生只有八个月的大明帝国万事待理之际,朱元璋刚刚大封功臣不久,就收到了刘基请求“告归”的上疏。临行前,刘基书面向朱元璋郑重提出两个建议,算作临别赠言。第一件是不建议朱元璋将都城定都
朱元璋剥削东南士人,东南士人最终坑死明朝,一切源头却在张士诚

朱元璋剥削东南士人,东南士人最终坑死明朝,一切源头却在张士诚

今天都知道明末党争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明末党争的主角就是东南士人组成的东林等党,从某种程度上说东南士子坑死大明朝也不为过。其实在有明一代,尤其是明朝初期,朱元璋特别痛恨东南人,尤其是江苏人,对他们采取极度压制态度。因为元末诸义军中,张士诚占据江苏,采取文治手段,颇得江苏士子、百姓的拥戴,给朱元璋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