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情感 > 7年“一潭死水”的婚姻,还可以再次亲密吗?

7年“一潭死水”的婚姻,还可以再次亲密吗?

文 | 周梵

本文由周梵公号(zerofield0)授权发布

死寂般的夫妻关系,如何能重拾亲密?

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吸引,不管是爱情,还是友情,其实都是有迹可循的。

所谓的“缘分”,是人们对自己内心的需求比较混沌,无法清晰分辨的一种笼统的表达方式。

粗略的划分,关系中的需求有两个维度:

基于安全需要或基于发展需要。

前者很好理解,当内心渴望关系带给我们安全时,那么我们需要的另一半的特质通常是在关系里足够投入、忠诚、踏实,甚至还有些粗钝。

比如不那么擅长表达,不太懂得他人细腻的感受,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不懂浪漫,宇宙级直男/女。他们的迟钝,刻板,不解风情既让人无奈,也让人放心。

反之,那些特别会浪漫,会说话的人,通常异性缘自然好,那么安全感就会下降。

虽然这样的关系会让人感到安全,踏实,但随着关系的发展深入,我们会感到关系中没有激情,内心的感受表达起来无人能懂,身边的这个伴侣不理解自己,跟自己没有共同语言。

但你会发现,许多抱怨自己另一半不懂情趣,跟自己没有共同语言的人,哪怕吵吵闹闹,内心再嫌弃,在行动上往往并不会主动做出分开的选择。因为在意识深处,他们明白,对方提供的安全感,是自己无法舍弃的。

那么基于发展的需要是什么呢?

每个人都是渴望自己发展的更为完整丰富的,当我们并没有把符合内心对自己期望的状态活出来时,冥冥中,就会被一个符合那个状态的人吸引。

◎ 比如,过往总是善于照顾别人,习惯压抑自我的人,内心深处就渴望活出自我,就会被一个有主见有边界的人吸引;

◎ 比如不满意自己的普通渴望自己优秀的人,就容易被有事业心上进拼搏的人吸引······

找的这个人呈现出的某种特质,让我们感到可以间接实现自己向往的生命状态。通过和那个人合一,好像也就和我所向往的那个特质合一了。

说白了,你会被吸引的那个人,都有着你渴望发展出来,但还没有活出来的生命特质。

网络上很多情感博主所说的“爱情中一定要找一个你仰慕的”、“没有仰慕就没有爱”其实这些说法里面的仰慕,就是关系中我们需要的发展性。

基本这种所谓仰慕的关系里就全部是发展属性,完全仰视的伴侣,首先要足够主动去争取,而且争取来之后还需要自己内心有很强的安全感和配得感做支撑的。

要么不等对方嫌弃,自己内心的不安和不配创造出来的惶恐感,早就自己先把关系给“作”完了。又或者在这段关系中,总感觉怎么做对方都不满意,既不敢表达边界也不敢捍卫自己的尊严,不断的退让求全,小心翼翼让自己疲惫不堪。

当然,大部分的关系不会那么极致,只满足一头,通常都是组合存在,比如满足了70%的安全,30%的发展需求。或其他比例结构组合。

不管我们最开始是基于哪种需求进入关系的,或者比例如何,随着关系的发展,随着两个人成长速度和维度的不同,比例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

比如曾经仰慕的对象,生活若干年之后你发现对方底层的脆弱顽固,开始失望甚至嫌弃。或者曾经一心一意对待你的伴侣,因为你在对方面前太过傲慢和苛刻,而感受不到你的温暖肯定,逐渐失望撤回在关系中的投入度,开始疏离你······

但最终,一段好的长期关系是我们都要在这段关系中感受到100%的发展性和安全性。彼此在共同生活中,不断的成长,深刻的理解,建立深层的信任、忠诚、亲密、欣赏······

然而亲密是需要自我的发展做支撑的。

本质上来说亲密是需要打开自己和对方相融合,然后在这个过程中重建一个新的自己,同时也需要收回责任,用自己渴望活出来的特质和力量,让自己得以成长,真正的活出来。

学员小F问我:

老师,我和老公结婚七年,很少吵架,冷战更多。

很多时候都不知道怎么沟通,我也不善于表达内心的想法,有时候很想好好说一说心里话,可话到嘴边又觉得无从说起,慢慢的我们的关系也在平静中逐渐死去。

虽然我们几乎不争吵,但也并不亲密,而我又特别想要亲密的婚姻关系,该怎么办?

两个都害怕冲突的人走在了一起,是因为在内心深层,两个人都极度需要在关系中的安全感,所以冥冥中你们会被彼此安静和平的气质吸引。

然而不吵架,不等于亲密。

就像我们和远房亲戚也不吵架,但我们毫不了解,也没有在真实的共处磨合中建立任何深厚的信任,一年一起吃个饭,客客气气,基本和陌生人无异。

亲密关系就是两个人在深度的相处中学习去了解对方的视角,立场,彼此磨合,然后能彼此信任滋养,不会处理冲突的人永远也走不到亲密。

生活中害怕冲突,不吵架(也不沟通),和平型的人,通常有两类:

第一种不会吵架,第二种不敢吵架。

先说说第一种,这样的人通常生活的家庭环境是安静的,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都缺乏交流的。

只关注事务,木讷,粗钝,只关注生存,目标,赚钱,刻板化的生活。没那么多细腻的情感,悲春伤秋,在这种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哪怕曾经有许多澎湃的情感,没有表达情感的环境,慢慢在无声的劳作和追逐目标的生活中,那些从来没有被语言和肢体呈现和规整过的情感也会归于混沌,被割裂到内在的感知系统之外。

他们会失去情感的敏感度,即不会受其之苦,也无法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更无法理解他人的感受。他们会对身边有情感需求的人感到困惑和愤怒(对,这样的人最多的也是唯一的情绪就是愤怒),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感受,何必有那么多的感受,不可理喻,莫名奇妙!

他们的关系通常只有事务,没有人,只有目标,没有情感。而他们处理亲密他人的情绪时,最常用的方式就是逃离。比如沉默,打游戏,离开现场,创造各种推脱不掉的饭局酒局······

害怕吵架的那位通常是成长环境中见证过太多次父母无休无止的争吵,冲突,而且这样的父母没有能力用有觉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带着目标去表达沟通,在冲突中理解差异,也没有意识和能力“打扫灾后现场”,去修复裂痕,重建联接。

这种家庭中父母的争吵不仅没有让彼此通过冲突之后解决问题,反而延伸出更多的问题,不断的发泄情绪,用攻击、指责、控诉、隔离等各种方式升级冲突,扩大冲突。

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就会特别恐惧冲突。他们感受到关系中的冲突全是破坏是灾难,所以成年之后他们依然会非常敏感的嗅到关系中微弱的火药味,通过自我说服,讨好卖乖,打岔,转移(看手机),沉默等方式尽可能回避所有的冲突,然后他们的关系因此也归于寂静,死一般的寂静。

小F就是后者,她就是在父母的无休无止的争吵中长大的孩子。

而她的伴侣则是前者,一个没那么多情感需求,务实上进,目标感强,对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都十分麻木的人。

当关系让我们失望的时候,我们会很容易怀疑是不是当初找错人了。其实每个人都会找到最对的那个人。我们找的那个人一定有你在那个阶段最渴望被满足的某些特质。

小F跟对方结婚七年,都没有太多争吵,是因为在上一个阶段对小F来说,关系中感到安全是最为重要的,对冲突的恐惧大过对冷漠的恐惧。

然而就如我一直所说的:

关系是流动的,生命是发展的。

对小F来说,她必须充分体验到一段足够平静的关系才能疗愈一些早年成长环境中父母大量争吵带来的创伤。

体验到“过分平静”的可怕之后,感受到原来关系里即使没有冲突,也无法带来自己渴望的婚姻生活,能亲密的彼此懂得彼此支持的关系。才会有意愿去探索自己的功课——害怕冲突,表达感受,建立深层的联接。

虽然暂时小F还没有真正的面对,但通过她的提问,我知道,她已经开始意识到一些问题了。

很多人总是期待成长的过程中少走弯路,一击即中,然而每个生命的背景都是不同的,有时候矫枉必须过正,不经历一些极致的体验,蓄力不够也没办法去发展另一极的力量。

七年时间不算短,但如果能让小F深刻明白一件事也是值得的——完全安全的关系并不等于亲密。

深度的亲密和信任是一段关系的收益,那么冲突就是达成这个收益的风险之一,如果不能承担这个风险,也就不可能有收益。

(虽然争吵不一定带来亲密,但不敢冲突的假和平的关系一定不会变得真实而亲密。)

争吵是两个人可以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之后,因为两个人都不能第一时间理解对方,协调差异,调和利益点,并找到双赢的让关系健康正向发展的解决方案。

但这种能彼此深刻理解,化解冲突的能力往往是在冲突中练就而成的。

就像有的人说我不擅长表达,然后TA就会因为怕自己表达不好,回避很多表达的机会,然后就更缺乏练习和提升,就更不会表达,就更害怕表达······如此恶性循环。

当不敢面对冲突的风险时,自然就不可能得到“真实而亲密”这个收益。

对于小F来说,敢于面对冲突需要先疗愈童年时父母无休止争吵带来的创伤。那个小女孩儿面对父母争吵的恐惧已经变成了一种非理性的潜意识反应,一点点冲突的苗头都会让小F产生与当下情境不相符的夸张的恐惧感,而带着那么强烈的恐惧,就会本能的想回避,给自己找各种理由:

“算了吧”

“他也不容易”

“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

同时去自我成长,扩展认知,提升表达和沟通。最后就能超越自己的父母,成为一个能真实表达对撞,也能建立亲密联接的人。而不是成为父母的相反面。

成为父母的相反面,并没有实质性的成长,也没有超越伤痛,只是为了回避伤痛而塑造了和父母形态相反的关系现状——从无觉知的争吵到无觉知的疏离。

底层的感受都是孤独和无力,虽然关系形态不一样,本质上跟父母是在同一层级的意识维度,我们并没有因为时代的进程,而增长更多的智慧和能量,我们的人生和父母的人生如同困在钟表盒里的钟摆一样,在一个平面的两极来回摆荡,怎么运动也跳不出这个宿命的框架。

如果一辈子都跳不出这个轮回,那真的太可惜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1_163643.html
上一篇要想拥有长久的关系,都要经历4次放弃
下一篇百岁杨振宁家庭合影,岳母罕见露面,“贤妻”翁帆太不容易了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