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小屁孩儿的知识型社交货币——卡游奥特曼卡牌

小屁孩儿的知识型社交货币——卡游奥特曼卡牌

卡游奥特曼卡牌近期一次有点热度新闻,来源于中新经纬记者一篇《这种卡片为何让孩子上瘾?有家长称“花200万还没集齐”》的报道。文中一位朝阳家长巨资购卡的行为,引起了不少圈外人的惊讶与疑惑。

事情发生在朝阳,我就不怎么奇怪了。印象里前些日子不是还有“朝阳模玩发烧友在核心商贸区租下独立空间只为存放玩具包装盒”的事呢吗。

出于好奇,也是想增加一点“现代家长”的见识储备,我去了离家比较近的卡游旗舰店试图一探究竟,当然也不可避免的买了一些产品。

曾几何时,我夫人作为带队老师出行的时候,会听到年纪更大的老师抱怨:现在孩子只顾着玩手机,也不社交。但其实那些孩子正是在用更现代的方式社交,而部分年纪大的老师家长受时代局限所限,没能迅速认识到。

作为80后的孩子,10后孩子的家长,我也是看着日本漫画、玩着电子游戏,攒着小卡片小玩具过来的。有时反而会被这些“当时还算新潮”的经验束缚住,顺拐地把今天孩子的行为往上套。“这不就是我们当年的啥啥吗”“老子当年也玩过”。这种粗糙的类比,确实容易帮助信息传播,让如我这般不愿真正了解新事物的老家伙们,产生一种似乎知道了的错觉。而且,和我交流最密切的也很可能是有着相似认知惰性的同龄人,我还觉得比别的家长还更懂一些呢,令这种错觉很难被发现。

时代不一样了,人们的消费习惯、经济能力、信息获取渠道、知识储备、社交方式都不一样。奥特曼卡牌怎么还可能是“曾经的啥啥”呢。

先讲个小故事,我夫人班上一女学生的母亲,发现一直勤奋好学的孩子忽然“沉迷游戏”,很着急,认为罪魁祸首是用自己身份给孩子开了账号又不管的孩子爸。夫妻天天吵,问题也解决不了。我就说先了解一下,是什么都玩,还是玩一类,还是玩一个。孩子妈说主要就是玩《光·遇》。真没听说过,我就下载了一个开始玩。

开始听这个情况的时候,就感觉所谓的“突然沉迷”可能不仅来源于游戏本身的体验,应该隐藏着某种社交需求。果然,游戏很“养老”,没啥竞技性攀比性和特别要完成的任务。但问题是,也没感觉需要固定的队友、公会,咋玩都行,碰到的路人也相当随机。所谓的“社交感”或者“归属感”如何体现?

最后算是找到了原因之一。就是当下一些人会把去网红打卡地拍照拍视频,当做一种社交货币。而不能去的人,可以发一些热门游戏里的“风光照”当做“代币”。我们成年人应该不会接受这种代币,但在那个女孩的朋友圈是认可的。

同样,虽然玩的东西看上去是一样,但成年人和孩子,不同年龄、性别、圈层的孩子之间,对奥特曼卡牌的玩法和发行社交货币的方式都不一样。很多相关报道采访的其实是成人,而且是自己也玩的成人,而且还是富裕地区里有钱有闲愿意和记者聊的成人。就算报道的内容属实,也不能完全反映现在在部分孩子们中间,有着一定社交影响力的卡游奥特曼卡牌的真容。

作为集换式卡牌,或者说迄今商业上最成功的本土集换式卡牌,卡游的奥特曼卡牌和它的外国前辈万智牌、游戏王卡有很多共性,却又很有地方特色。

不管是纯收藏卡还是对战卡,集换式卡牌会根据不同的稀有度按比例封包,让购买者盲抽。稀有卡的比例确定,但是具体卡随机。而买家不管是为了收集还是对战,都要用随机抽到的卡和其他玩家交换。而发生这种交换的前提是,玩家的经济实力能保证抽到一些所需稀有度级别的卡,而如果不换全靠抽,经济实力又不允许。

所以根据全球市场消费能力统一定价的,每包单一价位的传统国外产品,对我国消费者有一定的消费门槛,阻挡了更多人入坑。而集换式卡牌的产品特点又需要尽可能多的人参与,才能体现产品价值,使得不少品种呈现出又贵又找不到人换和对战的窘境,单卡交易市场萎缩,只能逐渐边缘化。

而卡游奥特曼卡牌很好的突破了这一局限,传说中23种不同的稀有度等级和多种价位的卡包,让不同消费层的买家可以挑坑入,形成有着微妙差别的一个个卡牌集换圈。

比如最便宜的1元包,一包8张含7张是最普通的R,但每盒36包还是会出33张SR和3张高稀有度卡。固然和高端卡王玩不到一块儿,但如果小环境都是1元包消费者,SR卡没准都能勉强值得一换。

实体旗舰店的环境为小卡民和家长们提供了购买、开包、交流、换卡、对战的专属环境,随之而来的购物体验相当好。去之前我还有点担心会不会都是些“不爱学习的十几岁男孩”的聚集地,特边缘特宅那种感觉。结果发现完全不是,学龄前儿童、老人和女孩的人数比例和滞留时间明显高于我的预期。而且还不是女孩和女孩玩,小不点聚一堆,而是相当混龄混性别的交流。这是以往那些竞技对战类的国外品牌卡牌的国内加盟店没法比的。

相比于传统意义上的“卡店”,我更愿意将其看做一种奥特曼文化为主题的多动漫IP相支撑的长期稳定的相关爱好者的交流空间。来参观的,找人聊天的,想随便买点的,带孩子闲逛的,各取所需。这种消费的多维度已经远非当年的小浣熊水浒卡可以类比的。

攒套,也就是选一个正在卖的系列凑一样一张,是最开始,也是非常基础的玩法,朴实无华。可以不这么玩,也集不过来。攒一类的,攒一角色的,各有门道,还是要多观察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和别人太一样,都需要差不多的卡,交易成本可能会比较高;太不一样,可能又不好炫耀。

也就是说,带出去的炫耀册不仅要有一堆稀有卡,还要合系统,藏门道。或者全而不杂,或者某类卡特别多,或者一卡难求,或者另辟蹊径,才能让行家们看得上眼。而如果你孩子需要和明显比他大的哥哥姐姐一起玩,自己未必能完全把握,家长愿意帮忙做一点规划也可以。

而对于高端消费者,“集齐”“攒套”压根不是终点,一样一张太寒酸了,别管多稀有的卡要凑卡册一面(9张)才好意思让别人看看,轻描淡写地说句:你看这张画的有点意思。

和邮票、虚拟货币、明星签名一样,卡游奥特曼卡牌也因众人的共同想象而有了价值。对于不玩的人来说,这种卡或许只是散装的角色设定集,但对于玩的人来说,这些小纸片不仅是社交货币,简直就是有价证券。但不是您有钱,孩子有卡,就天然的持有了社交入场券。尊重这一群体对正版的坚守,尊重他们对高稀有度卡的认知,尊重对战规则,尊重相关角色设定,尊重小圈子的规矩。和很多文化圈一样,不知道的,都要去学。

如果自己在家玩怎么着都行,但如果要和别人交流,并借此发行所谓的社交货币,都需要明确一些认知。首先就是只有正版的卡才有社交价值,而且大多数玩家都能区分,一但发现谁买的是盗版卡,后果可能很惨。再就是不论你或孩子自己怎么认识,卡是有公认的交换价值的,而这种“公认”又是因时因地不断变化的。

比如报道里说有人抽了50张都直接撕了,说没有能入册的,这很正常。对于成年高玩,不仅R、SR是“垃圾”,不是那种一盒一两张的都只是占地儿。你可以私下收藏圈子里公认的低价卡,但不要放在拿出去的卡册里,既没有炫耀价值,也没有交换价值,很不上道。有条件的尽量把交换册、炫耀册、对战套组和私人收藏分开,它们的价值体系很可能不同。而每个圈子的入册门槛、交换对价关系要多观察多学习。同等级的卡之间不一定能等价交换,搭点什么要看供求关系。刚开始玩的时候好卡不多不舍得换,但低等级的卡再多也很可能换不了高等级的卡,那就先别换,明确自己要什么,别为了换而换。反之,别人要用多张你没有的低等级的卡换你的高等级卡,也可能是在占便宜。有价的卡一般是有“市场价格”的,应该能有办法查到,这个肯定要了解,但不能被局限住,最好还要考虑品相和小圈子共识。

别管玩的是哪种收藏,凡是要成为“行家”,都需具备一定的藏品和相应的知识储备。比如幼儿园的孩子,最少也要能说出主要角色的名称,分辨卡的稀有度,卡册里的卡的摆放至少有某种规律而不是瞎放。8岁以上,就需要知道哪种产品更能抽出好卡,什么卡出自什么包。再大一些,眼一过册,啥好啥坏啥稀罕啥易搞必然了然于胸。不仅自己要懂门道,还要能看出别人的门道。再往上,不仅要看卡,更要观人。也就是通过看卡册和攀谈,品味对方是不是心眼多,是不是厚道,是不是傻不唧唧还炫富,是不是可交。

有家长很关心孩子玩这个要花多少钱,怎么少花钱,或者说怎么把钱花在刀刃上。我只想说,“花钱学知识”“花钱搞社交”“花钱培养爱好”重点是后面的部分,而不是花钱。想花多少钱都可以,关键是你想让孩子得到什么,学会什么,认清什么,经受什么。是否要他们“超纲”地面对交换博弈,面对贫富差距,还可能面对尔虞我诈强取豪夺;面对自己的无知,面对陌生人的善意和恶意;面对欲望,面对希望。

在一些人眼里,孩子、卡片、奥特曼,一切都小小的,那么单纯可爱。在另一些人眼里,这些卡又都成了大毒草、洪水猛兽,荒废学业的罪魁祸首。对此我不建议家长简单地把这种小卡片社交当做单纯的“儿童游戏”,一上来就完全放手,全程不闻不问。据报道有个4岁的孩子的家长想让孩子借此更好的社交,只是在网上买了些二手卡丢给孩子。结果卡是假的,还是个较大的女孩发现后告诉孩子家长的。即便卡是真的,值钱的有可能被骗走,不值钱的胡乱凑一堆啥也不懂对社交也意义不大。

这次去旗舰店感触还是挺大的。本来看了报道会觉得这是种“骗小孩钱”的商业圈套,但坐下来,仔细观察前来购物的孩子,听他们和自己家长和一起来的小伙伴和不认识的小孩和不认识的家长聊的时候,我的感觉在一点点改变。虽然不能说他们展现出来的知识储备和对这种储备的运用技巧一定是集换卡牌培养出来的。但仅就信息交流的知识密度来说,是大于很多能够让不认识的儿童自组织的活动的。

一个幼儿园小女孩看别人玩卡也想买,但她和奶奶都不知道具体要买什么。只能简单的说要买更强更好的。我看到旁边的10岁左右的男孩先是推荐了贵的,但奶奶明显不想花太多钱,就问另一些便宜的怎么样。男孩开始很犹豫,后来应该是明白了女孩奶奶的真正诉求,找了个30元左右的产品说这个也如何如何不错。最后大家都很高兴。整件事里,我猜女孩和奶奶真正要的其实正是这个“如何如何不错”。毕竟小女孩拿着卡应该不是去和能到男孩这种懂行的人发行社交货币,就算买了再贵的说不出门道也就明珠暗投了。但来自“更高维”的小哥哥背书的知识,却更有可能帮她赢得一些面子。

再举个例子,A觉得B可能是懂行的,拿出一本不轻易外露的册子。B如果能说出里面一些稀有卡的出处,算对上暗号了,这是知识在社交中的直接应用。两人因共同具备某种都认可的偏门知识而增进了友情。B如果真没见过,肯定会问,不管A有没有直接告诉他,都已经是在发行知识打底的社交货币了。A获得的快感不仅是来自于物质上炫富,还有知识储备上的优越感。而B也很可能在对A仰慕中增长了见识,获得了新的知识,而且,这种获得是主动的,知识对B来说也是有用的。

运动类、音乐类、手游类、还有我熟悉的模型涂装、拼乐高,甚至是奥数,更多的是炫技而不是炫学。有些还特别吃天赋。也就是说,知识是一方面,关键还是身体与大脑长期以来的锻炼,在扩大与生俱来的先天优势。也就是说,有天赋和相当练习时间的爱好者才有发言权。

读书、看动画这些由于多元化,找到知音越来越难。传统的古生物、外星人、天文地理历史等话题也越来越小众。而奥特曼卡牌涉及的奥特曼和卡牌两部分知识,既简单又庞杂,在孩子间非常普及但很难精通,只要有兴趣花时间,就能换算成社交货币。非常适合特长不突出,又不太能拼爹的孩子打开社交局面。

有数据显示,仅卡游奥特曼卡牌一个品类的销售量就占全国同类产品销售总量的九成。也就是说,卡游的其它卡牌和别的牌子的所有卡牌的销售量加在一起,刚够奥特曼卡牌的几分之一。为什么是它?或者说不可复制无可取代的只有它?就我粗浅的观察,原因之一有可能是和4-8岁孩子,尤其是男孩,缺少非运动类社交爱好有关。

女孩天生就是更会社交的动物,一进幼儿园美甲、宠物、看娃娃、生日会、小配饰,甚至是些谁和谁好的小八卦,都能转化成社交货币。

反观男生有没有一种印象,感觉8岁以下爱运动的小男孩,尤其是群体性对抗性户外运动的,就显得有很多朋友。而不爱运动的看着就闷,仿佛天生少言寡语爱自己玩。其实,不是小男孩们都爱用运动社交,也不是不爱运动的就不爱社交,而是社交工具相当缺乏。像绘画、乐器、玩乐高这些爱好不能为他们赢得更多的朋友。

二就是奥特曼文化的普及,这个简单直白的正邪分明的一两集一次胜负之分的连绵不绝的IP,在孩子里非常流行。甚至有孩子学唱《孤勇者》是因为一些奥特曼的二创短视频经常用。奥特曼们是他们最容易理解容易模仿帮助自己中二幻想的英雄群像。

就算大多数孩子的“奥特曼时间”也就几年,但一代代积攒起来的IP认知,还是为相应的卡牌提供了潜在客户基础。

三就是从产品到营销能让更大的孩子,乃至成人有收藏感。这部分以后讲具体产品的时候再聊。

总之,看似设计简单、制作不难的卡游奥特曼卡牌,一定是有意或无意的抓住了市场某个不曾被也很难被瘙到的痒处,把某种积蓄已久的需求潜能焕发了出来。曾经的泡泡玛特盲盒很快就有了竞品。但奥特曼卡牌推出的4年来,还没有真正的“同类产品”,而且势头不减。现在正试图通过对战开牌,联合其它IP产品进行更进一步的渗透。

对于“野比康夫们”,有张好卡总比会解奥数题容易,能区分奥特曼总比三步上篮好练。他们的抽屉里不会出来一个蓝胖子,变出一个翻绳或是攒瓶盖的世界,所以只要小圈子里没有强夫这种BUG,野比和别人换换邮票,没准还真能找到更适合的朋友。

所以说,东西是一方面,关于奥特曼,关于卡牌,关于圈子里林林总总的知识可能比卡本身还重要。哪怕是别的场合完全用不上的知识,哪怕就是一层窗户纸,只要此时此地我知道你不知道,它就是社交货币。而这种货币,不仅能换来尊重,朋友缘,或者是实打实的物质好处,还能让人在不断的使用中更自信,增长阅历,领悟更多。

固然,我们学知识不是为了有用,也不是为了炫学,应该像吃饭喝水一样如饥似渴。但毕竟我们的童年生活在一个不那么缺社交,但知识相对困乏的时代。或许,在文盲占多数的社会,背唐诗会速算认识好多中国的外国的字也能令人艳羡,但在今天,对于此时的孩子还会一样吗?

以前看过一篇文章,作者是位孩子妈。大概是说看到年幼的孩子“沉迷”于奥特曼剧集,她并没有简单干涉,而是理解并适当支持。结果孩子一步步地爆发出了惊人的自学热情,绽放出了与年纪不相符的资料收集、知识查询、系统学习等能力,并自编自画一些图文绘本。重要的是,这一切的出发点、目标和具体途径都是孩子自主决定的,甚至不需要别人太多的赞美与表扬。家长看到了成长,孩子得到了快乐。

同样的,在店里我也似乎看到了这种快乐,看到了自信,看到了知识的传递与交流。这些或许是某种欲望某种虚荣在驱动,但至少是孩子自己的欲望与虚荣。

一说到孩子自己喜欢,家长本能的就开始担心“沉迷”“成瘾”“花钱花时间过度”“影响学习”。实话说,对于有的孩子,如果完全不加以引导甚是是限制,负面影响可能不止如此。于是怎么办,一群人不顾安危看海牛就要把那只海牛安乐死吗?这或许有用,但也淡化了生活本应的多姿多彩。就现在暴露出的问题来看,大多是在可控范围以内,个别极端案例相对玩家总数来说比例还非常小。

另外,我确实看到了这种爱好对低年龄时还没显露出啥突出天赋和特长的孩子的社交自信有一些帮助,也让信息收集、知识记忆等方面的能力有了锻炼的机会。

但是套一下"布鲁姆认知分类金字塔(Bloom's Taxonomy)",最低一层是记忆(Remembering),上一层是理解(Understanding),再一层是应用(Applying),最高一层是分析(Analyzing)、评估(Evaluating)和创造(Creating)。

就会发现一般的卡牌集换活动在认知上仅停留在前三层的范围,这和8岁以下儿童的心理发展和教学目标比较契合。也就是说,对于三年级及以上的孩子,简单的记牌换牌和比大小般的对战,已经不能覆盖他们所需的思维训练的需要了,维度不够。如果再过度透支时间和金钱,就要引起家长的警惕。这和沉迷手游一样,不是不培养能力,而是太单一太浅碟。

我们毕竟不是教育号,怎么管孩子的事就不多聊了,这也就是篇成年玩具爱好者对一种新玩具的感想。之后我还会对一些买来的具体的卡牌写开箱的文章,并尽可能地给一些收集建议。肯定不如专门玩的专业,但也有可能有不同的角度。我们不仅关注玩具,还关注玩具与玩家的关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2_113359.html
上一篇模范好爸爸有以下标准,即使只中了一条,孩子长大后也更有出息
下一篇戒之馆分享认为捂汗能退烧纯属是本末倒置

为您推荐

美少女们今日启程!国产肉鸽卡牌RPG《克瑞因的纷争》现已发售!

美少女们今日启程!国产肉鸽卡牌RPG《克瑞因的纷争》现已发售!

由Another Indie发行的《克瑞因的纷争》已于今日下午1点登录Steam、Wegame、蒸汽平台、哔哩哔哩游戏,售价49元人民币,首周全平台9折特惠,折后仅需44.1元。同时《克瑞因的纷争》亮相于蒸汽平台欢乐多人游戏周,玩家可从Steam首页进入活动!《克瑞因的纷争》由来自陕西的游戏开发团队双星骑打造,是一款糅合Roguelike及卡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