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直到看见孩子磨蹭背后的隐藏剧情,我才意识到孩子有多痛苦

直到看见孩子磨蹭背后的隐藏剧情,我才意识到孩子有多痛苦

千万别用大人的标准来催促孩子,孩子自有他们的成长规律。

与其催催催,不如引导孩子慢慢前行。

作者 | 李核桃

原以为放假了,终于不必再为女儿的磨磨蹭蹭大动肝火。

事实证明,我太天真了。

上午她写暑假作业前,先喝了半杯水,然后削了铅笔,又抠了抠脚,再去洗洗手,然后才慢腾腾地拿起了笔。

还没写几个字,又让我送块西瓜给她。

吃完西瓜,又上厕所,上完又掏耳朵,掏完又找指甲剪,要把手上的倒刺剪下来……

1个小时后,我去检查作业,发现她仍然只写了几个字。

我顿时怒火中烧,不由分说扬起巴掌。

女儿下意识躲开,与此同时,眼泪扑簌簌地掉下来。

我猛然想起,前不久看的一部动画片:《Getting Started(预备)》。

这部荣获六项国际电影节大奖的动画片,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一个被我们忽略的真相:

陷入磨蹭中的人,其实内心痛苦得要抓狂,拖延到最后甚至会发疯、大哭、干脆放弃。

家长总为孩子的磨蹭而头疼,却不知陷入磨蹭的孩子比家长痛苦千百倍。

磨蹭的背后

是担忧、无助、绝望

《Getting Started》的主人公梦想成为一名钢琴家,而要实现这个梦想需要每天练琴数小时。

故事就从练琴开始。

他还未登场,钢琴就像一个巨大的难题,突兀地矗立在琴房中间。

他只在门缝里看了一眼,就吓得缩回去了。

%20%20%20%20%20%20%20%20%20%20%20%20

%20%20%20%20%20%20%20%20%20%20%20%20

他接了一杯水,站在门口喝了好几口,又返回去拿了一个苹果,有了这些“能量”支持,他才有勇气走进琴房。

%20%20%20%20%20%20%20%20%20%20%20%20

接着,他上了个厕所,接了一通电话,给自己喊了好几声加油;

%20%20%20%20%20%20%20%20%20%20%20%20

又喝了好几口水,活动好凳子,丈量好凳子与钢琴的距离;

%20%20%20%20%20%20%20%20%20%20%20%20

又润润嗓子、搓搓手……

%20%20%20%20%20%20%20%20%20%20%20%20

做了很多预备动作,才开始练琴。

%20%20%20%20%20%20%20%20%20%20%20%20

%20%20%20%20%20%20%20%20%20%20%20%20

%20%20%20%20%20%20%20%20%20%20%20%20

刚弹了一声,琴箱里跑出来一只老鼠。

%20%20%20%20%20%20%20%20%20%20%20%20

他内心躁动不已,勉强逼着自己弹了几下,又走到窗前想静一静。

%20%20%20%20%20%20%20%20%20%20%20%20

刚平静了两分钟,挂钟里出来一个木偶,拿个锤子狠狠地敲击自己的脑袋,发出“咣咣咣”的声音。

%20%20%20%20%20%20%20%20%20%20%20%20

%20%20%20%20%20%20%20%20%20%20%20%20

%20%20%20%20%20%20%20%20%20%20%20%20

他如梦初醒,赶紧去练琴,可才练了一会儿就累倒在钢琴上。

%20%20%20%20%20%20%20%20%20%20%20%20

他不想练琴,又为自己的行为内疚,郁闷之下就去看电视。

%20%20%20%20%20%20%20%20%20%20%20%20

看了几分钟又觉得良心不安,于是关掉电视瘫倒在沙发上。

%20%20%20%20%20%20%20%20%20%20%20%20

倒吊着看钢琴,越发觉得它恐怖,他干脆滑行到琴凳下,眼不见为净。

%20%20%20%20%20%20%20%20%20%20%20%20

挂钟上木偶人又开始拼命敲打自己,他被迫再回到钢琴前……

动画片的最后,主人公一边不情愿地练琴,一边恶狠狠地捶琴。

捶不动了,就张嘴去咬。

咬不动了,他气得在屋里跑、跳、打滚、哇哇叫。

最后,他嚎啕大哭,弃琴而去……

这一幕幕,像极了平日里那个磨蹭着不愿意写作业的孩子。

可往往家长只看到他的拖延,却没法体会他内心的痛苦与无助。

越磨蹭,他越焦虑。随着时间的流逝,不良情绪也蓄积到了顶点。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新闻:孩子磨磨蹭蹭写作业到十来点,最后总要大哭一场。

吉林就有一个孩子,作业写到11点半还没完,最后都急哭了,还是得硬着头皮完成。

他的眼泪里,有煎熬到深夜的痛苦,有虽然痛苦但还必须完成的压力。

还有来自于父母的冷漠与严厉。

妈妈就坐在后面沙发上,一边玩手机,一边督促他务必完成、快点完成。

多重痛苦,焦虑升级,不堪重负的孩子,终于崩溃大哭。

磨蹭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我们都错怪孩子了

明明磨蹭也没用,最后还要哭着完成,孩子为什么屡教不改呢?

我曾经也以为,是孩子偷懒、不自觉。

直到有一次,眼泪旺旺的女儿开始愤怒反击了:

“放假还有这么多作业,我才不要!大不了不看电视!”

我吼她:

“哪里多了?语文不就背一首唐诗、抄一页生字,数学不就100道计算题、一页应用题,英语不就录两个绘本、听半小时音频……”

说着说着,我明白问题在哪了。

我只考虑到,就一整天的时间来看,这些作业不算多,留给孩子玩的时间还有大半天。

但看着堆在眼前的6项作业,至少也得2小时。

别说孩子了,就连我,一想到要监督她这么久,也会感到焦虑。

心理学家皮尔斯·斯蒂尔说:

“目标和回报太过遥远、对成功信心不足、讨厌被人委派任务,是导致拖延的3个最重要原因。”

原来,孩子并非天生爱磨蹭,而是因为任务太过艰巨,她没有信心完成,才用拖拖拉拉的方式表达不满。

每个磨蹭的孩子背后,都面临着令人焦虑的难题。

我只看到了孩子的磨蹭行为令人头疼,却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压力有多大。

看过一个TED演讲,演讲者也非常喜欢拖延,他将自己磨蹭的痛苦写在博客里,获得了极大共鸣。

世界各地的读者纷纷向他写信诉说自己的痛苦,其中不乏银行家、画家、工程师、博士。

他这才发现:拖延的人状态很差,他们经常陷入内疚、恐惧、焦虑、自我憎恨,是很多抑郁和悔恨的根源。

他对拖延症的大脑和正常大脑进行扫描发现:

正常人的大脑有理性决策者,而拖延症的大脑除了理性决策者,还有一个及时行乐的“猴子”出来捣乱,以及一个拖延到最后才出现的“惊慌怪兽”。

所以拖延越久的人,越容易陷入恐慌。

而孩子的大脑尚未发育完整,作为理性决策者的前额叶皮层无法战胜“猴子”和“怪兽”,他的大脑就会陷入凌乱、崩溃。

最后,他开始内疚、自责,这比被揍一顿还要痛苦。

而这种痛苦,又会使孩子对下一次任务产生排斥,逐渐形成恶性循环。

最终,孩子甚至会陷入自我厌恶、自我攻击的怪圈,状态越来越差。

应付磨蹭的最好方法

根本不是催催催

看到孩子磨蹭拖拉,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催孩子。

但超限效应告诉我们:催促得越多,孩子越烦、越逆反。

当孩子再磨蹭时,家长不妨这样做:

1. 鼓励孩子迈出第一步,提升他的自我效能感

综艺《亲爱的小课桌》里的凯凯,明明很会跳舞,但老师让表演节目时,他却拖到最后还不肯上台。

老师一番耐心询问才得知:他担心自己跳得不好,所以宁可回避、拖延,就能避免跳得太差被笑话。

经过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加油助威,他才终于走到中央,跳了一支很棒的街舞。

《拖延心理学》一书说:

“拖延可能是一种应对恐惧的心理策略。

很多拖延者担心被他人评判或者被自己评判,害怕自己的不足被发现,害怕付出了最大的努力却还是做得不够好,害怕达不到要求……所以他们选择拖延。”

爱磨蹭的孩子,往往缺乏迈出第一步的勇气。

究其原因,可能就在于过去有过糟糕的体验。

比如做得不好时被批评,搞砸了被责骂,犯错了被惩罚等等。

所以,家长平常对孩子要多鼓励、少批评,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让他产生“我能行”的认知。

当孩子相信自己的实力之后,他才不会因为恐惧、畏难而顾虑重重、磨磨蹭蹭。

2. 引导孩子接受“瑕疵”,适当降低自我期许

朋友曾向我抱怨女儿写作业慢:经常写了擦、擦了再写,一个字重写好几遍,一个多小时过去了还没写完生字。

她一催,孩子就急,很容易发生亲子冲突。

这种情况就需要家长引导孩子接受“瑕疵”,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心理学研究发现,追求完美的人为了证明自己的优秀,常常对自己有不现实的要求、做自己无法完成的事。

可他们的能力又不足以达到,就会用拖延的方式回避自己的不完美。

就像动画片《Getting Started》中的主人公,幻想自己成为登顶大舞台的著名钢琴家,却又因为任务太难而陷入磨蹭、最后甚至放弃。

针对有“有完美倾向”的孩子,家长要帮孩子适当降低自我期许。

比如说:你刚开始学写字,写得不好是正常的,只要坚持练字,慢慢就会好起来。

没有谁一开始就优秀,都是在一次次做任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遇到挫折,而后不断努力、改进,慢慢走向卓越。

3. 降低任务难度,提升孩子的完成动机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指出,越简单的任务,人们完成的动机水平越高,完成效果越好。

反之,越难的任务,动机水平越低,完成效果越差。

我就经常发现:女儿的作业越多、越难时,她磨蹭得时间越久。

比如做卷子,她做得最快、最好的作业,往往非常简单,比如做50道计算题。

所以,当发现孩子磨磨许久不愿意开始时,就要考虑是不是难度太大了。

家长与其扮演“监工”让孩子心生逆反,不如对孩子施以援手,帮他一起战胜困难。

可以帮孩子拆分目标、做计划。

比如周末作业是语、数、外分别做一张卷子,一次性做完的确耗时太长,孩子容易产生畏难心理。

那就让孩子分多次完成,周五一张,周六一张,周日一张。

将艰巨的大任务拆分成一个个小任务,降低难度,孩子相对就更愿意接手,也更容易上手。

还可以给出更清晰明确的指令。

不说“快点写作业”,而说“1个小时把作业做完”;

不说“快点上学”,而说“我们7点40分准时出发”;

不说“赶紧睡觉”,而说“给你10分钟洗漱,我们9点熄灯睡觉”。

指令越明确,孩子心里越有数,越知道怎样调整自己的节奏。

4. 为孩子提供愉悦的氛围,允许他有自己的节奏

心理学博士Timothy Pychl研究发现:严厉的父母更容易培养出磨蹭的孩子。

因为他们要求孩子无条件听话,更容易遭致孩子的敌对情绪。

好的父母懂得创造令人愉悦的氛围,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轻松完成。

毕竟,有的孩子天生慢性子,但慢工出细活,只要不耽误、不迟到,并没有什么不好。

还有的低龄孩子,各方面发育不成熟,没能力快速高效地完成,不能用成年人的速度要求孩子。

与其一味地催促孩子惹得大人烦、孩子怨,不如给孩子一些成长的空间,让他学会自我调适。

被尊重的孩子才有主动权,他才能更专注、更高效。

阿德勒说:“孩子的很多行为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他们感到气馁。”

磨蹭也不例外。

好的父母就像良医,不仅能看到孩子的“病灶”,更能体会孩子的痛苦。

比起磨蹭,孩子面对困难的无助、抗拒、痛苦等更值得被看见。

点个【赞吧】,愿每个深陷“磨蹭之症”的孩子,都能被父母的爱与温柔治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2_1415.html
上一篇职工心理驿站丨觉得孩子没有主见,该怎么办?
下一篇孩子6岁前思维有这3个特点,长大后学数学很占优势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