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妈妈撕奖状痛哭上热搜:多少父母心理畸形,却怪孩子不上进?

妈妈撕奖状痛哭上热搜:多少父母心理畸形,却怪孩子不上进?

作者:苏青妤(爸妈精读作者)

前阵子,一位崩溃的妈妈登上了热搜。

她满脸泪痕,朝儿子怒吼:“让你不好好学习!”然后激动地用力撕下满墙的奖状。

在旁的男孩低头不语,揪着衣角。

原来,儿子小宇中考失利,没能考上重点高中。

妈妈大失所望,顿觉脸上无光,昔日的奖状已无法显耀,一气之下撕下所有奖状。

此事曝光后,网友纷纷谴责。

随后,她表示是为了激励孩子高中努力学习。

母亲望子成龙情有可原,可部分网友并不买账:

“她用一次的失误否定了孩子的全部努力。”

“这无疑将孩子当作考试的工具,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严重的冲击。”

而这位妈妈的偏激做法,也触及到我的心结。

五年级的儿子期末考试只考了78分,红红的分数深深刺痛了我的双眼。

想到自己每天辛苦下班后辅导的画面,儿子吊儿郎当,满不在乎的态度更让我火上浇油,一下子没刹住脾气,狠狠揍了他一顿。

整个暑假,我取消了儿子的所有兴趣活动,把他关在房间,每天保证8小时的学习时间,希望他能利用假期来个“弯道超车”。

但看着他萎靡不振的状态,我不禁怀疑:难道自己真的做错了吗?

直至最近看到这3位妈妈的做法,我才知道自己输在哪里。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11岁的小骏。

母亲是个普通女工,为了让孩子出人头地,她剥夺了一切娱乐活动。

她规定,小骏一回家就要学习,连吃饭也要边吃边学。

另外,她还定了指标,所有科目必须满分。

高强度学习导致小骏严重睡眠不足,在考场上不经意间睡着了。

九十分的成绩让母亲勃然大怒,嘶吼道:“谁让你考试睡觉?你对得起我吗?”

她把大门一关,抄起棍子就对着小骏一顿毒打。

之后,她更丢下一句令人窒息的话:“考不到100分就一直做卷子!”

从此,母亲变本加厉地督促着小骏读书,甚至把他养的狗卖去了狗肉店。

为了不让孩子离开书桌,母亲在他的脖子上套了个铃铛,只要铃铛一响,她不问青红皂白,冲进来就是一顿责骂。

母亲的强势,得到儿子的妥协,也换来一纸诊断:重度抑郁。

周有光老先生说过:“人生是场马拉松,不必在乎一时之长短。”

遥远的目标并非不能实现,而是需要时间。

如果持久的马拉松强逼孩子跑成百米冲刺,往往会适得其反。

第二个故事,是一个24岁的政法高材生素素。

父母是高干,对素素寄予厚望,认为精英基因的孩子一定优秀。

但她从小就比不上别人,其他孩子学会走路,她还不会爬;别人能背古诗,她还不会喊爸妈。

不甘人后的母亲购买了大量补脑的保健品,无奈分数没赶上,孩子倒早熟了。

母亲只好请名师辅导,她被训练出只要一看到试题的前半部,就知道解题思路。

因此每次考试,她都能名列前茅。

母亲喜不自胜:“你的聪明是强行被妈妈挖掘出来了。”

面对母亲的良苦用心,素素在日记中却用“可怜”来形容母女关系:

“聪明的妈妈和不聪明的孩子,一个不肯接受现实,一个被拔苗助长,可怜。”

高中时,素素跟不上尖子班的学习进度,想退学上职校。

母亲一听直瞪眼,呵斥道:“除非我明天就死了,否则,你一定要上名校!”

在母亲的强压下,素素考入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可她是全班唯一一个高数没及格。

毕业后,母亲动用关系,把她弄进一家专事海事官司的律师事务所。

可领导严苛,同事冷眼,不堪压力的她从公司21楼一跃而下,当场死亡。

她在遗书中写道:

“我很累,一直活在不属于自己的圈子里,别人的优秀都是用来突出我的愚笨。”

抱着女儿冰冷的尸体,母亲悔不当初...

土耳其有句谚语:上帝为每只笨鸟都准备了一根矮树枝。

然而,每个父母都认为自己孩子是翱翔天际的雄鹰,能一飞冲天。可孩子一旦被逼着去够那根不属于自己的高枝,他就会从高处摔下来。

当小骏在分数的牢笼里撞得头破血流时,考年级第一的湖北少年吴谦益却被妈妈“泼冷水”。

他从小学习十分自律,获奖无数。

一旦成绩稍落后,他就会自我施压,认为“第二名就是落后”。

照理说,有这样懂事自觉的儿子,父母应该既省心又骄傲。

可他们一反常态,每次孩子考全校第一,就愁容满面。

期中孩子考了第三,家人却喜笑颜开,还给他发了个大红包。

他拒收,还吐槽父母要求低:

“妈妈我不明白,为什么别的家长都鼓励自己的孩子,你却总是打压我的上进心,追求进步究竟有什么错?”

面对儿子的不解,妈妈微笑着说:

“你当第一名我很为你自豪,但更多的是担心。生活中除了高考,还有诗和远方。

我希望你注重整个当中的过程,看淡最后的得失。”

妈妈的话让他学会了释放压力,不再过分执着成绩,而尝试享受获取知识的过程。

最后,他考上理想学府,步入更高的知识殿堂。

在内卷的时代,父母总习惯用分数来判断孩子的成长,却忽略了背后更多的意义,如学习力、专注力和自我价值的呈现等等。

而这,才是我们需要培养孩子立足社会竞争的能力。

父母只有放弃眼前的诱惑,才能帮助孩子获得更长远的成就。

看完这三个故事后,我深有感触:

孩子考试失利,并不代表他“烂泥扶不上墙”,或随意贴上“笨”的标签。

考试是检验孩子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但成绩不该成为唯一衡量的标准。

因此,我反思自己的做法后,想和大家分享这三个真相:

1、让分数绑架孩子,是一场舍本逐末的赌博

一网友分享自己的故事:在家里,她从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

假期时,同学们旅游体验生活,她只能宅在家里学习。

如父母所愿,她成绩优异,毕业于985大学。

在考场上,她是100分,可在社会中,她却不及格。

她不善交际,遇事就想逃避,对同事间的明争暗斗更是毫无应对能力。

她敏感胆怯,别人开玩笑,她纠结半天。领导一句批评,她抑郁好几天。

成绩再优秀,也躲不掉“高分低能”的下场。

李玫瑾教授说过:

“很多学习优秀的孩子,他们大部分的成长时间,都是在学习,怎么学呢?面对书桌、钢琴。

他们没有自由的选择,也就没有犯错的机会;没有玩耍的时间,就没有机会与人发生冲突,就没有了做错事被处罚的经历。”

现在的父母看重分数,忽视了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

当这个顺序一旦错位,成绩排名凌驾于竞争能力的话,注定悲剧一场。

2、信念感决定孩子走多远,认知力决定孩子飞多高

稻盛和夫在书中写道:

“具备同等能力,做出相同程度的努力,有的能够成功,有的以失败告终。其差别是什么呢?

人们往往容易把原因归结于运气,其实是因为愿望的大小、高度、热度的差别而造成的。”

从中职生到世界冠军,梁攀的人生逆袭实在漂亮。

初三时,母亲离家,父亲离世,让他心力交瘁,中考落榜。

他只能去做一些粗笨的体力活,搬砖、发传单、当保安,每个月只有微薄的薪水。

在工厂,他发现技术工人只是维护和调试设备,待遇却是流水线工人的两倍之多,便下定决心要学习技能。

于是,梁攀进入职校学习,每天早出晚归,利用课余去旁听,不断夯实自己的专业和技能。

之后,他以优异的成绩入选国家队,立志“做世界冠军!”

2019年8月27日,梁攀捧回中国电子技术项目首枚金牌。

他深信:“没有百分之百的成功,但要有百分之百的努力。”

而梁攀的成功,正由于他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和坚定的信念。

心理学家艾利斯提出情绪ABC理论,

A代表的是activatingevent(应激事件)的第一个英文字母;

B代表的是belief(认知)的第一个英文字母,

C代表的是consequence(行为结果)的第一个英文字母。

当梁攀处于无学历无技能的劣势时(A),他能及时认清事实,树立坚定的信念(B),从而突破困境,扭转人生(C)。

毕竟,运气只是一时,信念和认知才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3、对孩子而言,持续地成长比一时的成绩更重要

谷歌的资深人力资源副总裁曾说过:

“我们从所有的数据分析中看到,把学业平均成绩和考试分数当标准,无法让我们雇佣到有生产力和创新能力的员工。

企业想要的人才是擅长在没有明显答案的状况下解决问题的人。”

而旅游博主房琪是一个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

三本学历,她却凭借努力,成为央视主持人,转型成千万粉丝的网红博主。

她用自身经历证明,非211、985大学毕业的人,也能拥有璀璨的未来。

面对高考的失败,她说:

“一次失败不能证明你的价值,两次三次也是一样,即使是拼了命想要得到的一纸文凭和一方校园也没有资格定义你的成败,更没有资格掩盖你的努力。”

培养孩子成长型的思维,他才有底气面对人生的重重障碍。

日本有一项儿童研究表明:经常受到家长夸奖的孩子和很少受到家长夸奖的孩子相比,前者成才率比后者高五倍。

父母要允许孩子失败,“输得起”的孩子才有更多赢的机会。

与其执着如何“赢”,不如教会孩子如何漂亮地“输”。

一是让孩子保持对终身学习的热爱。

二是坦然接受孩子会“输”的事实。

人生是个考场,一两次的考试只是节点,不是终点。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大卫·埃尔凯特所说:“无论一个人生活环境如何,做父母的需要给孩子两样东西:根和翅膀。”

点个赞,希望每个孩子能在爱与自由的天际中,一展鲲鹏之志。

作者简介:苏青妤,富书专栏作者,保持热爱,奔赴山海,本文:爸妈精读,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2_145014.html
上一篇孩子为什么会近视?除了电子产品还有哪些原因
下一篇开学后,早餐多吃“四物”,让孩子成绩提高快,身高长得快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