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父母和孩子想要好好说一句话,到底有多难?

父母和孩子想要好好说一句话,到底有多难?

“如果你觉得自己长大了,那你可以和父母住一周试试。”

说实话,大多数青春期孩子和成年后的大学生,几乎都很难在疫情居家隔离的状态下,和父母和谐融洽地相处超过一周的时间。

总结一下就是:

小学阶段,孩子因为年龄尚幼、心智未成熟,只能被动地依赖父母和家庭而生存;

初高中阶段,孩子逐渐有了独立意识,但在生活和经济上却不得不依靠父母的支持;

大学生阶段,孩子的智商和理智完全成熟,不过因为学业限制,只会花钱、不能赚钱。

也就是说,很多父母都在自以为是和匆匆忙忙中将孩子抚养长大,花费时间、精力和金钱,让孩子学习功课、提高素质和升级考证,却唯独忘了:

培养孩子和父母的融洽感,和在家庭中的归属感。

以至于在孩子长大后,父母和孩子想要好好说一句话,都很难。

第一,没有共同语言。

在孩子的事情上,许多父母一直以来,就是操心学习和成绩。

但对于孩子所喜欢的游戏娱乐,还有整天抱着玩的手机电脑,家长们不是嗤之以鼻,就是谈虎色变。

甚至在他们的脑海里:

只要孩子不学习,就是浪费时间;

只要孩子在休息,就是不好好努力;

只要孩子分数低,就是没出息、不懂事。

那么家长抱着这样的思维见识和孩子相处,本来已经在学校和生活中承受了太过深重的学习压力的孩子,自然会觉得有些不堪重负。

所以每逢家长在孩子面前一念叨学习、考试和成绩,青春期孩子们就会无一例外地表示反感、郁闷和痛苦。

这就在无形之中,造成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矛盾隔阂,甚至不自觉地,形成了一道旷日持久并且无法抚平的误解沟壑。

第二,父母要求过高。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父母的要求是背唐诗、学英语、练钢琴;

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一旦有门考试的成绩不是满分,不少家长就会“兴师问罪”;

而对于初高中阶段的孩子,最让父母们“心潮难平”的,自然是竞争愈加激烈的中考和高考。

至于考上大学、已经成年的“孩子”,找工作和谈对象,又成了许多父母“恨铁不成钢”的烦恼所在。

结果有不少父母,不但将自己年轻以来追求高品质生活和高消费理念的愿望理想,强加给了自己的孩子,还“痴心妄想”地希望自己家的孩子,在这个“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超过千万”的严峻就业形势下,能够找到一份钱多事少离家近的“铁饭碗”。

不难想象,父母对于孩子过高的期望和不切实际的企盼,既增加了现在的孩子应对学业、就业和人生的压力,也给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原本已经满目疮痍和岌岌可危的亲子关系,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第三,不尊重孩子。

说实话,为人父母,掌控着家里的经济生活和时间空间,对于年少无知、没有经济能力,从小到大忙着学习,最后考试成绩却一塌糊涂的孩子,或多或少,都会有些无奈和不屑的态度。

简而言之就是,父母对孩子,很难尊重得起来。

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自己是全新的自己,从小到大最渴望和最珍视的,就是父母和家人对于自己的认可与尊重。

其实每个孩子都知道要努力学习、提高素质和学历,将来才有条件和底气,应对日益惨烈的职场竞争。

但是每天在学校教室里学得头昏脑胀、浑浑噩噩地回到家里,又需要面对无时无刻都在唠叨啰嗦的家长的冷眼和苛责中,开始每天“下半场”的作业任务。

换做是谁,也很难体会到轻松愉悦和温暖感动吧?

实际上,父母和孩子,本应是拴在应试教育、求职就业和婚姻家庭上,同一阵线的奋斗者。

但如果因为父母只顾着操心、督促和逼迫孩子的学习考试,从来都不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培养亲子互动和感情上,以至于父母和孩子之间,几乎没有共同语言、始终要求过高,并且一直以来都不够尊重和理解孩子。

那么等到“孩子”大学毕业或是逢年过节回家的时候,父母和孩子之间还是没有什么话题可以聊,无时无刻都在催着孩子找工作、谈恋爱和生孩子。

那么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还能剩下几分,又将置身何处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2_152050.html
上一篇【开学第一课】检察官、萌娃、家长、专家齐上线 共商孩子成长的烦恼
下一篇小女孩抱着我喊爸爸,看到她的脸我傻眼了…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