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令人窒息的“半颗猕猴桃”,揭露了万千家庭不正常的亲子模式!

令人窒息的“半颗猕猴桃”,揭露了万千家庭不正常的亲子模式!

作者 | 小楼

来源 | 小楼聊心理(xiaolouxinli)

本文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拍摄者所有

前些日子在网上冲浪的时候看到一个帖子,是一位妈妈发的。

题目是:没想到我也逐渐成为了父母辈那样的人。

配图是一颗猕猴桃。

这位妈妈表示,猕猴桃很贵要9块9一颗,但她经常买,因为女儿很喜欢吃。

虽然经常买,但妈妈却从来没吃过一整颗,每次都是切开把果肉给女儿,剩下两瓣厚厚的皮怕浪费,就自己啃啃。

这看起来像是很多父母都会有的行为。

但这帖子下的评论,却是一众网友“现身说法”,表示这位妈妈的行为令人窒息。

有人说,这样做会给孩子带来压力;也有人说,这样做会让女儿变得很自私。

不管是从亲身经历,还是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这些观点都不无道理。

我们这一代人的父母很多都是这种“过度付出型”,但是作为接受付出的子女,真的会如父母想象般那样感动吗?

并不见得。

父母很感动,孩子很压抑

“如果不是为了你,我……”这样的句式,在很多家庭中并不陌生。为了孩子不离婚,为了孩子保持恩爱。

父母认为自己忍辱负重,竭尽全力为孩子维持一个家,潜意识里也是要孩子全盘接受,并且感恩戴德。

可是却没有问过孩子,你希望这样吗?你能接受这样吗?

实际上,“一切都是为了你好”这样的自我感动,只会在无意识中制造孩子的愧疚感,这样的内心体验才是最令孩子痛苦的。

记得以前看奇葩说时有一位选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他说自己最怕去超市,因为担心看到自己喜欢的零食。

有一次他看到一个7块9的罐头,没忍住摸了一下,被姥姥发现了。姥姥犹豫了一下,还是买下了那个罐头,在回去的路上姥姥告诉他,这个罐头的钱可以抵他们一顿饭了。

7块9这个价格,他一直记到现在,因为“那个罐头是我这辈子吃过最苦的罐头”。

其实,姥姥也只是疼爱孙子,她只是想给孙子最好的。

可是孩子接受到的信息却是:因为我要吃罐头,家里就少吃了一顿饭。

站在父母的角度,这是牺牲了自己,把一切好的东西都给了孩子;可是这种“牺牲式”的好,带给孩子却是愧疚感。

愧疚感是一种很可怕的东西,它一旦形成,就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这么甩都甩不掉。

在未来的人生里,不管是工作还是亲密关系,只要遇到不好的事情,被愧疚感困扰的人第一反应就是内疚,然后自我检讨、自我批评,这种现象也是我们今天说的“内耗”。

另一方面,愧疚感还可能会延伸出“不配得感”。人类的潜意识会认为,我的父母过得不好,而我却过得比他们好,这是一种背叛。

不管是猕猴桃还是罐头的做法,都在给孩子传达一种“家里很短缺”的观念,等他们长大后,再遇到好东西,可能就会觉得自己不配得到。

通俗点讲,这种现象叫“心穷”,心穷会压垮一个人的自信,摧残亲密关系的联结。

过度付出的父母,养不出感恩的孩子

父母自我牺牲的另一面,还有可能是不懂得感恩。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父母过度付出,很可能会将亲子关系发展成主仆关系。

因为孩子的所有需求父母都会满足,孩子可能会将父母看成是满足需求的工具,一旦需求无法满足,孩子第一反应就是责怪工具不行。

一味过度付出会模糊孩子的心理界限,当孩子认为让父母付出就像支配自己的四肢一样随意,那必然就不会懂得感恩为何物了。

小时候,我隔壁住着一个和我同岁的小男孩,他妈妈超级宠爱他,家里所有好东西全部都给他。

久而久之,这个男孩就觉得自己用的都应该是好东西。

有一次,这位妈妈在外边拿了一些长得不太好看的苹果,回到家削了皮给他吃,结果他拿到手直接扔在了妈妈身上,说了一句:你都不吃的东西,还拿给我吃。

把所有好的都给了孩子,却换来一句这样的话,谁不心寒?

孩子认识这个世界,很大一部分是源于父母的示范。

父母自我牺牲的行为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就会让他们觉得,母亲这样的角色,就应该牺牲的。这样的想法如果延伸到他们长大,就会出现很多不孝的事件。

另一方面,母亲的过度付出对女儿也会有很大的影响,让她们也变成付出型人格,在她未来的家庭中,也会默认自己应该牺牲自己,成全家人。

不要小看模仿的力量,一个错误的互动方式会延伸出无数个畸形的家庭模式。

父母适当“自私”一点也挺好

父母肯定是要付出的,只是这个度要把握好,特别是母亲,需要意识到“无私”的母爱不需要贯穿孩子的整个童年。

当孩子的身心状态已经不再需要“完美母亲”加持时,一个妈妈应该心安理得的接受。

“妈妈”只不过是我的一个社会角色,我还有别的角色,我除了要照顾别人的感受,我也要照顾自己的感受,我也应当关怀自己。

当然这并不是说一个妈妈要故意克扣孩子的正常需求,满足自己的欲望,比如把猕猴桃自己全部吃掉,把孩子买零食的钱都拿去买自己的化妆品。

这中间的度是可以把握的,猕猴桃我可以和孩子分着吃,这样还能让孩子明白我和你之间是平等的关系。

钱也不是非得都花在孩子身上,一笔钱,给自己买玩具还是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大可不必纠结。

过度付出的另一面,是妈妈忽略了对自己的爱。每一位过度付出的妈妈,真的可以适当的“自私”一点,重视一下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把自己的需求让道于孩子的需求,很容易出现一种失衡感,心里有很多怨言,就会陷入了“母爱透支”状态。

这种状态不仅仅涉及金钱方面的让步,还包括时间上的让步——你的日程里只有照顾孩子的时间,没有照顾自己的时间,你总把“做我时间”变成“做妈妈时间”。

短期让步也许没问题,但如果总是这样,你的生活会失衡,甚至会厌倦妈妈这个角色,厌倦又无法摆脱,会让你心生怨言。

实际上,现在很多过度付出的妈妈,都有在尝试改变,但改变也不容易。

她们可能选择对自己好,但对自己好之后出现了深深的内疚感,不断责怪自己“自私”,甚至为了平息对自己的批评,反而过度补偿孩子,比如给孩子买一个超出自己预算的玩具。

如果是这样,你需要去检视,是否你正在被某些价值观绑架,这种价值观总让你“牺牲”自己。

会不会你在人生中这么些年,不知不觉就牺牲掉了很多,以至于你对自己“自私”一点,你的内疚感就会出现,让你寝食难安......

你孩子的童年不会因为少了一件玩具就被破坏掉,也不会因为少吃一口猕猴桃就营养不良;你也不会因为多吃一口猕猴桃就对不起孩子,也不会因为少了支口红人生就不完整。

如果你在选择了之后,觉得任何一种选择你都满意,没有付出的心态,那才是一种平衡的状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2_173970.html
上一篇深夜,朋友圈里那个情绪最稳定的34岁妈妈,得了乳腺癌……
下一篇警惕网络烂梗在小学生中大肆传播,别让这种恶俗毁了孩子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