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隐形霸凌”盛行,孩子懵懂,家长毫不知情:幼儿园的做法亮了!

“隐形霸凌”盛行,孩子懵懂,家长毫不知情:幼儿园的做法亮了!

“爸爸,我不想小朋友叫我“小胖”怎么办?”

“妈妈,我们班上有个男孩子总是爱抱我!”

“他们抢了我的玩具,还不跟我玩......”

朋友家的孩子上幼儿园后,偶尔会冒出来这样的小困惑。

她说,随着《少年的你》等影片的播出,近两年来霸凌议题备受关注。但她一直觉得幼儿园最重视孩子的安全问题,校园霸凌这种事到小学再操心也不迟。

直到这次,孩子又抱怨几个小朋友不跟自己玩,她才意识到:

“幼儿园也有幼儿园的江湖”,幼小无知的孩子没受太多文明的束缚,人性中的“恃强凌弱”往往会表现得更明显。

同样因为幼小无知,也会让被欺负的孩子,不懂寻求爸妈老师的帮助,甚至因为意识不到被欺负,而选择默默忍受。

孩子的自我保护教育,应该尽早提上日程了。

幼儿园里的“隐形霸凌”

或许你未曾察觉

有经验的幼儿园老师总结过,被欺凌的孩子,往往有这些共同特征:

与同学相比显得不同的孩子,比如太胖、太瘦,戴眼镜,穿着特殊,名字特殊,转校生;

看起来瘦弱好欺负的孩子;

经济条件不好的孩子;

胆小、焦虑、自卑的孩子;

没什么朋友的孩子。

在某节日中,伊能静和秦昊说起女儿米粒在学校受欺负的经历,就是最典型的案例。

米粒换到了一个新学校,班里有个小男孩经常有意无意地撞她。一次舞蹈课,男孩又跑过来咣当撞一下,米粒被挤到了墙上也不知道要还手。

想到女儿被欺负的场景,秦昊没忍住哭了出来。

实际上,除了案例中的身体冲突,低龄段孩子的“恃强凌弱”更多会通过言语表现出来。这种言语上嘲笑、否定对方,恶意贴标签取外号的方式,也被称为“隐形霸凌”。

比如,1)披着可爱“外号”的语言嘲讽

有时候,大人给小朋友取外号,幼儿可能不理解含义,也不能感受他人情绪。却让霸凌者觉得“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这个人”,更让被叫“外号”的孩子有了心理压力,甚至会认为“这是我的错”而产生自卑心理。

2)一些行为导致的“刻板标签”

偶尔会有幼儿性格内向不爱交流、或者容易生病缺课多,导致与其他小朋友相处时间少,只能一个人玩游戏。

或者是,有孩子被老师点名批评,这样的孩子也会被小朋友贴上“调皮、不听话”的标签,而被孤立。

低龄段孩子可能还没有发展出完整的同情心,或者不能理解他们的行为所造成的伤害。很多时候,他们只是在模仿自己看到的行为或亲身的经历,并不是真的心怀恶意。

但一个事实是,童年时孩子经历的一切,都将成为他们身心的一部分。

对于年幼无知的受害者和霸凌者,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为孩子建立良好的规则。“对孩子来说,规则就是界限,就是什么事情不可以做。”

一个建立了规则的孩子,并不仅仅是“乖”“听话”“好调教”,更重要的是遵守规则的生活保证了孩子在秩序中成长,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尊重别人。

伊顿幼儿园

用蒙台梭利“三不原则”保护孩子

我们应该为孩子建立哪些规则?

对0~6岁的孩子,蒙台梭利教育法中有“三不原则”:不伤害自己、不打扰他人、不破坏环境。

不打扰他人。包括他人的身体和他人的物品。未经允许不能拿他人的任何东西,不以任何理由去触碰他人身体隐私,坚决杜绝伤害他人身体。

不伤害自己。这一点从引导孩子进行情绪管理开始,让孩子识别并且接纳自己的情绪,然后引导合理宣泄,比如委屈了允许哭,愤怒了允许大叫几声。孩子的情绪被合理化了,就不会做出自伤自毁的极端行为。

不破坏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公共环境等等。如果大人能做到物品轻拿轻放,不大声喧哗,爱护一草一木,孩子自然会是环境的守护者。

走进伊顿蒙台梭利幼儿园,我们会看到,孩子们通过日常生活区的优雅礼仪训练,学习怎样参与到别人的工作中,学习遇到冲突应该怎么处理等社交礼仪……

老师也会观察孩子的哪些行为会冒犯别人,哪些行为会伤害自己,对孩子这些表现出来的行为要及时干预。

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可以做到心中有界限,也会有他的做事界限,也才能为自己的情绪、行为和态度负责。

这也是为什么,蒙台梭利环境中不会出现“霸凌”的情况。

一方面,环境中的成人给孩子们做了良好的示范。成人都是用优雅、平静的方式跟孩子们交流和互动,孩子耳濡目染,尤其是大孩子,也会用大人对待他们的方式来对待小的孩子;

另一方面,大孩子会很享受小孩子“崇拜”的眼光。作为已经会做这个工作的“大孩子”,他愿意把自己学会的东西给小孩子展示,并且“教会”他。

蒙台梭利留给父母的15条忠告

胜过100本【防霸凌】书籍

在伊顿蒙台梭利幼儿园,孩子们学习到他有挑选工作的自由,有拒绝的自由;也有不打扰他人的规则,和若加入别人必须寻求同意的规则。

这让小朋友们懂得自我保护、尊重他人。

然而,关于家园共育,有个公式是:

5+2=0

这个公式是指:5天的学校教育颇有成效,但2天的家庭教育没跟上,那么孩子的教育就会在原地打转。

孩子的自我保护教育也是如此,更需要家庭的支持和配合,只有家园两头共同努力,我们的孩子才能更加健康地发展。

给孩子有准备的爱,家长应该怎么做?

我们可以参考蒙台梭利博士给出的15条忠告:

让孩子从身边学起

1. Children learn from what surrounds them.

孩子会从周围的一切事物上学习。

关注优点,不吝惜表扬

2. If a child is often praised, he/she learns how to evaluate others.

如果一个孩子经常被表扬,他/她就会知道怎么去称赞别人。

3. If a child is given frequent encouragement, he/she will have high self-esteem.

如果你经常鼓励孩子,他/她就会建立起高度的自尊心。

4. If a child is given support, he/she will be confident.

你支持孩子,他/她就会变得自信。

5. Concentrate on nurturing the good in a child. That way, there will be no place left in him/her for the bad.

全神贯注去培养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这样他/她就没机会学坏了。

6. If a child is condescended to, he/she will learn patience.

如果你尽力对孩子和蔼可亲,他/她也会学会耐心待人。

坦诚对待,让孩子懂得平等

7. If you are honest with a child, he/she will learn the meaning of fairness.

如果你们对自己的孩子坦诚,他/她会明白平等的意义。

8. Always listen to and answer a child’s questions or requests should he/she approach you.

当孩子主动与你沟通的时候,耐心回答他/她的问题,聆听他们的需求。

营造良好氛围,给足安全感

9. If a child feels safe, he/she learns to trust people.

孩子有了安全感,才能学着去信任别人。

10. Help a child to master things early. This can be done by making sure the world around him/her is filled with affection, peace, and love.

让孩子觉得周围的世界充满感情、和平与爱,这样有助于孩子尽早学会理解和掌握事物。

11. If a child lives in an atmosphere of friendship and feels that others need him/her, he/she will learn how to find love.

你们在家中为孩子营造友好的气氛,并让他/她感受到自己是被需要的,他/她才能懂得怎么去发现爱。

恰当批评,不要适得其反

12. If a child is often criticized, he/she learns how to condemn others.

如果一个孩子经常被批评,他/她就会学会怎么去指责别人。

13. If a child is too often made to feel shame, he/she will learn to always feel guilty.

如果你总是批评孩子,让他/她对自己感到羞愧,他/她就会一直抱着负罪感生活。

14. Respect a child even when he/she makes a mistake. He/She will be able to correct his/her error soon enough.

即使孩子犯了错,也要尊重他/她。只有用这样的态度对他/她,他/她才会尽快改正错误。

关注孩子情绪,直面校园霸凌

15. If a child is too often derided, he/she becomes shy.

如果一个孩子总是被嘲笑,他/她会变得越来越胆小害羞。

有句话说得好,真正的保护,是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童年时孩子经历的一切,都将成为他们身心的一部分。确实有一些伤害是偶发的,我们不必成为惊弓之鸟,但如果乌云真的来临,希望我们和孩子都做好了应对的准备。

话说回来,不止【自我保护】,大部分的教育问题,都不在“教育”本身,最终都要回到规则与自由的层面来解决。

规则不是限制,它保护孩子成长的自由,让孩子自由地发展潜力,自由地解决问题,自由地得到他想得到的答案……

最终让孩子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END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2_3686.html
上一篇中佳教育和天龟教育的关系-教育孩子,尝试这些沟通比讲道理有用
下一篇马斯克疑似发文回应生9个孩子,被曝劈腿和女高管生了双胞胎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