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别不信,奖励给对了,娃不仅眼前听话,以后还更自觉

别不信,奖励给对了,娃不仅眼前听话,以后还更自觉

前几周写了《我家80%的管教冲突,都可以用这招解决,而且爸爸比我还擅长》,留言里对于我们每天给小D的积分奖励提出了不少疑问。

疑问最集中在下面这些:

1、奖励是外部的,使用会不会影响孩子的内驱力?

2、连孩子和父母玩都是有条件的,是不是太残忍了?

3、如果接下来不给奖励了,孩子是不是就不做了呢?

我曾经和大家一样有这样的担忧,尤其在看过专家的建议后。

和你们说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情,因为我就是那个会奖励自己一个包来坚持运动,奖励自己一杯奶茶来完成今天的写稿任务。

我当时读完后,陷入了深深自我质疑,Jessica,你竟然是个内驱力极低的人,你怎么就不能自觉运动,自觉写稿呢?

但就是靠一开始的这些奖励,我坚持运动8年了,几乎每天都运动;我坚持写稿7年了,基本上每天至少5000字。

哪怕我真的不是个“内驱力”很高的人,这个结果本身已经挺好了啊。

这么一想,我就释然了,对于小D的奖励也有了不同的看法。奖励当然可以用,用对了,还能激发内驱力。

01

三类情况,我会奖励

当然,我不会滥用奖励,但有三类情况,我肯定使用奖励,不仅效果好,真的对小D还有促进作用。

01

奖励“我有需要”的

前几天写的这篇文章,其实就属于奖励小D这类的。

讲真,疫情在家,孩子随时想找父母就找父母的要求不过分,但父母也有自己工作家务做饭的需求。

很多朋友解决这个问题,都是救火眼前,被孩子烦到不行了,开始数落,你就不能自己玩一会,让妈妈静一会吗?

这句话也没错,但并没有解决本质问题,这里需要调和的是“孩子需要我们”和“父母需要自己时间”的需求矛盾。

那么对我家来说,而且反复被验证有用的,就是提前制定计划,每天的时间安排,什么时间是“个人时间”,什么时间是“亲子时间”,大家讨论制定,达成共识。

当然啦,只要做过计划的,肯定会说没用,前一天晚上说的好好的,第二天孩子就不遵守。

那肯定,不然孩子也就不是孩子了,所以为了让这份共识长久牢固,我就会使用奖励机制。

这种奖励就好像,生活工作中,我们找朋友帮个忙,也会说,回头请你吃个饭。这其实也是一种奖励,朋友解决了“我有需求“的事情。

02

奖励“有困难的”

别说孩子了,就连我们大人,很多人都是倒在了第一步之前,因为想想就害怕,觉得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比如我,只要想到自己今天要交稿1万字,我基本上就会无限拖延,而且总有很多“冠冕堂皇”的。

后来每次工作任务重的时候,我就会和自己说,先完成3千字,我就奖励自己一杯喜茶。结果,我快速进入状态,效率极高。

因此,我会奖励小D“万里长征”的第一步,那些孩子暂时不感兴趣,但的确是为了孩子好的那类事。

比如,小D刚写字那会非常排斥,写不了多少就抱怨累,发脾气,或者瞎写一通。

对于刚刚开始握笔写字的孩子来说,端正写完一整页,这就是“万里长征”。

我就会和小D说(具体天数大家自行调整),

写字就是一件很难的事啊,所以做到才厉害。我们今天开始坚持每天写一页,写完了,我们可以贴个贴纸,连续有了10个贴纸,就能奖励小D一个心愿。因为可以坚持10天这么难的事,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刚开始的第一阶段,就是只要写完(不管是否端正),就能得到奖励。

03

奖励“热爱投入”

经常看我文章的朋友肯定知道,我说无比相信“热爱“的重要性的,所以我会奖励小D的“热爱投入”。

小D 3岁的时候喜欢毛绒玩具,摆弄她的“朋友们”,对着它们说话做游戏,都能持续很久。我就会奖励她,给她买更多的,她喜欢的毛绒包括周边玩具。

有朋友是看不懂的,觉得这孩子本来就喜欢的,为啥还要奖励呢?

我是非常珍惜孩子的“投入和专注”,哪怕孩子小的时候投入专注的都是游戏和玩耍,但没关系,这种体验今后是完全可以发挥到今后生活学习的其他方面,用来提醒孩子去挑战,或者通过兴趣来带动其他事情。

那我的奖励,就是大声宣告,妈妈看到了,妈妈很支持!

早期孩子自发的这些体验得到我们的正面反馈,那么这个孩子也就更有机会体验更多的“心流”时刻。

02

使用奖励的三大原则

看到这里,我相信很多朋友脑海里已经无数的疑惑,或者报警了,觉得这么做,处处都要踩雷区了。

我和你们经历过一样的心路历程,那我就把我当时的疑惑写一下,这也是我现在使用奖励的三大原则。

01

说清楚“为什么”而奖励

奖励都是为了强化某个行为,所以给奖励的结果不重要,关键是“为什么”而奖励,这个关键主题要反复反复让孩子知道。

这是很多朋友在执行中容易忽略的,最终都沦为了“妈妈给我还是不给我奖励”。

怎么说清楚呢?我家是有这样三部曲:事前共识,过程提醒,事后复盘。

一开始的共识很重要,要和孩子说清楚奖励的标准。

比如前几周写的那篇,很多朋友就会说,你们要奖励小D完成画画,那她觉得完成了,你们觉得没完成,这不还是大人主导?

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一开始就有共识,比如完成画画,我们当时讨论的时候就问小D,那怎样才叫“完成”呢?

小D自己拿出她的不同作品,做了选择,告诉我们,这样叫“完成”,这样不叫。

你们看,这样的讨论才叫“共识”。聊清楚标准后,还要不断重复,为什么有这个奖励。

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安排自己的生活,要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而不只是看电视玩ipad或者非要爸妈陪着玩,能学会一个人找乐子,这是非常厉害的能力,如果小D做到了,爸爸妈妈当然要奖励。

类似的这段话,我们在执行过程中间,包括奖励后,也会不断不断地重复。慢慢地,小D明白的,也变成自己内心的话是,我要学会安排自己的生活,多做有意义的事。

而不是只记得,我能得到什么奖励,这才是奖励的目的。

02

奖励孩子“要的”

很多人对于奖励的害怕是,一谈到奖励,就是物质,然后就怕孩子“胃口越来越大”。

但其实这是大人思维,基本上我们脱口而出的奖励,都是妈妈给你买XXX。而很多时候,其实孩子也并不会因为得到某个东西而快乐很久。

所以真正的奖励,是奖励孩子“要的”,让孩子“开心”的。

我家的奖励会有个清单,小D自己决定希望的奖励有哪些,有的是她希望和我们一起做的事情,比如和爸爸打怪兽,和妈妈跳舞,玩迷你世界;有的是她希望得到的东西。

所以你们看,并不存在和爸妈玩有条件,而是这是小D希望获得的奖励。而这个过程中,让孩子决定,也是更好地让他们自己筛选对自己重视的东西,并且给了足够的主动权。

而且不定期,清单可以更新,这个过程本身也是让我观察到小D不同阶段在意的东西,也蛮有意思的。

03

奖励可以撤出和调整

还有一个大家普通担忧的,那会不会导致只有奖励在了,孩子才努力呢?又或者我前面提到的写字,孩子听到只要“完成”就有奖励,那就敷衍了事呢?

这就涉及到了第三个原则了。随着孩子养成了习惯,能力精进了,我们就可以调整奖励,甚至撤出。

小D 3岁的时候,用小红花来奖励按时睡觉,后来习惯养成了,我就带着她进行了一次告别仪式。

我告诉她,“表格满了,贴纸说,小D不再需要它的帮助了。因为过了一个月,小D更大了,大孩子可以自己帮助自己,按时睡觉了。我们把这个表格拿下来吧”。

上面提到的写字,当小D慢慢能形成每天写一页的习惯,而且不痛苦后,我们就重新调整了奖励标准。

我带着她回顾了每天打卡写字的和她数一下一共写了多少字。我还会拿着第一天的字和第三十天的字来对比,圈出了我们觉得漂亮端正的字。

这个过程很直观就让小D自己看到了“坚持”的力量,就会激发孩子“自发想变好”的能量。

这时,我们就能顺势提出“更高要求”了,我就会重新和小D谈,接下来每天都要写出至少5个像我们圈出来这样端正的字,才能获得奖励。

你们看,每个阶段攻克一个难题,一步一步,带着孩子进步。

很多时候,我们的焦虑和害怕只是提前脑补了“还未发生的可能性”,但我们忘记了,人是活的,一切都可以先开始,慢慢调整。

我是系统学了早期儿童教育的,大家有过的担忧,我也有过。

尤其是刚刚开始学习的时候,真的觉得,学的每个育儿方法,都是一种“限制”,因为发现自己正常做的事情,啥都是不对的,对孩子不好的。

如果辛苦学习育儿,让我们反而不知道怎么带娃了,这肯定是不对的。这时,我就会合上育儿书,问问自己:

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我有哪些策略可以解决?可能的风险是什么?如何管理这些风险?(有时候不是不能用,而是缺少了“风险管理”)。

育儿,就是忘记了育儿书上学到的一切剩下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2_51262.html
上一篇孩子溺亡,很可能是因为你泳衣颜色没选对
下一篇为什么家长应该带孩子看戏剧表演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