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父母的什么行为,对于孩子来说是“伤害”?

父母的什么行为,对于孩子来说是“伤害”?

作为一个曾经的孩子,我对老一辈父母的“陈规陋习”,可以说心知肚明。

一般来说分为两个极端:

要么和孩子形影不离,把孩子视作自己全部生命的依靠;

要么对孩子不闻不问,孩子活成什么样,基本是“听天由命”。

而在这两种或紧或松的教育方式之间,是大多数想陪孩子学习却没学历,想供孩子出国却没能力的普通父母。

可正是这些“普通父母”,因为总想要把家庭的前途未来,压在孩子稚嫩的肩膀上,使得许多年龄尚幼、天真叛逆的孩子,经受了同龄人本不该承受的重担和压力。

显然,这是比父母的打骂责罚,更让孩子感受到“伤害”的错误教育。

第一,教育焦虑。

有太多的父母,从孩子出生后就焦虑:

学前阶段,要让孩子背唐诗、读英语;

小学阶段,就让孩子学方程、做高数;

中学阶段,就让孩子努力考名校、读硕士。

可以说,许多孩子从刚学会说话和认字开始,就被急功近利的父母,像是用皮鞭赶着一头绕着磨盘打转的驴子一样,蒙着眼、埋着头,从早到晚地读书做题。

这样的日子,实在是枯燥乏味得很!

诚然,身为父母,为了让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拥有更好的前途,几乎都愿意拼命赚钱,然后倾尽所有,给予孩子在能力范围内最好的生活条件和教育资源。

可是,如果成年人对孩子的期待太高,甚至将自己人生和家庭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很可能会导致孩子无法建立起正确的“自我认知”,面对困难和挑战完全没有独立自主的思维习惯,最终只能按照父母的期待和鞭策,来成就一个与自己的初心和意愿,格格不入的人生。

可以说,父母的教育焦虑,是对孩子的“迎头一击”,让许多孩子丧失了对学业、事业和生活的欲望动力。

只能当“小镇做题家”,却无法成为自己人生的奋斗者,实在是太可惜了。

第二,过高期待。

尽管近二三十年了,从社会到学校,都在提倡教育减负和“快乐教育”。

但是显而易见,大多数相信“读书改变命运”的鸡娃家长,对孩子的要求都很高,可他们在自己倾尽全力和一味付出的同时,却很少去考虑孩子自身的想法。

再加上这些年来,媒体和网络都在渲染名校毕业生的优越待遇和高额年薪,导致更多的父母和老师,唯成绩论、唯高考论,即便在“双减政策”落地后,家长们疯狂“鸡娃”的风气,依然不可能一下子刹住。

到头来受伤的,还是孩子。

在这样一种,“以高考为目的”的教育氛围中,父母、家庭和社会,能够给予孩子“快乐生活”的途径和方式太少,能够提供宽松愉悦的生活环境的更少。

更糟糕的是,当鸡娃家长在倾力付出、享受竞争的过程中,孩子几乎成了父母和家庭用来炫耀、攀比和实现快乐的“工具人”。

他们本该美好和快乐的童年记忆,就这样被消磨和浪费在了日复一日“目的不纯”的背书做题上。

这难道,还不叫做“伤害”吗?

第三,棍棒教育。

除了高学历家庭和留守家庭,在更多的工薪家庭和普通家庭中,对孩子的打骂责罚,可以说每一天都在发生着。

甚至可以说,在现在这样一种“无以复加”的教育焦虑氛围中,从来没有被父母骂过和打过的孩子实在是太少了。

基本上许多父母,都把“棍棒教育”作为孩子不听话、不学习和不努力时的“督促方式”。

但实际上,高压、逼迫和打骂式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身心成长谈不上任何好处,反而还会影响到孩子正常的性格和心理发展,让孩子在未来的行为和心理上出现更多的问题。

况且,父母对孩子施以“棍棒教育”来督促学习,往往起不到多大的教育效果,只会让孩子对于学业和考试,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而且像打骂责罚这样的“打击式教育”,特别容易触及和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可以说这样的教育方式,即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会在家庭和生活中,成为压垮孩子情绪性格的“最后一根稻草”。

总之,父母的教育焦虑、过高期待和棍棒教育,表面上看来都是“为了孩子好”,但实际上对于孩子来说,却是足以伴随和影响一生的“童年阴影”。

由此可见,想要成为被孩子喜欢的家长,80后和90后父母,还有很多道理需要想清楚、想明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2_75776.html
上一篇【天大科普】高龄孕妇胎停育越来越多,出现的问题在哪里?
下一篇37周胎儿双顶径多少?胎头过大孕妇能顺产吗?产科医生:主要看2点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