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初为人母》:66位英国女性讲述成为母亲,成为自己

《初为人母》:66位英国女性讲述成为母亲,成为自己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宋思洋

“成为母亲”,这个简单的动宾词组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怀胎十月,经历各种孕期不适和后遗症?意味着承受分娩痛苦、产后抑郁的风险?意味着对孩子的日夜陪伴,成为孩子最亲近依赖的人?意味着工作事业受到影响,生活重心的转移?……很难想象,仅仅是一个身份的转换,生活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样貌,变得面目全非。无论是生理、心理的主观矛盾体验,还是社会、亲友的客观思维逻辑,都在清楚明白地告诉你,成为母亲,包含着无限丰富的内在含义。

英国社会学家安·奥克利采访了66位女性,进行了一场关于“生育”的探讨,写成《初为人母》一书。如她所写,“成为母亲不仅仅意味着工作的转变,更涉及对一个人个性的重塑”,个性产生于成长生活环境,产生于对身份的认知,产生于与人相处的模式。而这一切,都会在成为母亲之后发生巨变。因为从那一刻开始,你将不再是你,而是××的妈妈。如此巨大的身份转变,很像是跨领域跳槽到了一个新的岗位,结果上司告知你,这个岗位没有试用期,没有薪资,终身制,最重要的是没有岗位规则,如何去做全靠自己摸索。

《初为人母》 [英] 安·奥克利 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从零开始的独属经历

常言道,“不打无准备之仗”,但是成为母亲这一过程,的的确确是一场无准备之仗。没有任何课程或书籍可以把“母亲”这一角色所要做的事情完整概括,成为一位母亲究竟要经历些什么,是所有初为人母者的困惑。

从怀孕初期开始,关于要吃什么、补什么,关于胚胎孕育的具体过程,关于分娩的流程,关于婴儿的喂养和照料……无数细枝末节的课程等待母亲去学习,而其中的大部分是没有经验案例的,需要母亲们自己去发现去感知,从自己的经历中总结教训,不断完善母职的计划列表。在怀孕之前,我们并不知道怀孕是什么样子、我们会变成怎样;在分娩之前,我们也不知道是否可以顺产、会在产床上呆几个小时、要缝合几针;在育儿之前,我们同样不知道宝宝哭泣代表什么、什么时候喂奶、丈夫是否可以深度参与育儿。所有的书籍和电视剧总把成为母亲这一过程描述的简单又温馨,但真正经历过之后,才会发现,一个从零开始学习的角色,适应起来有多么困难。

近期热播电视剧《亲爱的小孩》中,以现实手法呈现了生育与成为母亲的一系列经历。

很多母亲都说,如果要选出她们这一生中承受生理折磨最多的一次经历,那这个经历一定是分娩。虽然从怀孕初期开始,母亲们就要经历孕吐、肿胀、身体不适等症状,但跟分娩相比,前面的这些毛病无疑是小巫见大巫了。《初为人母》中被访谈的母亲们对于分娩的描绘各不相同,她们中有人刚开始宫缩就痛到喘不上气,有人开到五指也觉得完全无感;有人几个小时内就生下了孩子,有人则经历了一整天的难产;有人打了麻醉,对于分娩过程全无知觉,也有人没有使用止痛药物,痛到撕心裂肺……每位母亲的生产经历都有不同,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不存在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也不存在两位感受一样的母亲,所以这段怀孕和分娩的经历是独属于每个人的。

“如果说分娩是颠覆时刻,那么分娩过后则是颇为扫兴的。伴随着情感的式微,身体也显示出衰退迹象。产子的喜悦往往会冲抵身体意识到的不适感,因而分娩一过,后遗症登场——疼痛、便秘、尿失禁、痔疮、乳房充血等。”虽然怀孕是一种健康状态,但分娩如同经历了一场惨痛的身体战争,让母亲们元气大伤。新生儿能带来精神上的抚慰但并不可能成为治愈疾病的灵药,绝大多数的母亲在分娩的地震过后,还要经历一次次小范围的余震。

于是,“怀孕是一种医疗现象”的观念也被逐渐加深了。止痛药、安眠药、泻药、抗生素、消化药等都成了分娩过后母亲们的常用药物,有些母亲还会因为分娩而留下终身的后遗症。

■坐上情绪起伏的过山车

除了要经受生理上的磨难,情绪上的波动更加难以控制、无法排解。从怀孕初期开始,不安和喜悦的情绪矛盾就已经伴随着母亲们了:

“两种感觉都有吧,既害怕又快乐。如果没怀孕的话,我应该会很失望;但是怀孕了,也不至于快乐到飞上天。我们婚姻很幸福,也有自己的安排;我们习惯了自由自在的生活,想做什么就去做。但是怀孕后,生活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也没做过父母,想想其实有点可怕。那天晚上我打电话通知爸妈之前,还哭了一会儿。”

身份认知难以在几天内实现从个体向他者的巨大转变,即使有十个月的缓冲期,很多母亲在认知自己已经成为母亲这一事实时,反应仍旧很迟钝。当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陌生感来袭时,独自体验一切的母亲们会变得情绪不稳甚至沮丧。

更糟糕的是,从产检到分娩,母亲们一次又一次地刷新羞耻感的上限,而且这种情绪无人可以诉说,无人可以懂得。无论是做产检时的裸露,还是分娩时被无数人看到血肉模糊混合着体液屎尿的下体,都会在母亲们本就所剩无几的自尊心上又踩上几脚。身体的虚弱本来就会导致心理的脆弱,再加上家人的不理解、孩子的哭闹、对巨大身份转变的不适应和对往后生活状态的担忧,随之而来的众多产后抑郁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安·奥克利在《初为人母》中类比:“如果是男人刚经历完一场大手术,就被告知要立刻接手一份从未受过相关培训且工作环境同样苛刻的新工作,他也会表现出负面情绪的。”成为母亲是一场未知的冒险,从一个人变成两个人,从对自己负责变成对孩子负责,承担教育照顾一个新生命的一切事宜,会让刚刚成为母亲的女性变得焦虑。分娩的完成仅仅只是通向母亲这个新身份的第一步,接受母亲这个角色,学习如何去做母亲,才是接下来要完成的重大工作。不过,留给母亲们去适应这份工作的时间实在是少得可怜,而且这个过渡期她们还要养好身体、克服畏难情绪、学习新知识。而最重要的是,没有人可以真正帮助她们,她们一直在孤独前行。

脱离了医院里医生护士的监管照顾,回家后,照顾孩子和家庭琐事纷涌而来,让人晕头转向。这一时期,可能会有孩子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各种亲戚朋友上门探望,除了照顾孩子,应付人情往来占用了生活中更大部分的时间。母亲们此刻还没有完全适应角色的安排,一切都在尝试摸索中,各方不同的意见话题围绕在身边,让母亲们疲于应对。明明自己还没有从分娩后的情绪起伏中走出来,但抒发情绪感受显然不再可能,身边的亲友明显对一位刚刚成为母亲的女性的心路历程并不感兴趣,在他们看来,成为母亲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小事。所以母亲们只能把情绪默默埋藏在日常琐事的废墟下,在夜深人静的片刻喘息时间里自我消化。

■从“自我”的舞台退幕

提到母亲,我们总是会联想到“伟大”、“奉献”、“无私”等词汇,似乎母亲本来就该是如此,承担一切育儿任务,成为孩子最亲近信赖的人,如果孩子的教育有任何问题,那么责任人一定是母亲。

成为母亲,似乎不是一个选择题,而是一个必然结果。即使生育对女性来说绝对是一件人生大事,但它的选择权从来都不在女性自身。社会和家庭的压力每时每刻都在诉说:有了孩子的女人才是完整的女人,有了孩子的家庭才是圆满的家庭。这些简单话语的背后,是女性从怀孕那刻开始,持续不断地消解个性、打磨脾气、付出精力,学会成为一个“合格的”母亲。

“每个人都在问:你怎么样啊?他们嘴上问的是你,但实际上他们是想问:孩子怎么样?”从怀孕开始,女性自我的重要性被消解,退出了生活舞台的中心,所有的注视目光全部转移到另一个个体——孩子身上。孩子降生以后,这种情况会越来越明显,母亲们开始围着孩子团团转,抽不出时间去考虑自己的事,原本休闲娱乐的空当也全部被孩子所占据。购物车里的食品从自己爱吃的变成孩子爱吃的,逛街挑选的优先顺序从自己想要的变成适合孩子的,喝下午茶、吃夜宵的时间变成了喂奶粉、换尿布,一个新生命的加入足以完全改变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

除此之外,当“照顾孩子是母亲的第一要义”这个观念被默认后,家务劳动也随之而来。照顾孩子的意义从喂食、洗澡、看护扩展到了清洁、做饭、洗衣等全部的家务范围。不可避免的,工作的时间被挤压,让位给家庭生活,于是母亲们只能选择轻松时间短的闲职工作或兼职工作,更进一步就是成为全职妈妈。是否去“工作”绝对不只是家中几个人挣工资的问题,还涉及孩子的需求,以及母亲作为独立个体自身需求的合理性。

不管初为人母的女性愿不愿意贴上“母亲”这个标签,成为母亲已经是一个既定事实,无法改变。也许她们在这个过渡阶段还很难意识到究竟发生了什么,但不管喜不喜欢这个标签,一个自己诞下的小生命会让母亲们产生新的生命体悟,逐渐感受到母性情感。即使自我个性被慢慢消解,生活重心转移到孩子的需求上,很多母亲们也是心甘情愿的。随着相处时间的延续,感情联结的加深,母亲们发现自己开始享受“××妈妈”的称谓。

■成为母亲,成为你自己

一个女人的成就既可能是生育了12个孩子,也可能是照看好12块田地;既可以是在工厂、在办公室兢兢业业12年,也可以是做全职主妇,任劳任怨12年。

随着社会文明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对于女性平等独立的人生追求更加包容,越来越多的女性有了自我选择人生轨道的决定权。在社会生活中,女性有了与男性同等的工作选择权,可以实现经济独立。在家庭生活中,女性作为“母亲”的角色定位,也会逐渐掌握在自己手里。是养育12个孩子,还是兢兢业业12年,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的天平,女性应该有其作为独立个体的自我逻辑判断。虽然传统文化和社会期望仍然会强加观念在女性身上,但是归根结底我们已经可以大大自由取舍以上所有东西。

生育的选择权在不断发展的新世纪终将完整地交还女性本身,成为母亲,从陈述句,变成疑问句,最后将扩展成为论述题。今天的母亲,有权利决定如何成为母亲,以及成为一个怎样的母亲。一段漫长的孤独旅程从另一个方面看,也终将导向一个独一无二的目的地终点。成为母亲,最重要的是,你想,你做,你成为那个你自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2_91648.html
上一篇你还在讨好谁?
下一篇安宁市家风故事展播|弘扬好家风 传承好家训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