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共育校园】无效的陪伴,比不陪伴更伤孩子

【共育校园】无效的陪伴,比不陪伴更伤孩子

李嘉诚说过:“一个人事业上最大的成功也弥补不了教育孩子失败的缺憾。”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应是父母最重要的事业。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每个孩子的教育,都是一场无法撤回的直播,教育孩子的机会也只有一次,错过了就是终生遗憾。

陪伴是最好的家庭教育,但无效的陪伴,比不陪伴更伤孩子。

用心,只是陪着

虽然孩子在哪里,父母跟在哪里,但却不用心,家长在一边玩手机、刷视频,让孩子自己玩自己的;

孩子找家长问问题、说话、表现出开心等情绪的时候,家长置之不理,或者敷衍过去······

家长看似和孩子待在一起,但没有真正和孩子处在同一时空,缺少从语言到情绪的互动交流,亲子之间也没有产生情感连接。

“虽然爸爸妈妈在身边,可我还是觉得孤单”,是那些被忽视的孩子的心声。

其实,高质量的陪伴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质量的高低,在于家长是否用心,有没有把爱和关注给到孩子。

在陪孩子的过程中,应当全身心投入,专注地和孩子互动;当孩子自己玩的时候,在一旁安静地观察,留心孩子的特点和成长变化。

看管,过度的干涉与控制

家长在陪伴孩子时管得太多,对孩子指手画脚、总命令孩子按自己的想法来做事。

比如:带孩子出去玩时,父母紧紧跟在旁边不断地提醒孩子这个不可以、那个不行,严密看着孩子的一举一动,

这里脏不能去、那里高不能爬,替孩子做这做那,害怕孩子摔着,怕孩子受委屈,怕孩子走弯路……

过度的担心和保护,孩子感觉自己被束缚。这样的陪伴,充其量是保姆的照顾,不是陪伴。

再比如陪写作业时,盯着孩子的字、坐姿、小动作,哪里不满意就数落一通,发现错误就赶紧指出来让孩子改正……

这样的陪伴就变成了监视、控制,带给孩子的更多是紧张和焦虑,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对自己的不接纳、不满意,自信心受到损伤。

有效的陪伴,不是象监工那样时刻纠错、控制孩子,而是看见眼前这个真实的孩子,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挑剔。

在安全范围内,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去探索和体验,除非孩子需要帮助,否则不多加干涉;减少自己的控制欲,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做事。

物质补偿

很多父母因为平时工作忙无瑕陪孩子,为弥补忽略孩子的内疚,偶尔有时间跟孩子在一起了,就用豪爽地花钱代替陪伴,给孩子买吃的、玩的,

这样的物质补偿可让父母自己内心平衡,却无法填补孩子内心缺少爱的虚空。有效陪伴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交流获得的幸福感和愉悦感。

借机说教

很多父母难得与孩子在一起,就借机不停地讲各种道理,讲很多自己的辛苦,说这一切都是为孩子。

但殊不知说教只会让孩子厌烦,增加亲子间的隔阂,让孩子紧张、压力大,想要逃离。

父母不要当自己是高高在上的“家长”,要学会俯身进入孩子的世界,转换视角,做孩子的知心大朋友,耐心倾听孩子说的话、表达的感受,做出及时回应。

这样的陪伴,才能拉近亲子关系,孩子才会感受到爱和关注,内心充满安全感,确认自己的重要性,无形中增强自我价值感。

一个和谐温暖的氛围,是陪伴的基础

好的陪伴,应该是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冷静平和的沟通模式,给孩子带来正能量和正确的引导。

无效的陪伴比不陪伴更伤孩子。陪伴,是全身心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去,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进步,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愿所有父母都珍惜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光,让陪伴成为一种美好回忆,彼此互相成全、得到滋养!

作者 | 温慧丽

编辑 | 马 艳

审核 | 晓 月

部分图片 | 来源于网络

温慧丽:中小学高级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嵩县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2_97535.html
上一篇女儿出生就患重病,13岁了看着比妈妈还老,妈妈宁愿离婚也要救她
下一篇餐厅里收拾屎尿,高铁上大呼小叫,熊家长“肆虐”中华大地

为您推荐

到底能不能打毛孩子?

到底能不能打毛孩子?

宠物拆家行为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如缺乏锻炼、焦虑或无聊等。正确做法是找出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如增加运动量、陪伴时间以及提供玩具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