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宠物 > “马看四蹄,人看四相”:想看清一个人,看“四个方面”就够了

“马看四蹄,人看四相”:想看清一个人,看“四个方面”就够了

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普朗鸣

编辑 |普朗鸣

前言

古人留下一个识人术:马看四蹄,人看四相。

那么,马看四蹄指的是什么?人看四相看的是哪四相?

挑马为什么要看蹄子

相马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民间常说“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也侧面说明了挑马的眼光是多么重要。

传说中伯乐在挑选马匹时极为严格,不仅观察马的外形,还特别关注马蹄,为什么伯乐会如此重视马蹄呢?

很多人以为千里马一定高大威猛,事实上,单从外表很难判断马的真正质量,这种看法存在片面性。

伯乐强调要面面俱到,因为马蹄是评判一匹马综合体质的关键所在,马蹄健壮与否直接关乎马的行走能力。

所谓四蹄,专指蹄缘、蹄冠、蹄壁和蹄底四个部位,这四处如果发育良好,就奠定了马成为千里马的基础。

那么,伯乐在判断马蹄时,又注重哪些具体方面呢?

根据记载,伯乐会仔细检查马蹄的形状是否匀称、有无缺陷,还会看马蹄的大小和厚度是否适中。

而这关系到马蹄的承重能力和抗磨损能力,此外,伯乐还会通过按压和敲击马蹄,判断马蹄的韧性和硬度,防止被表面现象迷惑。

伯乐的这些判断标准,在经过千百年的验证后,确实科学可靠。

历史上,伯乐辨识出的千里马,不管是枣红马还是亚父马,后来都成为驰名中外的神骏。

这也说明,马蹄的优异程度,确实可以作为评判一匹马好坏的关键标准

当然,判断一匹马的优劣,仅看马蹄还是不够全面

外形、骨骼、肌肉等因素也很重要,伯乐正是立体地考量各方面条件,才能不失误地找出千里马。

古话说“人看四相,马看四蹄”,其实都是在说如何去看清一个人,那么,这句话中的“四相”指的是“哪四相”?

“人看四相”

"马看四蹄,人看四相",这句话道出了古人审视他人的独特观点。

四相指的是面貌、肤色、骨相和气质,它们构成了一个人外在形象的框架。

但是四相的内涵远不止于表面,同时也侧面反映了一个人的心智品质

面貌,是内心的写照。

面貌,最直接反映一个人的性情与态度,忧郁的人,眉头常年紧锁,开朗的人,嘴角总挂着笑容

因为人们的面部肌肉,会随着情绪的变化而抽动,所以面貌也成为了心理活动的自然体现。

但是,面貌也可能产生误判,三国时期,有一户人家生了个儿子,面相凶狠,被乡里人称为“小虎”。

可长大后的他却成为一名忠勇的将领,最终死在沙场上,所以面貌需要细细体察,不能轻易下定论。

所以,面貌既来自内心,也影响着外在,它像一面镜子,直观地映射着心灵的状态。

这第二相就是肤色,在封建时期,白皙的肤色代表着上层阶级的象征。

富足家庭的孩子可以长期处在室内读书,远离劳动和日晒,因此肤白而娇艳

相反,长期在田间劳作的农民,皮肤黝黑粗糙

这种肤色等级观深深影响着人们的印象,但是,我们不应让肤色主宰命运,成为束缚个体发展的枷锁。

无论白皙如玉,或黝黑如墨,都不应影响对一个人的判断。

正如“三国志”中所记载的黑面神将文天祥,他的勇毅与忠诚丝毫不因肤色的黑而打折扣。

骨相与人的身体条件密切相关,高矮肥瘦无法决定一个人的为人和能力。

但是,骨相也反映了先天条件的差异,比如宋朝大文豪苏轼,他额宽颈长、两目有神,显示了超然的才华。

解剖学家也发现颅脑容积与智力之间存在正相关,所以骨相可以看作是天赋的可能体现,但终归需要后天的学习与修养来实现。

气质,决定首印象的深浅

气质来源于家世和修养的熏陶,它决定了一个人给别人的第一印象有多深。

生而高贵的荀彧、陈群兄弟,他们气质出众的姿态与举止,也成为曹操重用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反,一些品行低劣之人,如东汉时期的十常侍,他们奸佞的气质也成为朝野忌惮他们的主因。

所以气质直接影响关系的建立,它需要世袭的熏陶,也可以后天塑造。

好的气质让人暖心,取得他人好感,而差的气质则会遭人排斥,这就是为什么审视一个人的气质如此重要的缘由。

从这个意义上说,四相是外在审美的结晶,但同时也提供了判断一个人内在品质的视角。

它需要我们跳出肤浅的审美,用审慎和智慧的心态来解读。

而这也能帮助我们与有益的人建立联系,也有助于辨别那些看似高贵实则佞邪之人。

这就是古人提出“马看四蹄,人看四相”的真谛所在。

那么,古人说的人的善恶和面相真的有关系吗?

人的善恶真的和面相有关

面相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考古发现黄河文明中已有占卜师通过观相预测吉凶

《山海经》中也有关于面相判断的记载,《大学》曾提出“形于外,质于中”的理论,他们认为面相是外在表现,更重要的是内在品质。

这与“相由心生”的理念不谋而合。到了唐代,《相人图》将面相与性格对应关系生动描绘,对面相学产生重要影响。

宋代学者陈袆撰有面相学专著,将面部与身体举止等外在特征,与内在气质和品行联系起来,奠定了面相学理论基础。

明清时面相学进一步发展,出现许多面相判断的速断法,但面相学一直也存在争议,如明代学者计六奇提出“物体本无贤愚”的质疑。

面相学虽历经千年,但其科学性仍有待证实,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面部表情的确能反映情绪,但难以准确判断人的内在品质。

判断一个人的善恶,需要更全面评估其成长环境、社会关系等多方面因素,面相学中许多速断法也难免主观臆测的成分。

所以,面相学虽提供一种有趣的视角,但距离实证科学尚有一定差距

它携带浓厚的文化符号,反映古人观察和总结的智慧,值得留意和研究,但把面相当作判断善恶的唯一标准,则难免草率。

我们应保持开放和审慎的态度,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要细致考证,兼容并蓄。

面相或许反映一二,但判断人的善恶,还是需要更丰富的信息和理性的分析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的大国,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也总结了许多发人深省的俗语

那么,这些俗语都是对的吗?

古人总结了很多经验教训

古人生活在一个信息不发达的时代,为了沉淀经验教训、避免错误,他们总结出许多谚语警句。

这些谚语警句在当今看来或许有些过时,但它们蕴含的智慧意蕴升华成精华,历久弥新

比如“六十不栽树,七十不做衣”这句谚语,其中提到的“六十”“七十”只是一个比喻,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

当一个人进入老年后,应适当休息,享受晚年生活,现今社会“老有所养”已经成为共识,这句谚语所反映的理念仍然值得学习。

许多人终其一生都在忙忙碌碌工作,等到老了才想起来享受,这已经来不及了。

再如“药不治假病,酒不解真愁”这句警句,面对真正的疾病,任何药物疗法都无能为力,同理,面对真正的忧愁,任何消遣方式都难以驱散。

这反过来告诫人们要正视问题的本质,真正的疾病需要看病,而真正的忧愁需要化解根源。

许多人习惯于通过各种方式逃避问题,而不去真正解决问题。

当然,古人总结的经验教训并不都是一成不变的。

比如“三更莫贪色,半夜莫贪食”这句谚语,它反映了古人简朴的生活习惯。

而现在的人们,夜生活已成常态,“三更”“半夜”的说法难以为继。

但是这句谚语反映出的控制欲望、节制生活的精神,仍值得今人学习,许多人縻然失控的生活状态值得反思。

另外,古人总结的经验教训中也不乏针砭时弊的,比如“人口封不住”这句话,它揭示了人之常态就是好说话、多管闲事的个性

古人总结的经验教训蕴含深厚智慧,这些谚语警句中的核心精神,仍然适用于当今,值得今人珍视和学习。

我们应抽离其中蕴含的智慧精髓,用以指导和规范当下的生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3_190702.html
上一篇大哥!住手吧!咱刚刚从笼子里出来!再被关进去犯不上!哈哈哈
下一篇那些被父母乱起的名字,评论区一个比一个离谱,代入感太强了

为您推荐

只要盒马不下架,这些零食我能一直买

只要盒马不下架,这些零食我能一直买

盒马排队王【莫恩黑糖麻薯】,会拉丝的糯唧唧,黑糖香气非常浓郁,打开盒子就能闻到。不停产就会一直买的小零嘴,八十年国货老字号泉利堂蜜饯,盒马有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