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宿州的“壕”并非护城河!苏轼阻止扩建的外城到底有多大?

宿州的“壕”并非护城河!苏轼阻止扩建的外城到底有多大?

以前,写过很多关于宿州古城的文章,公布了很多宿州古城的老照片,今日,再结合老照片、古籍记载,窥见古宿州,以及更正被今人错误解读的一面。

一、宿州城壕被误读

宿州从唐代到现在,城池大小是没有任何变化的,作为千年延续的州城,没有进行扩建也是非常少见的。据明代地方志记载,宿州古城,旧为土城,明洪武十年始包砖为城,周六里三十步,周围浚以深壕,壕总八里一百八十八步许。

在这里,宿州人都以为宿州古城周长为六里三十步,而护城河是八里一百八十八步许。

其实,这是误读,护城河就在城下,如何会比城墙要长二里多?长二里多的概念,包围的面积实际上都要有古城的两倍之大了,不要以为周长大一倍,面积也只会大一倍,面积很可以会大二到四倍左右,对于周长对面积的影响,等下会对苏轼阻止宿州扩城进行解读。

那么,这个壕,不是护城河,又是什么呢?

直到小编发现了上世纪40年代美国飞虎队拍摄的宿州古城照片,恍然大悟,原来,宿州历史记载的“壕”,并非指护城河,而是壕沟。

上图,宿州古城外围有一圈城壕,清晰可见!

宿州的城外的壕沟,应该最晚明朝就有了,是城防系统的一部分,当时建设壕沟,最大的作用应该就是阻止战马。明初就在城外浚以深壕,大概也是不多见的城池格局了。

壕沟,在上世纪40年代,在东西南北关外,在人口密集之处,是道路,其他皆为深壕,现在已经基本完全成为了道路,大概就是今日的顺河路、雪枫路、联络街等环绕古城区域的那一圈道路。

而历史记载的里数,和现在是不一样的,每个朝代也不尽相同,作为古城墙周长,更是让人难以捉摸,古籍记载的长短不一,比如,虹县(今泗县)城周长五里十三步,实际上,泗县城墙和宿州城墙基本上是一样长的,大概长度为3800米左右。

根据现代测算古代州郡、驿铺距离,明朝一里约为554米,清末为576米,可是,实际上呢,宿州、泗县城墙记载的一里,约为现代的630-700米。

根据实际测量,宿州城墙周长约为3800米,而城外八里一百八十八步许的壕,实际上为现代的10里。

宿州城东的“小东京”,为正方形,周长约为2000米,是一座小城堡,淮海决战时期,更是成为敌军阻碍我方解放的重要据点,它与当时的宿县城互为犄角,若攻下当时的宿县城,必须先拿下“小东京”,而这张图片,就是美国当时为了解日本在宿州的据点方位而拍摄,有幸拍下了大半个宿州城。

很可惜,“小东京”可以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如今已经荡然无存。

二、夭折的“宿州外城”到底有多大

滁州,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古城面积比宿州大,可我们不知道的是,滁州刚建城时,比宿州要小的多,欧阳修知滁州时,不仅留下了著名的《醉翁亭记》,他还积极进行滁州城扩建项目,这和苏轼做为兵部尚书却阻止宿州扩城形成鲜明的对比!

苏轼做为兵部尚书,却口口声声说“本朝承平百余年”,他却忘了宋朝只不过是年年以岁币换来的所谓和平,和平背后是委曲求全换来的,他明知宿州百姓多住在城外,他也知道宿州百姓所说恐土匪占据,切断水路,却以宿州豪民多有园宅在外,为自己的私利而扩城为借口阻止宿州扩城。

或许吧,他不忍劳民伤财,但他却忽略了城防,也不考虑城外百姓的安危,他只能想到承平的大宋,难道这宋朝就永远安宁吗?他就能保证不会再有战乱发生吗?

苏轼为了阻止宿州扩城,更是夸张的说,宿州地区的“土脉疏恶”,“若不用砖砌甃,随即颓毁,若待五年毕之,则东城未了,西城已坏”。

真是太夸张了,说宿州扩城,五年后东城还没建设完工,西城就坏了,这不是相当夸张了吗!

宿州城号称坚固,抵得住黄水侵蚀,又怎么会五年就坏呢?

可笑的是,苏轼去世没有多少年,所谓承平百余年的北宋就灭亡了,忘战必亡,而宿州也遭受了重创,繁华不再。

“宿州自唐以来,罗城狭小,居民多在城外。本朝承平百余年,人户安堵,不以城小为病”、“此城小人多,散在城外”。

宿州城,始建于唐,是在安史之乱以后,要知道,安史之乱,造成了人口锐减了60%,导致大唐只有1700多万人口(男丁),而在大唐没落的这种情况下,埇桥镇的规模还能达到周围八里,可见埇桥的繁华程度,庞勋劫掠宿州城的时候,竟然从城中夺了大船300余艘,要知道,唐朝的宿州东西水关只有约1300米长,大约每4米就停泊着一条大船。

宿州有条小河南街,应该是大运河南侧比较小的街,叫做小河南街,假设,小河南街,是因为城内还有一条小河,即使是这样,两条河每8米就停泊着一条船,也足以震撼我们了。

也就说,宿州古城,自唐朝开始,城内就是人口稠密,那么到了北宋后期,宿州城外的民居有多少,已是不可想象,虽然,宋朝的人口不如上世纪40年代的多,但当时的宿州,可是在北宋的经济命脉之上,且为通都大邑,而民国时期的宿县,只不过是一个贫穷的小城罢了。

很多古城,城内都没有住满,而从民国时期的照片来看,宿县城内的拥挤程度,城外东关大街长达数里,紧临老沱河,城外南关大街,运粮河从南关老街巷中穿过,似水韵江南,也可以窥见当时人户安堵的繁华符离郡了。

上图为沦陷时期宿州城外南关大街景象。

不信可以对比一下,宿州和其他城市的卫星图。

这是70年代左右的寿县城,寿县周长约14里,虽比宿州大了约三四倍,但可以看到寿县在70年代,城外也没有什么人,城外根本就没有什么四关大街,城内也只不过住了三分之一的面积。

这是70年代左右的嘉定老城,嘉定城墙约15里,城内百姓居住格局为十字形,面积约为古城的四分之一,城内还不如城外西大街的繁华程度。

城小人多,人户安堵,散在城外,宿州四关外也是老城区,赛珍珠的故居就在城南宿州市立医院内,市立医院的前身是民爱医院。

这也是坚固的宿州城为什么短期难以攻克,但无法长期坚守的原因,南宋孝宗北伐收复宿州,短时间内就再度沦陷,和宿州城小不无关系。

宿州城小,城内太拥堵,物资匮乏,又如何能够长期坚守呢?城外的百姓,也是最先遭受苦难的。

那么,规划扩建的宿州城到底有多大呢?

根据现代分析,宋代驿铺、州郡之间的距离,一里约为今日的450米左右,但根据诸多宋代记载的古城周长分析,城墙一里实际上为现代的550-570米左右。

那么,宿州知州周轶申请扩建的宿州城十一里有余,约为现代的13里左右。

而宿州城的格局,东西狭长,大概就是以左右扩展,东西长推测为5里,南北长约1.5里,相比宿州古城面积要大3倍左右。

根据苏轼的《乞罢宿州修城状》记载,宿州古城的扩建,很可能是保留旧城,在旧城(罗城)的基础上,扩建外城,形成内外三城(子城,即州署、罗城、外城),双河护城,汴水穿城的格局。

自苏轼后,宿州古城,为何没有扩城了呢?

北宋灭亡后,汴水淤塞,失去了黄金水道,宿州经济自然下滑,地位也逐渐下降,从上州变成中州,最后到了清朝变成了散州。

而周边如徐州、颍州清朝时期升为府,城池自然有资格扩建,如徐州清朝九里城池扩建到十四里。

宿州是百战之地,北宋之后,更是成为宋金、宋蒙的战场前线,人烟稀少,自然无法再扩建。

宿州城墙坚固,泛滥的黄河水无法冲垮城池,自然城池不需要重建,宿州知州只在城池北方建设了长度九里的扇形护城堤和隋堤相连,似凤凰展翅守护着宿州城。

宿州古城是大是小,也许并不能影响宿州历史上的地位,也或许不能影响今日的宿州,但古城的格局和故事就不一样了,宿州老城的故事太多,而城外四关,却没有多少故事可言了,这就是它不一样的地方。

苏轼,可以说,宿州人对他是又爱又恨吧,爱的是他曾盛赞宿州是“此去淮南第一州”,爱的是他给宿州留下了一个叫“扶疏园”的优美的古代园林名称,留下了扶疏亭的古迹,爱的是他写下了灵璧《张氏园亭记》(他也阻止灵璧建县,未成功),恨得是他直接阻止了宿州的发展。

另外对于宿州古城蒙元时期不为人知的两大建筑,公署后城墙上有静胜堂;城北隅西有一座非常雄伟的冠军楼也进行了详细阐述,有兴趣的可以看以前的文章介绍。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02646.html
上一篇道县红色印记㉑丨红色故事:一座石桥阻敌军
下一篇【影响岳阳·湖南经视】历史同期最低!长江鲤鱼上演“万鱼晒背”

为您推荐

学术水平极高的沈括,人品却很卑劣,苏轼当他朋友,却被无情出卖

学术水平极高的沈括,人品却很卑劣,苏轼当他朋友,却被无情出卖

沈括说起宋代科学著作,当属《梦溪笔谈》,作者沈括也因此书而名垂青史,但圣人也是人,沈括本人的人品着实不敢恭维。宋代著名文字狱乌台诗案,就是出自沈括的策划。乌台诗案险些导致苏轼被处死,因朝臣反对,最后才幸以贬谪了事。一、乌台诗案所谓乌台诗案,发生于宋神宗1069年,主角苏轼。神宗用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很看好
改变了唐朝命运的香积寺之战,为何在史书中寂寂无名?

改变了唐朝命运的香积寺之战,为何在史书中寂寂无名?

在军迷圈中流传着一句“黑话”,叫穷则战术穿插,达则给老子炸。这说的是以前的人民军队装备差、火力不足,想战胜敌人就必须多动脑子,甘冒风险和损失以达到以巧破力、以弱胜强的战术目的。现在国家富强了、军队强大了,打起仗来似乎就简单多了,只需要火力开路、狂轰滥炸过去,一切顽敌都得灰飞烟灭。兔子和鹰酱这对老冤家
唐三引护城河倒灌嘉陵关,剑斗罗神助攻,比比东真不是一般的变态

唐三引护城河倒灌嘉陵关,剑斗罗神助攻,比比东真不是一般的变态

斗罗大陆已经出到嘉陵关之战打响比比东败退回城的阶段。因为等不及动漫更新,我个人又回去看了一遍原著,这一看就发现,武魂帝国这边问题真不是一般的大,明明有着很多机会,但是每次都是错失良机,那么多的不说,感兴趣的话就来了解一下吧!一,唐三引护城河倒灌嘉陵关按照原著来说,在比比东败退回城之后,天斗帝国紧接着
唐朝最特殊的藩镇将领:放弃割据归顺朝廷,帮助唐宪宗中兴

唐朝最特殊的藩镇将领:放弃割据归顺朝廷,帮助唐宪宗中兴

安史之乱后,河北地区形成藩镇割据的情况,其中以“河朔三镇”最为强悍,他们表面上臣服于唐朝朝廷,但实际上拒绝向朝廷缴纳赋税,并且自行任命官员,节度使的职务甚至可以传给兄弟子侄,唐朝皇帝对于这些情况也无可奈何。可是后来,藩镇中出现了一位特殊的将领,他主动放弃割据,助唐宪宗实现中兴!那么,这位将领到底是谁
写作助手|苏轼的三友(三)顽石之性

写作助手|苏轼的三友(三)顽石之性

1059年,苏轼在母亲去世回家居丧期间,做了一个怪梦。梦里一个形貌奇峭诡异的人来到面前,和他做了一番对话。原来这是家里竹轩一块怪石的精魂,这怪石百无一用,苏轼早就想把它扔掉了。怪石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把自己载在典籍里的同类业绩都列举了一遍,最后说:“子今我得岂无益,震霆凛霜我不迁。雕不加文磨不莹,子盍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