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捻军:汉人最后的骑兵,实力不输蒙古铁骑,与太平军平分秋色

捻军:汉人最后的骑兵,实力不输蒙古铁骑,与太平军平分秋色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骑兵作战,是在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的9月21日。这一天,蒙古王爷僧格林沁率领一万多蒙古骑兵,还有约两三万清兵,在八里桥对抗不足一万人的英法联军。这一战中国军队表现得十分英勇,但最终仍然难免落了一个惨败的结局。

败得有多惨?据《拿破仑三世和他权力的顶峰》一书的描述,这一战的伤亡比几乎达到1比400!记载是这样的:“法军死亡3人,伤18人;英军死2人,伤29人。清军则损失超过1200人。”

有些人说,参加这场战役的蒙古骑兵,大部分都是僧格林沁临时在内蒙召集的牧民,原本也没有什么战斗力。但其实,损失惨重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僧格林沁的战法有问题。指挥着上万骑兵去硬顶英法联军的机关枪,损失仅有一千多人已经是奇迹了。

不能不说,僧格林沁已经早就没有当年成吉思汗、哲别、速不台,甚至是拔都、蒙哥那样的战术素养。蒙古骑兵的强大,从来都在于他们会寻找战机,而不是和人家硬拼。

其实,如果将僧格林沁和他的骑兵换成几年后的另一支骑兵,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因为僧格林沁自己,也是被这只骑兵消灭的。如果不是这支骑兵有着本身难以克服的缺点,他们很有可能在历史上有大的作为。这支骑兵,就是捻军。

捻军,在以前的教科书基本没怎么出现过。但是,捻军的强大却是不容忽视的,甚至可以称他们是清朝最为难缠的民间组织,其巅峰时期的实力,不逊于巅峰时期的太平军。

捻军其实由来已久。在中国的淮北地区,经常有那种几个人或几百人组成的民间组织。按照当地的语言,这种“一股”或“一伙”的人群,被称为“捻”,所以这种组织又被称为“捻子”。

捻子不是土匪,也不是强盗,也不是走私犯,但是类似的事情却什么都干过。捻子的成员,平时在家种地,有“活动”时则聚在一起,进行一些非法活动。

捻子是长期存在的,主要活动在皖、苏、鲁、豫四省的部分地区。原本他们只是一些零星的反清武装早,但是在天平天国建立之后,捻军也起兵响应,渐渐成了清政府的另一心腹大患。不过,当时的捻军不管是在规模上,还是组织上,都和太平军有不小的差距。

捻军没有称王称霸的理想,他们一开始起兵的目的,不过就是推翻清朝对汉人的压迫,能够多混几口饱饭吃。他们的首领名叫张乐行,不过是个以行侠仗义为理想的地主之子。在1951年他们正式起兵之后,清政府对其进行了多次的招安,可张乐行始终不为所动。相反的,在1860年,张乐行却接受了太平天国的册封,成了“沃王”。由此可见,中国百姓确实对清朝恨之入骨。

在1862年,捻军起义曾经陷入了一个小低谷。有一次张乐行带领长枪队向西进军,结果遭遇了憎格林沁的骑兵。双方激战之后,捻军不断败退。当走到宿州一带的时候,捻军出现了叛徒,致使张乐行被捕。后来,张乐行在僧格林沁的大营被凌迟处死。

从此后,捻军实力大损,只能进入了两年的休整期。

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太平天国的天京保卫战失败,太平军遵王赖文光和捻军合并,把松散的捻军改编成了一支统一的军队。到了此时,捻军才算成为了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军队。

这之后,捻军就常在安徽、山东、苏州、陕西等八个省份活动。他们的实力不断壮大,兵力最强时达到了二十万。

原先的捻军是以步兵为主,机动性差,通常都是据守在几个县城或者山头。清军一旦来进攻,他们就会各自为战,被清军各个击破。

但是在与太平军合并之后,捻军就转换了思路。淮北平原地势平坦,非常适合骑兵作战,所以捻军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支具有高机动性的骑兵。

需要说明的是,捻军的坐骑并不仅仅是马,有的是驴,有的是骡子。总之,有什么就骑什么,这就是捻军当时的状况。

当然,捻军确实有大量的马匹,这些马大部分都是农民自养的,品种并非很适合骑兵冲锋。但是,这只骑兵胜在数量大,数十万的骑兵大军,看上去也是十分吓人的。

除了骑兵之外,捻军的步兵也是要配备牲口的,这主要是为了战败之时,可以及时逃跑用的。必要的时候,两个人同乘一骑的事情也不少。

凭借着这只骑兵,捻军展开了大规模的机动作战。他们经常单日奔袭上百里,一旦清军出现了松懈,他们就会发动进攻,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

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2月,捻军打响了自己的复仇之战!

这一次,僧格林沁的马队追击捻军,一路来到了河南尉县。结果到了位置才发现,捻军已南下鄢陵。僧格林沁不顾疲倦继续追击,结果就造成了骑兵部队和步兵部队的脱节。

很快,捻军的探子就发现了清军的漏洞,捻军的头领也制定了策略,分派小股部队不断吸引清军深入。等到清军前出过大之后,捻军的大军回过头来,以步兵从中路顶住敌人的前进,骑兵则从两侧发起突击。

这一招,是捻军的杀手锏,连一向老实持重的曾国藩都头疼不已。世界著名的亚历山大大帝,也曾经用过这一招。而有勇无谋的僧格林沁,又哪里能是对手?结果,清朝骑兵被消灭,僧格林沁被杀。给他陪葬的,还有多达七千的清朝士兵。捻军这一次,可以说给张乐行报了仇。

但是,捻军也同样表现出了自己没有政治能力、缺乏大战略的缺点。这一战之后,捻军并未乘胜扩大战果,而是停滞不前,结果让清朝重新做好了防御。

其实,不管捻军的人数有多少,仍然改变不了他们游击队的本质。捻军起义一直没有拿下过大城市,也没有建立稳固的根据地,这也就注定了他们日后的失败。

僧格尔沁死后,清军就开始阻断民众和捻军的联系。他们制定“查圩”的政策,其实就是咱们常说的“坚壁清野”。只要捻军运动到哪里,清军就会把当地的壮丁、粮草、牲畜集中起来,不让捻军得到补充。

然后,清军还制定了“良民册”,迫使乡绅在捻军和清朝之间二选一。这样一来,结果当然不言自明。最后,捻军渐渐地被清军瓦解,分为了东、西二捻。后来西捻被左宗棠消灭,而东捻被李鸿章剿平。

虽然捻军最终失败了,但是他们在对付清军时候的战术,却仍然耳目一新。如果让他们去守八里桥,绝不会干出僧格林沁那样的傻事。

不过,捻军一直没有解决领导力分散的问题,以至于军队流寇气息严重,没有合理的指挥系统。最后被清朝击溃,也就不奇怪了。

有意思的是,自从捻军被剿灭之后,骑兵这一经典兵种,就在中国销声匿迹了。民国和抗战时期虽然也有骑兵,但是其规模已经远远不如当初,战法也更多地揉进了步兵战术。这也让捻军,成了中国汉人骑兵的绝响。

时至今日,骑兵已经彻底走入了历史。新时代的战争,早就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捻军的高机动战术,即使到了今天,也有研究的价值。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16385.html
上一篇同样作为皇帝被俘,为何明英宗顺利回国,徽钦二帝却客死他乡?
下一篇三国时期四大精锐骑兵,个个让人闻风丧胆,胡人只能俯首称臣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