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长安悦读|读书——守拙,是中国人的防身术

长安悦读|读书——守拙,是中国人的防身术

守拙,是我们中国人的防身术。

三四岁的小孩子,家长是进行阳光教育的。湛蓝的天空,笑呵呵的太阳,皎洁的月亮,爱眨眼的星星,爱和温暖贯穿一切。但岁齿稍长,话锋就变了,有阴沉的云雾袭来,“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再稍长,云层渐厚,“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群居防口,独坐防心”,“枪打出头鸟”,乃至还有种“厚黑学”款式的箴言,“见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虎豹不堪骑,人心隔肚皮。休将心腹事,说与结交知”。

“大智若愚”被置顶为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国人究竟经历过什么样的磨难,才会构筑出如此橡胶坝般的内心防线?

一切文明的形成都有各自独具的历史,其成因由多种元素汇聚而得。有些成因可以堂而皇之地娓娓道来,但有些则讳莫如深,苦不堪言。我们文化性格中的“守拙”意识,就是不可堪言之一种。

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大分裂,长达五百五十年。诸侯国群龙无首,彼此之间使坏斗狠,尔虞我诈,世态万般炎凉,民心碎了满地。

春秋二百九十五年,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一时期,周天子只是面子上的君主,实际上已经失去对国家权力的掌控。诸侯国之间丛林政治风行,强凌弱,大吞小。西周时期究竟分封了多少个诸侯国家不可考,但最初是“八百诸侯不期而遇”,到春秋末期,孔子《春秋》中只记载一百二十个,其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三十六个大臣弑君篡位,五十二个诸侯亡其国。

战国二百五十五年,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诸侯国割据杀伐,硝烟遍野,国家被完全撕裂,中华大地成了角斗场,不停歇地上演兼并与重组的大戏。《战国策》一书中,有记载的诸侯国是三十四个,到末期浓缩为“战国七雄”,最后由秦始皇以“暴秦”的方式灭亡六国,天下重新归为一统。

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史学界有多种说法,但基本上采信司马迁《史记》中的观点:“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讫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诸所闻兴坏之端。后有君子,以览观焉。”(《史记·六国年表》)。司马迁因循《春秋》,《春秋》止笔于公元前481年,三年后,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中国古代的史家界定时代的起始有一个惯例,以国家君主的立与废为宗,因此,司马迁把周元王继位元年(前475年)定为战国起始之年。

春秋战国时期,众多思想者并没有照亮并导引那个时代,反而加重了“小国政治”的重重泥泞。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的特别警惕。

病态的社会土壤中生长出的思想可能更具尖锐性,但如果不具备长远的导航能力,只是图谋一时一地的生存,则必定是短视的。孔子的伟大之处是着眼于社会形态的礼崩乐坏——对大国秩序感丧失的忧心忡忡。但他的思想,对正处于撕裂之中的时代是软弱无力的。孔子是时代之痛的揭示者,而不是改变者。

我在旧作《没有底线的时代,笨人是怎么守拙的》中有过记述:

春秋和战国,是天下无主,达人料理国家的时代。

达人,是精英,是翘楚。诸侯国君们是董事长,聘任达人出任CEO,达人们不仅是思想智库,还是执行官,由后台走上前台,像运营企业那样各自治理国家。儒家、墨家、法家、黄老家、兵家、刑名家、阴阳五行家以及黑恶势力、车匪路霸,各彰其长,同场角逐,中国思想史中最璀璨的时代来临了,但思想者闪烁的光辉并没有照亮那个时代。思想者们为自己的思想寻找落脚点,或叫试验田。

悲剧式的代表人物是孔子,从五十五岁到六十八岁,他周游列国,走了九个诸侯国,到处碰壁。儒家奉行以规则治国,礼仪天下,寻求放长线钓大鱼,但这在当年是行不通的。公元前479年孔子辞世,三年后,春秋时代结束,战国时代开启,趋利主义的特征更加突出,诸侯国君与达人们双向选择,达人们是教练员,也是运动员,但没有裁判,一切以胜负输赢为前提。如果思想者之间的理性碰撞,固化为你死我活的政治丛林,究其本质,这样的文化生态是反文明的。诸侯列国在这样的生态中尔虞我诈,相互兼并,由三十四个(《战国策》记载)诸侯国重组为七个,即战国七雄,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暴秦”模式吞并六国,一统天下。但仅仅过了十五年,公元前206年,秦朝这座大厦轰然倒塌。一个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超级帝国,仅存世十五年的时间,在世界史中也是只此一例。

秦始皇灭亡六国,实现了国家统一,但他治理国家的思维方式仍是“小国政治”式的,急功近利,为所欲为。经历数百年战乱之苦的国家千疮百孔,国疲民乏,巨大的伤病之躯,被他拖着加速度奔跑,才导致大秦王朝猝死的结局。

大国建设是以大国思维为基础和前提的,国家之大,不仅在规模和版图,更重要的在于治国理念上要“蹈大方”。

“三丈之木”的故事,是秦国思维模式的典型例子。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也就是今天说的改革。在改革措施出台之前,做了一次旨在“取信于民”的实验: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史记·商君列传》)。

在一个大型农贸市场的南门,竖立一根三丈高的粗大原木,一旁贴出募民告示:谁将此木搬到市场北门,奖励“十金”。“十金”在当时是巨款,但老百姓以为是政府设置的套路,无人响应。随后又将奖金提升到“五十金”。有一个人豁出去了,碰碰运气,把原木搬到了北门,他果真得到了“五十金”。用这种不靠谱的方式构建诚信,是秦丧失民心的根本症结所在。

《中国人的大局观》,穆涛/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26396.html
上一篇朱元璋称王后打算为父迁坟!刘伯温一看:这座坟万万不能动
下一篇“胡说八道”是哪八道?“六亲不认”是哪六亲?

为您推荐

“东方金字塔”,战国时期齐国四王冢,这里隐藏着什么秘密?

“东方金字塔”,战国时期齐国四王冢,这里隐藏着什么秘密?

据淄博文旅:在山东淄博市临淄区淄河东岸,有四座巍峨耸立的山丘,且均匀排列,互相连属。夏天,青葱翠绿,气势磅礴。冬天,雪雾朦胧,显得更加神秘、壮观。其实,这不是山,而是战国时期齐国最鼎盛时期的四个君王的王陵。齐国四王冢四王冢呈东西排列,其墓方基圆顶,均匀排列,耸立在山坡上,显得异常醒目。自西向东,齐威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春秋时期定下的规矩,为何后世都不遵守了?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春秋时期定下的规矩,为何后世都不遵守了?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如果斩了来使,那会怎样?没法联络了呗,还能怎样呢?古代民间通讯基本靠吼,两国之间,肯定逼格要高一些,就不能乱吼了,互相派遣使者,是上策。一来可以通过使者的素质,体现本国的人才水平有多高。二来可以达到基本的对话功能。如果把人家的使者给斩了,那如果人家要求和呢? 还敢派使者过去和谈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