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1956年起义将领登门“讨说法”,主席答:是下边搞错了

1956年起义将领登门“讨说法”,主席答:是下边搞错了

作者:东旭

1956年5月13日,一个前蒋军将领风风火火来到北京,口口声声说要找主席。

如愿见到主席之后,他的第一句话就是:“主席,我是来讨说法的。”

看到他的举动,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都为他捏着一把汗:周公也没有和主席这样说话,你一个起义人员如此大呼小叫的,肯定要挨批评。

谁知道大大出乎意料,主席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和蔼地向他解释,最后握着他的手说“我们知道错了。有错就一定会改,而且一定能改好!”

看了这一幕,工作人员大惑不解。

此人是谁,为什么敢用这种口气跟主席说话?主席为何对他如此客气,还向他道歉?

董其武将军

此人是解放战争中的起义将领,名叫董其武。

董其武,山西河津人,1899年11月出生在该县固镇村一个农民之家,家境尚可。

因此,董其武小时候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读过私塾,还顺利进入河津县读高小。

待他长大的时候,中国已经进入民国时期,山西变成阎锡山的天下。

作为山西都督的阎锡山雄心勃勃,胸怀问鼎中原的野心,因此创办斌业中学,培养初级军官,为他称霸储备人才。

董其武听到消息后非常兴奋,立即赶往太原。

为了能培养更多人才,招生不论穷富,学校管吃管住,还发放助学金。

但是为了培养人才,入校门槛很高,报名考生有7500多人,最后只有不到六分之一的人被录取。

考试共有国文、算术、体育三门,董其武三门成绩均名列前茅,以总分第一的成绩,毫无悬念地被录取。

在斌业中学,董其武刻苦用功,以优异成绩被保送到斌业专门学校机械科学习军事科目,并担任班长。

1924年3月,在快毕业的时候,董其武和军校的同学植树的时候,因取水浇树一事,和阎锡山督军府一位副官一言不合,干了起来。

对方出言不逊,挨了董启武两脚。

之后,血气方刚的董其武因不肯认错,被勒令离开学校。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1925年春天,董其武南下到了谭延闿的部队,成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的一员。

肚里有墨水,又上过军校人才非常稀缺,董其武一入伍就是排长。

董其武表现出色,一路高升,不到两年,已经是第九混成旅旅部副官长,升迁速度让人瞠目。

1927年,董其武加入了有“铁军”之称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

当时第四军军长是李济深,手下名将如云,四个师长分别是陈铭枢、陈济棠、张发奎、徐景唐,名将叶挺也是第四军的独立团团长。

董其武在第四军担任的最高职务,是中校副团长。

而叶挺比董其武大3岁,还上过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以及当时著名的军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董其武毕业的斌业中学,没有高学历的教官,在中国的军校中根本排不上号。

这从一个侧面证明,董其武是有突出军事才能的。

青年时期的董其武

1927年,蒋氏背叛革命,第四军中的一部参加南昌起义,打响了对蒋军的第一枪。

董其武则选择了北上,在1928年秋天投奔了天津警备司令傅作义。

傅作义当时也在阎锡山手下,董其武转了一圈还是回到了老部队。

民国时期军阀比较重地域,阎锡山是山西人,他的晋军中还是当地人吃香。

而傅作义的老家临猗,距离董其武的家乡河津不过五十公里,这就注定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血浓于水。

再加上意气相投,董其武一生的命运就和傅作义紧紧联系在一起,同舟共济、一荣俱荣。

董其武和傅作义身上有很多共同点,那就是推崇“忠义”。

他们的“忠”,不说忠于某个人,主要是忠于国。

正因如此,他们在战场上才所向无敌,屡建奇功,打出了名气,打出了威风。

早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傅作义、宋哲元等数十名北方将领就呼吁停止内战,抵抗外侮。

傅作义还向当局请缨抗日,在长城抗战中痛击日军,大长国人志气。

傅作义

强将手下无弱兵,董其武不但率团参加了长城抗战,还在怀柔、石厂一线阻击日军,亲率全团官兵与日军激战15个小时,打退日军10多次进攻。

1936年冬,身为蒋军陆军218旅少将旅长的董其武,率军参加了悲壮的绥远抗战,再次建立功勋。

这年5月日军扶植建立了伪蒙,控制了察北和察东地区,之后企图控制侵入华北、西北的理想通道绥远。

在对绥远驻军长官傅作义拉拢失败后,向该地区发动进攻。

同年11月,伪军两个骑兵旅、一个步兵旅和两个炮兵连,共5000余人,在日本驻蒙特务机关长田中隆吉指挥下,凭借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分三路向红格尔图气势汹汹扑来,百灵庙战役拉开帷幕。

董其武以红格尔图战斗副总指挥的身份,率步兵2个团及炮兵1个营向日军亮剑。

当日伪军还在睡梦中的时候,218旅神兵天降,暴揍侵犯红格尔图的日伪军,短短几个小时,毙伤敌1700余人,俘虏300余名,还缴获大量军用辎重、纪要文件和电台、密码本。

董其武、孙兰峰在《一九三六年绥远抗战始末》一文中称:百灵庙战役,伪蒙古军第7师被打死300余人,打伤600余人,400余人被俘。

绥远抗战最终以我军全胜宣告结束,消息传来举国欢腾。主席特派南汉宸携其亲笔贺信及绣有“为国御侮”的锦旗前往慰问,称绥远抗战为“全国抗战之先声”。

抗战中,董其武率部参加了忻口战役和太原战役等著名战役,都有不俗表现。

其中最出彩的,当属五原战役。

1940年3月,天气转暖,黄河解冻,河套地区道路泥泞,日军机械化部队无法行动。傅作义决定痛击困守五原城中之日军,并伺机消灭外围各据点的日军,因此发起了五原战役。

当时,傅作义35军为主力攻击五原城,其中以35师攻击新城,32师攻打五原旧城,已经升任师长的董其武率101师负责破坏乌加河桥,并阻击外来日军的增援。

五原之战能不能打好,就看乌加河桥能不守住。

傅作义以重兵成功突入五原城,与守城日伪军展开巷战。

战况激烈,攻城前敌总指挥袁庆荣将军身负重伤,双方进入胶着状态。

发现五原城被围,日军迅速出动三个联队,从包头驰援。

这时候,董其武率领的101师死守乌加河,任凭日军军官咆哮,士兵眼睛发红,狂攻三天,但是无法过河半步,直到五原日军全军覆没。

抗战中,一般环境下,蒋军和日军兵力对比至少5比1才能勉强开战。

此战中,在无险可守的情况下,董其武以一个师硬刚日军三个联队,艰苦可想而知。

傅作义有点担心,不断询问他能不能顶得住,要不要援兵,董其武始终没开口,最后关头,董其武和军官们都到了战壕的最前线。

五原之战,让傅作义声名大振,也让董其武扬名立万,日军更是牢牢记住了101师和董其武。

由于董其武抗战有功,官职不断晋升。先后任蒋军陆军第三十五军军长、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部副总司令、绥远省主席兼保安司令、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

1973年,董其武参加中日友好协会代表团出访日本,当年侵略中国的日军将领听说后要求拜见董其武,对他说:“要是贵军所有部队都像傅作义和您那样会打仗,恐怕用不了八年日军早就投降了。”

自1933年参加长城抗战,到1945年日本投降,董其武率部抗战12年,屡建战功,是名副其实的抗日名将。

由于思想的局限,董其武在抗战结束后与我军作战,充当让他遗憾终生。

因为傅作义和董其武的善战,给我军造成了不小麻烦。

主席曾3次亲自部署挺进绥远的战役,由于傅作义、董其武执行蒋氏内战政策,遇到挫折。

董其武指挥所部与我军进行了大同集宁战役、张家口战役、察南绥东战役、察绥战役等,使我军原定的作战意图没有能完全实现。

在解放战争中,我军一共经历过9次重大失利;而在这9次重大失利中,我军在大同集宁战役和张家口战役遇到的对手,就是傅作义、董其武。

抗战胜利后,蒋氏失去人心,董其武渐渐发生变化,逐渐看透蒋氏的本质,对蒋失去信心。

1947年6月,蒋氏授予其上将军衔,但他对外仍宣称是中将,说明他对此不以为荣,反以为耻辱。

1949年1月21日,傅作义顺应潮流,率部起义,北平和平解放。

董其武从收音机听到消息后兴奋异常,随即与傅作义通话,说老长官“干得好”。

第二天,他迫不及待从归绥飞往北平,直接面见傅作义,希望复制“北平模式”。

董其武将军

董其武之所以反应如此迅速,主要是因为他看到我方代表了正义,是中国的希望;其次也是他为人忠义,心中一直把傅作义当作自己的明主,办公室里不挂蒋氏的照片,而挂傅作义的照片,对傅作义忠诚不贰,紧紧跟随,亦步亦趋。

在他心里,傅作义无论选择什么,他都无条件服从。

得知部下的态度,傅作义大喜,立即这一情况反馈给我方。

出乎意料的是,主席当时却并未首肯。

因为绥远蒋军的情况比较特殊,并非铁板一块。

其中有地方军阀旧部,有其他战区败逃的残军,再加上蒋氏对军队的渗透,当时发动起义难度较大。

于是,主席创造出了别具一格的“绥远方式”。

“绥远方式”的核心,就是——保持中立,从长计议。

即不动干戈,不急于求成,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让该地区的蒋军保持现状,保持中立,不与我军为敌。

然后画出一个中立线,交换俘虏,双方互通有无,营造一个宽松环境,让他们的思想上有一个接受和转变的过程。

不得不说,这个方法非常高明,对我方非常有利。

因为采用了“绥远方式”,这些军队对我军不构成威胁,我军就赢得了时间和空间去消灭其他蒋军残余力量,从而从容解放全国。

正像主席预料的那样,绥远军队成分复杂,将领立场也有差异,思想转不过弯。

比如傅作义手下“两只虎”之一的孙兰峰将军(另外一只虎就是董其武)和顾祝同的亲信刘万春将军。

孙兰峰是察哈尔省主席兼代保安司令部司令;刘万春是华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傅作义)驻绥部队指挥所中将副主任,此人还是第111军(辖第319师、第320师、第326师)军长。

他们的顾虑,无非是担心我方出尔反尔,秋后算账。

再加上蒋军特务不断散布各种谣言,还有国防部长徐永昌前去施压;以至于到了1949年8月中旬,起义依旧没有举行。

在此背景下,主席在9月初委派傅作义、邓宝珊前往归绥市给董其武“助威”。

因为董其武是一员名将,蒋氏爱惜他的才华,对其极力拉拢。

蒋氏甚至派飞机到归绥,接董其武到广州去,但被其坚决拒绝。

飞机飞回时,在兰州附近坠毁。

董其武心有余悸地说:“幸亏我没有跟老蒋走,天不亡我;看来老天爷也支持我走和平之路啊。”

董其武态度如此坚决,傅作义才敢到绥远去。

傅作义不仅带了20万银元的“糖衣炮弹”,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将领们大力宣传我方“既往不咎”宽厚政策,使大家放下了思想包袱,下定了起义决心。

1949年9月19日,绥远和平起义通电签字仪式,在绥远省银行包头分行礼堂举行。

蒋军绥远省主席兼华北“剿总”绥远指挥所主任董其武一身戎装,走上主席台,他庄严宣布:

“绥远起义自今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开始酝酿,历经8个月,今天终于达成。历史选择了我们,我们选择了和平。这庄严的时刻到了!”

随后,董其武带领蒋军绥远省参议会议长张钦、高等法院院长于存灏、土默特旗总管荣祥等要员和各族各界人士代表,共37人,依次在《绥远和平起义通电》上签名。

董其武和平协议上签字

起义部队于1950年2月至4月10日期间,被改编为人民我军第二十三兵团。董其武任兵团司令员。

由于董其武等人的努力,我军兵不血刃解放绥远。

董其武起义有功,我方也予以厚待。

1950年4月27日,主席接见董其武,对他起义的行为表示赞赏。

会见时,主席几次向他强调我方“既往不咎”的政策,让他回去转告参加起义的全体人员,希望他们放下包袱,为建设新中国做贡献。

董其武听了非常高兴,回去后他几次召开会议,在部队里大讲特讲主席的话。

朝战爆发后,董其武主动请战,率领23兵团跨过鸭绿江,担负起了修建泰川、院里、南市等战时机场和后方警戒任务,做出重要贡献,被朝方授予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战争结束后,23兵团临时进驻河北,后改编为69军,董其武任军长。

对于董其武的贡献,我军没有忘记。

1955年授衔时,在主席的坚持下,董其武被授予上将军衔。

得知自己被评为上将军衔后,董其武忐忑不安,主动给主席写信,要求降衔:

“起义前只是中将军衔,起义后能保持原职原衔,我就已经很感谢党和主席了,没有理由再为我晋升军衔”。

主席让时任京津卫戍区司令员杨成武转告董其武,“他是有名的起义将领,根据功劳、贡献与资历,应该授上将军衔,谁有意见也不能降低,这是政策。”

后来董其武担任63军军长,没有担任大军区领导,主席还专门接见他解释说,按规定兵团正职只能担任大军区副职,但是那样就没有实权了,你担任军长不但有实权,还是大军区领导待遇。

由此可见,主席对董其武是很尊重和重用的。

既然如此,董其武为何去找主席“讨说法”,又是为了何事?

原来,为了巩固胜利成果,我方在1951年底到1952年10月开展的运动中,部分绥远起义将士被揪住小辫子,说他们有“历史问题”,因此受到不公平的对待。

这些人想不通,感到非常委屈,就给董其武写信,埋怨他当时的起义之举。

董其武看后心里不是滋味,把这个问题向组织上作了反映,但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到了1956年,董其武应邀到京参加五一活动,打算这一次一定要为老部下讨个说法。

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一幕,5月13日,董其武去见主席,大倒苦水。

他是一名武将,说话不会委婉,喜欢直截了当,他一开口就刹不住:“主席,过去您说对起义人员既往不咎,现在那些起义人员有的被抓,有的被关,有的没有进去也被管控了,还有的被送去劳改了,是不是政策变了?”

主席一听,表情严肃起来,郑重地说:“我们历来讲话算数!政策没有变!我们的经是一部好经,却被一些歪嘴和尚念错了!”

然后他伸手紧紧握住董其武的手说:“这绝对是下边搞错了!当然,我们也是有责任的。你能向我如实反映这个问题,很好。其武同志,我们知道错了。有错就一定会改,而且一定能改好!”

听了主席的话,董其武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他如释重负,高悬的一颗心终于落地,满意地告辞而去。

主席一向是言必信,行必果。

之后,他亲自过问,将起义人员的错案都一一予以平反。

从右至左:粟裕,韩先楚,董其武(1975年)

董其武虽然是一名武将,却有很强的仁义之心。

起义的时候,他并没有因为自己得到了高官而忘记士兵。

他对傅作义和我方代表说:“我早已把绥远部队当成自己的兄弟,希望你们一定要对他们一视同仁。对他们进行基本的生活安置,绥远本就不发达,不解决6万多人的生计难以解决,希望妥善考虑,能不杀尽量不杀。”

111军军长刘万春

后来,111军的军长刘万春因为起义后跟蒋军勾结被判死刑,董其武得知消息后痛心疾首,他知道刘万春等人被捕是罪有应得,但他又斗胆上书主席,为几人求情——“念在他们都是参加起义签字的人,宽大处理吧!”

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刘万春保住了性命,改判无期,1976年8月获释。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26439.html
上一篇云眼看《水浒》|从临时主政到正式主政
下一篇诸葛亮去世前后,刘禅为何连杀3位大臣?他们到底犯了什么错?

为您推荐

军区司令接受蒋军起义,林总严厉批评:这是严重错误

军区司令接受蒋军起义,林总严厉批评:这是严重错误

作者:老黄有话1948年11月1日拂晓,东北人民我军向沈阳发起总攻,在沈阳外围,却遇到蒋军嫡系第207师的顽抗。第207师是蒋氏嫡系青年军,官兵受顽固思想影响较深:该师全系美式装备,战斗力较强。师长戴朴,坚决为蒋氏卖命。207师下辖3个旅(每旅3个团,相当1个师的兵力),除第3旅随廖耀湘兵团西进被歼外,1、2旅担任沈阳西
百岁“慰安妇”制度受害者离世!当年还未出月子就被日军掳走

百岁“慰安妇”制度受害者离世!当年还未出月子就被日军掳走

12月13日,南都记者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获悉,12日,侵华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方奶奶去世,享年101岁。方奶奶为今年5月新确认的3位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之一。据统计,目前中国大陆登记在册在世的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已不足20人。今年5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分馆—
蒋军嫡系打仗很特殊,金砖悄悄埋地,投降时要求“不搜腰包”

蒋军嫡系打仗很特殊,金砖悄悄埋地,投降时要求“不搜腰包”

作者:九鱼亭国军60军经过长春起义后,改编为第50军,1949年6月,50军在就九台召开誓师大会,准备南下,开始和蒋军作战。经过数个月的改造、训练,50军已经脱胎换骨,从一支杂牌滇军,变为了真正的人民军队,不过,要想让50军在强者如林的解放军中站稳脚,还需要实实在在的军功做支撑。11月25日,主席回复四野总部:“同意
日军哨兵投降,决死队审讯发现:居然是早稻田大学的高材生

日军哨兵投降,决死队审讯发现:居然是早稻田大学的高材生

作者:SOUL迪尔1939年4月1日,侵华日军为打通同蒲-白晋路,摧毁太岳根据地,抽调了第91混成旅团约2000人的兵力,进攻根据地各级领导机关所在地——山西沁源县王和镇。此时驻扎在王和镇的是山西新军决死一纵队一总队,总队长是阎锡山手下旧军官台耀玺,政治部主任则是黄埔六期生周仲英(解放后任人民公安学院书记兼副院长)
历史上方腊起义因何爆发,又是如何平定的,方腊真是被武松生擒吗

历史上方腊起义因何爆发,又是如何平定的,方腊真是被武松生擒吗

在《水浒传》中,宋江在率领水泊梁山的队伍接受朝廷招安后,作为朝廷主力参与了平定方腊起义的战争,在付出极为惨痛的代价后,最终平定了方腊起义,方腊本人更是被鲁智深所擒(影视剧中是武松)。影视剧中“武松单臂擒方腊”北宋末年,虽然的确爆发过宋江起义,不过其规模相对较小,且并未建立稳定政权,更像是一支流寇,最
北平公安局礼貌邀请开会,蒋军上将刚上车,察觉大事不妙!

北平公安局礼貌邀请开会,蒋军上将刚上车,察觉大事不妙!

作者:海风1949年1月,北平宣告和平解放。2月中旬元宵节刚过三天,北平市处处张灯结彩,十分热闹。一辆车从市公安局驶出,车上坐着市公安局干部的任远,他穿着军管会肩章的黄色棉军服,带了一名警卫员。任远此行,是秘密去张荫梧家中。那么,这是一次什么样的秘密行动?张荫梧又是谁?当时北平虽然已经和平解放,但仍然有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