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贤德的臣子?

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贤德的臣子?

【“子贡问孔子曰:‘今之人臣,孰为贤乎?’子曰:‘齐有鲍叔,郑有子皮,则贤者矣。’子贡曰:‘齐无管仲,郑无子产乎?’子曰:‘赐,汝徒知其一,未知其二也。汝闻用力为贤乎?进贤为贤乎?’子贡曰:‘进贤贤哉!’子曰:‘然。吾闻鲍叔达管仲,子皮达子产,未闻二子之达贤己之才者也。’”】

出自《群书治要》卷十《孔子家语》。

“子贡问孔子曰:‘今之人臣,孰为贤乎?’”孔子的弟子子贡问孔子说:“现在的臣子,谁是贤能的人呢?”

“子曰:‘齐有鲍叔,郑有子皮,则贤者矣。’” “子皮”是郑国的上卿,他知道子产贤能,所以把国政交给子产。子产执政二十多年,改革图新,功绩显著。鲍叔牙是春秋时候齐国的大夫,因为他能够让贤,推举管仲而闻名于世。

《管子》中记载了齐桓公任用管仲的故事。齐桓公从莒国返回齐国之后,想任用鲍叔牙做宰相,鲍叔牙推辞说:“君主,您对我有特别的恩惠,使我不受冻馁,这已经是您的赏赐了。但是谈到治理国家并不是我的能力所及,这件事必须任用管夷吾才能做好。”于是他就推荐他的朋友管仲,并且非常真诚地说了自己不如管夷吾的五个方面。他说:“宽厚慈惠,仁爱百姓,臣不如他;治理国家能够不失纲纪,臣不如他;忠信可以结交于诸侯,臣不如他;制定礼仪可以使四方效法,臣不如他;披甲戴盔,手执鼓槌,立于军门,使百姓都能增加勇气,臣不如他。管仲,好比是人民的父母。您要治理子女,就不可以抛弃他们的父母。”

但是齐桓公却说:“管夷吾曾经亲自射过寡人,射中了寡人的腰钩,几乎把我射死了。现在我任用他,是不是引狼入室呢?”鲍叔牙说:“当时管仲是为了他的君主,如果您能宽恕他,让他返回齐国,那么他对待您,也会像对待以前的君主那样的忠心。”于是,齐桓公听从了鲍叔牙的推荐,不计前嫌,派人到鲁国请管仲回到齐国,并且亲自到郊外去迎接,然后和管仲一起到庙堂上以礼相见。随后就向管仲请教为政之道。正是因为齐桓公任用了管仲,在管仲的辅佐之下,才使得齐国在诸多的诸侯中称霸。孔子认为,鲍叔牙能够推荐管仲,子皮能够推荐子产,这样的人才是贤德之人。

“子贡曰:‘齐无管仲,郑无子产乎?’”子贡说:“难道齐国的管仲、郑国的子产不能够称为贤臣吗?”子贡听了孔子的回答,有点不理解,因为在齐国有管仲担任宰相,他非常有能力,协助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且使他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子产治理郑国,把法律监督机制设立得很全面、很合理,达到“不能欺”的境界,而且他也很重视道德教化,使郑国变得非常强大。

“子曰:‘赐,汝徒知其一,未知其二也。汝闻用力为贤乎?进贤为贤乎?’”“赐”,是子贡的名,因为古代尊师重教,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也就是成人礼。从此之后,只有他的父母,还有就是老师可以直接称他的名,其他人都要称他的字,表示对他的恭敬。即使他到皇帝那里做官,皇帝也要称他的字,表示对他的恭敬。这说明只有老师的恩德和父母的恩德是相等的。孔子说:“赐,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你听说是出力的人贤能呢?还是推荐贤能的人贤德呢?”

“子贡曰:‘进贤贤哉!’”子贡一听,明白了:“推荐贤才的人,才能够称为贤德的呀!”孔子在这里评价一个人是否贤德,主要看他是不是嫉贤妒能,他的心量够不够大,能不能推荐德才兼备的人。这是他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

《说苑》中记载,有一个卖酒的人,他的酒器洗得非常的干净,酒旗也悬挂得很高,但是他的酒搁酸了也卖不出去,他不知道什么原因,于是就问邻居。邻居说:“因为你们家有一条猛狗,当人带着酒器,想来买酒的时候,猛狗就会迎上去咬人,这就是你家的酒搁酸了也卖不出去的原因。”管仲说:“其实国家也有这样的‘猛狗’,这个‘猛狗’就是那些在国家里、在国君身旁有权有势的人。当有道德学问的人想来辅佐国君的时候,这些有权势的人嫉贤妒能,迎上去诋毁他、陷害他、毁谤他,使他的才能得不到施展,这些人就是国家的‘猛狗’。”贤能之人之所以没有被任用,就是因为国君身边所任用的人都是嫉贤妒能之人,他们就像猛狗一样,生怕贤德的人来到国君的身边,取代自己的位置,而使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

古人对这一点认识得很深刻,知道贤德之人关系到国家的安危成败,所以在制度上特别规定,例如《尸子》中记载:“有大善者,必问孰进之;有大过者,必云孰任之,而行赏罚焉,且以观贤不肖也。”臣子如果有大的功绩,对国家建功立业,一定要追问是谁推荐了他,一同给予赏赐;如果臣子有大的过失,也一定要追问是谁举荐这个人,并且对举荐的人进行连带的处罚。所以“进贤者必有赏,进不肖者必有罪”,而不敢举荐贤德的人,被称为无能之人。这样的制度一实行,臣子都愿意推荐贤者,才会使国家没有遗漏的人才隐居不出,形成人才辈出的局面,国家必定昌达。

“子曰:‘然。吾闻鲍叔达管仲,子皮达子产,未闻二子之达贤己之才者也。’”孔子说:“正是这样,我听说鲍叔牙力荐管仲,子皮举荐子产,却没有听说管仲和子产推荐过比自己更贤能的人才。”

这段话说明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贤德的臣子。自己很能做事的人,还不能算是贤德。真正贤德的臣子,是能够为国家、为领导推荐比他更有能力的人,而且大公无私,丝毫没有想到自己的私利,更没有担心别人的位置、俸禄超过自己,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有公心的人,是为国家、领导、大局考虑的人。如果一个人没有深厚的德行,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因为一般的人都是自私自利,唯恐别人的位置、俸禄超过自己,别人比自己更受重视、更受宠,所以不仅不愿意为国家荐贤,即使有贤德的人才出现,也会因为这种担心而将之埋没。

鲍叔牙一心为国家、为齐桓公着想,所以当齐桓公想让鲍叔牙担任宰相的时候,他自己推辞,而把自己的朋友管仲推荐出来。因为他知道管仲的能力比自己强。管仲果然不负所望,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鲍叔牙的后代十几世都是齐国的名大夫,他的德行庇荫了后代,所以古人说:“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能够为国家举荐贤才的人,受到上天最丰厚的赏赐;而嫉贤妒能的人,也受到上天最重的处罚。例如李斯,把他的师弟韩非子给害了,最后李斯和自己的儿子也都被腰斩东市。

古人也知道,人免不了嫉妒之心,所以就从制度上来落实“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的教诲,并且用各种措施、各种提醒,让人们进贤。例如,古人做官戴的帽子,叫“进贤冠”,后边一定要比前边高,时时提醒做官的人,要时时为国家举荐人才。假设为官者没有为国家举荐人才,这就是失职。古人在评价一个官员政绩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为国家举荐了多少德才兼备的人才。一个人再有能力,也只是一个人的才能而已。如果他懂得识才、选才、惜才、爱才,培养人才,那么他一生为官,可以帮助国家举荐几位甚至上百位人才。德才兼备的人都来为国家效力,对国家治理会产生很好的促进。

从圣贤人的传记之中,能够感受到他们为国家的公心。例如,范仲淹、林则徐等,随时都有一本记录人才的小本子,不失时机地为国家、民族举荐贤才。孟子说:“为天下得人谓之仁。”能够为天下获得人才,举荐人才的人,才是真正有仁德之心。忠贤之士,就是不嫉贤妒能的人,而且愿意举荐德才兼备的人为国效力,这样国家才会形成人才汇聚的局面,越来越兴盛。这就要求举荐者确实没有私心,确实是大公无私、厚德载物,所以国家对这样的人也必定给以奖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27388.html
上一篇濑户内海边的孙文纪念馆
下一篇曹操赋——诗人余大中力作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