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满族篇:水沟洼的“家史”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满族篇:水沟洼的“家史”

开栏的话

云南有4060多公里的国境线,26个世居民族有16个少数民族跨国境线而居。各族人民面对汹涌而来的市场经济大潮,面对急剧变化的竞争世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追寻以现代社会同步的好梦。作者以一个民族选择一个乡村的形式,努力用文学的笔调,再现每个民族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的一次伟大跨越,谱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就。每“读”一页,都似乎从海拔6740米的梅里雪山,到海拔76.4米的西南三省最低点——河口,俯看到了一个峰峦迭起的“山国”,一片人间净土,一片彩云之地,一个诱人的“天堂”。

即日起,云南网刊发《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连载,共26个章节。以“梦”的名义,向读者叙说云南各个民族在现实时光中的“奋斗史”“抗争史”“发展史”和“心灵史”,带领读者去接近和发现云南各民族极不平凡的生存空间和脱贫的光辉历程。

《彩云绮梦》 云南出版集团、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满族篇:水沟洼的“家史”

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家谱”、“族谱”、“家史”、“纪传”之类的文本,但缺乏文学对“族群”的“观照”。因为“家谱”、“族谱”乃至“家史”之类,历来就是某一族人的“花名册”,或光宗耀祖的“事迹”。而一般人的生命史,特别是现代奋斗历程,是很难进入古老的“家史”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永远忽视这种“生命”和“历史”的存在。事实上,这种“生命”和“历史”,有着它的“质量”和“重量”,有着它的声音和色彩,有着它的历史尺度和社会含量,有着它固有的书写价值。

基于这种认识,我近五六年来一直关注一个小村子——水沟洼村。因为那里生存着一群满族同胞,因而被称为“云南满族第一村”。据统计,目前云南满族人口14000多,散居于各地,相对集中于保山的西邑乡石龙坪村、汶上乡水源村和瓦房乡水沟洼村。而水沟洼是入滇满族后裔的集聚地,位于瓦房乡西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12公里,辖1个村民小组,共有人口87户,348人。其中满族65户252人,占全村总人口的72%。该村拥有耕地704亩,其中水田36亩,山地668亩,人均占有耕地2亩。但是,这个满族聚居的自然村却是一个典型的高寒山区贫困村。

据说,在这个自然村里,黄姓满族和水源村孔姓满族不通婚,原因是这两姓的祖上曾结拜兄弟,情同手足,亲如一家,所以在很早以前就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族规:黄孔两家永不通婚。而我虽为彝族,属于孔氏家族的第75代后裔。由此一来,就界定了我的血亲集团,把我限制在由特定的“姓氏”、“世系”、“亲属”等要素“钦定”的生活、生命与工作的思考之中。但是,尽管如此,我仍然意识到另外的姓氏与我们孔姓的关系。我绝对不是在研究“家史”,而是以“家史”为一个支撑点,在它的作用下,进一步阐释和延伸我们的个体生命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此深入到一个理当发现“血缘”、“生命”与“家园”的地方,尽可能抵达它们的最深度。

满族特色建筑

因此,我与其说是关注“家史”,不如说是关注一个族群的生存发展,关注他们如何在“贫困与富饶”并存的环境中,如何尽快消灭“贫困”二字。

2014 年11 月17 日清晨,我们冒着风雨,从保山市隆阳区前往瓦房彝族苗族乡的水沟洼村。全程87公里,快速行车五六十公里后,山峰盘旋,路面泥潭险坑不少,车子行驶了将近3小时仍离村子十多公里。此时,突然云开雾散,阳光明媚。但见,路旁牧场青青,牛羊在白云下亲吻花草。山上森林茂密,延绵起伏。一座村寨隐藏在群峰怀抱之中,犹如世外桃源。也许就是最后二三十公里的颠簸之路,导致了此地封闭、落后、贫困与美丽、富饶共生并存的奇怪现象。

这里民房依山就势,建盖在平缓的坡地上,开门即可见坡脚的清澈坝塘。靠山临水,藏风聚气,整个村庄规划堪称地地道道的传统村落布局。更令人敬佩的是,老祖宗留下的古庭院保护得十分完好。村口有一座古色古香的院落,从外面看上去红墙黄瓦,围墙高低起伏,犹如巨龙腾舞。步入朱红的正门,就见到雪白的照壁上用满文丹书着一个巨大的字。我向村委会副主任黄加彦请教之后,才知道是个“满”字,是满族的象征。“满”字后面是文化广场,也是村里经济、政治、文化活动中心。村里还有展示满族入滇的历史文物,以及先祖遗留下的生产生活器具。

追溯云南满族的历史,可知他们的祖先是由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历史原因分批入滇的。最早是随忽必烈入滇的女真人和契丹人,而后是明朝入滇为官、屯田者,多数是清朝入滇的官员和军人,如鄂尔泰、伊里布等,还有一批手艺人,如云南盛名的玫瑰鲜花饼、火腿四两坨月饼、萨其马糕点,就是满族胡善世家所发明的。具体说到水沟洼村的满族源流,一位年长于我的黄姓大哥无比高兴,找来一本旧书,给我们讲起了他们的“家史”,他说:这是《黄氏家谱》,上面记载我们水沟洼村的满族始祖叫黄佐,原籍是湖北省江夏郡人,就是今江夏区的先民,属于广佳喇氏,算是满族中最古老的姓氏。始祖世居叶赫、乌喇两地,属于今天的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永吉县等地。蒙古灭金后,一部分于元朝初期入籍中原,受汉文化的熏陶,逐渐改为广氏、黄氏等汉姓。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黄佐随军入滇,任百户指挥职,入籍于洱源县三营。后来,黄佐的后裔黄荣保参与平息云龙一带的叛乱之后,奉命镇守北冲,也就是今天的隆阳区瓦房乡,随后入籍平安寨。清同治年间,黄氏家族从平安寨迁到水沟洼定居至今。

满族先民的老物件

由此看来,黄氏满族定居水沟洼已经600多年,虽然在与各民族的融合中,逐渐褪去了戎装、猎装、皮大衣,但是少女们仍然喜欢身着旗袍盛装,节庆活动时男士也穿马褂长衫。他们还寻祖东北故里,学习继承满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经验,弘扬满族村的传统文化,发挥满族村落的特色优势,被命名为省级民族特色村。

这里的村民好客热情,黄加彦邀请我到他家里做客品茶。在交谈中,他知道我姓孔,就向我提出了一个疑问:孔氏家族是汉族。你姓孔,是孔氏家族的后裔,却怎么属于彝族呢?

好在我这些年都注意学习和思考,我对同一祖籍、同一家族史、同一亲缘、同一个乡村的人群,他们的人文背景和历史故事,都很有兴趣。而且喜欢共同知晓,共同珍藏,共同交流。因此,我也借此机会,向黄加彦讲述我们孔姓的“家史”。我说,关于滇中孔氏后裔,目前有属于汉族的、回族的、德昂族的,等等不一。有的几百户孔氏后裔聚集在一个村寨里,杂居着几户其他姓氏的人家。有的几户孔氏人家杂居在其他姓氏的村寨里。我们所在的贝贡村不到二百户人家,只杂居着两户李姓人家,全部是孔氏人家,而且全是彝族。贝贡村的贝贡二字也是彝族语言,音译为山冲的意思。不知道是什么缘故,也不知何年何月,人们赋予了贝贡村汉语的字面涵义,因此贝贡村成了“贡献宝贝的地方”。贝贡村历史上隶属临安府石屏州,公元1958年划归建水县管辖。石屏州距离北京城170个古驿站,大约折合4596公里;距离省会200多公里。当时交通十分困难,孔氏后裔到此定居多么不易。据地方史志记载,道光戌子年间,临安府人孔继尹已经官至广西巡抚,尚不知道祖宗为何嫡派支系,何以迁居滇南?巡抚于内疚之急,即亲自携家谱呈衍圣公孔庆镕验印。孔庆镕确认:临安支四十七世祖讳传公随徽宗南渡,寄居衢州,传至五十世祖讳撝公,迁居句容县。五十三世祖讳漾公由句容入滇。溯其源,系中兴祖以后分支,实属我宗嫡派。从此,衍圣公验印:滇中孔氏为正宗后裔!孔氏后裔孔启贵到彝族村贝贡教书定居,入乡随俗,融合为彝族。孔氏子孙后代,凭据儒学做官开矿务耕,逐渐建盖起这片雕镂庭院。贝贡村里的其他姓氏人口逐渐减少,孔氏人口逐渐增多,但是孔氏人口却渐渐融合为彝族同胞。

黄加彦听了之后,更加热情地对我说:我们黄家与孔家,六七百年前曾经是一家人。因为水沟瓦村的满族黄姓祖先与水源村的满族孔姓祖先结拜为弟兄,所以至今黄孔两家不通婚,却亲如一家。

其实,这也是孔氏家族的规矩,同姓不通婚。今天看来并不是封建礼制,而是一门关乎生育质量的科学。不过,黄氏与孔氏没有血缘关系,几百年不通婚,虽然不是一家人却胜似一家人。水源村的孔姓入滇后由汉族融合为满族,却仍然继承了孔家文化。水沟洼村的满族黄姓后裔虽然不再为官,却继承了大清王朝官员的文化,黄孔两家的后裔都坚守住了祖宗的文化基因,都是具有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后裔。我以茶代酒,同黄加彦等黄姓村民拜了弟兄。

那个时候,我多么企盼“贫困”二字尽快成为水沟洼村的历史,我更坚信乡长的话:只要青山常在,牧场常绿,满族村就会有长远的富饶。

当天,黄建梅、兴有、蒙聪发等“家人”,带领我参观了满族先民留下的牧场和山林。我看到村里在大面积的退耕还林,将过去种植粮食的土地用来种植核桃、茶叶、水果等保护水土的植物,新种植蚕桑569亩;从过去单一的牧放牛羊发展到放养猪、骡、马、驴、羊、鸡、鹅、兔等畜禽。黄建梅告诉我:种植结构的调整,已经初见成效。全村年人均纯收入,从过去的427元增长到5700多元。

这样看来,一个深度贫困的小村子,首先需要转变经营理念,才能转变生产方式。水沟瓦村的成效,就在于继承祖先精神的前提下求发展,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消除贫困。瓦房乡书记何兴有说得很有道理:我们要的是可持续的富饶,不是短暂的富裕。

满族村少女

2020年2月20日,我通过手机微信,向水沟洼村发了一份“脱贫攻坚访谈提纲”,并很快得到了回复,成果极其令人欣喜:水沟洼村贫困户年人均收入稳定超过国家扶贫标3750元以上的1089人;人居环境提升,道路硬化,厕所改造,55个搬迁户全部入住新居;新建卫生室一个,人畜饮水管网改善,人均每天可用安全饮水量35升以上;义务教育达到国家验收标准……

这正是一个深度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追梦历程中,让人倍感欣慰和幸福的时刻。我想起毛泽东主席说过的一句话:“满族是一个了不起的民族,对中华大家庭做出过伟大贡献。”而今,身处云南边陲的满族同胞在脱贫攻坚这项前无古人的伟大社会实践中,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想到这里,我为水沟洼村写下了这样一首小诗:

牧归惬意品甜茶,云白山青富众家。

遥念先人定居日,儿孙永爱大中华。

作者简介

孔祥庚,云南省建水县人,笔名云根,研究员。早年从军务农任教,曾任中共云南省委副秘书长、云南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共玉溪市委书记、玉溪军分区党委书记,云南省人大民族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共十七大、中共十八大代表。现任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出版《云根诗词》三卷以及人物传记《理想的父亲》《朱德与云南》,非虚构文学著作《彩云绮梦·云南26个民族的伟大跨越》《五个石头的故事》等。

相关阅读: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汉族篇:万里云南有“可渡”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彝族篇:小村寨的“城子”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白族篇:诺邓火腿与西班牙火腿的历史性决胜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哈尼族篇:当大地成为艺术的时候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傣族篇:守护最后的原始雨林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壮族篇:坝美的当代“世外桃源”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苗族篇:荒田村的“攻坚之战”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回族篇:神奇而不神秘的纳古镇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傈僳族篇:高黎贡山深处的“济世良方”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拉祜族篇:芦笙在世界吹响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佤族篇:翁丁寨的“蒙太奇”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纳西族篇:石头城的崛起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瑶族篇:瑶山的“升腾”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景颇族篇:大爱洒满南麻村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藏族篇:香格里拉的时代心声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布朗族篇:“茶叶王国”布朗山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布依族篇:旅游新秀腊者村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阿昌族篇:“倚天”赖有户撒刀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普米族篇:附子花开大羊场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蒙古族篇:一个高原民族的“变形计”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怒族篇:碧罗雪山一枝花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基诺族篇:“绿色银行”基诺山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德昂族篇:一个民族村里的两种“活化石”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水族篇:“洞天福地”古敢乡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36878.html
上一篇铁木真的部下真被大锅炖了?《蒙古秘史》里的另类成吉思汗故事
下一篇抗战时,一八路军潜入伪军据点,策反三名伪军身穿炸药背心炸碉堡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