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青史长存立志村

青史长存立志村

门前荒芜草成堆,

楼上屋顶掉尘灰;

人去房空蛛结网,

梁上燕子去不归。

立志村祖屋为原中国军队某军指挥部旧址。

立志村座落于武宣县通挽镇蝴蝶山麓,是一个文化资源丰富、民风淳朴的小山村。村前小溪环绕而过,与村后满山桔红的山楂花相映成趣。晨日映照下,溪水旁村妇洗衣敲打的棒槌声夹杂着庭院里孩童追逐嬉闹的欢笑声,奏出别致动听的乡村交响曲。这个常驻人口仅600余人的小山村,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演绎着一个个救国图存的爱国故事。

在新时代美好的日子里,笔者再次走进立志村国民革命军第35集团军指挥部电台旧址,探寻历史遗迹,重温惊魂动魄的峥嵘岁月,聆听烽火岁月的倾诉。

立志村全景。覃志兵摄。

决胜千里“滴答”声

现年72岁的村民黄家谋回忆,其父黄有胡曾说过,立志村是有“名堂”的村庄。原桂林行营指挥官白祟禧曾坐轿子到立志村两次,他到村里时,全村打扫得干干净净,戒备森严。一个行营将官为何现身偏僻山村?这要从抗战时期昆仑关战役说起。

1939年11月15日,日军在北部湾龙门港登陆,攻占钦州、防城港后,以一个师团又一个旅团的兵力于24日沿邕钦公路北犯侵占南宁。12月4日进占昆仑关,桂南会战打响。国民政府调集四个战区五个集团军的兵力参加桂南会战,最终歼灭了这支骄横不可一世的日军,旅团长中村正雄被击毙,中国军队收复了昆仑关。

时隔8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只能从有关昆仑关战役的影视里看到当年中国军队血战日军的惨烈场景,战场外的很多事却鲜为人知。

昆仑关战役中国军队指挥所--兴宾区迁江敢墙岩,洞内呈椭圆形,平面纵深约20米,宽约8米,高约10米。洞壁怪石嶙峋,空气清凉,洞口高出地面10米,方便高官进出。

一次,在与朋友谈话中得知,当年的昆仑关战役,国民革命军的一个指挥中心就设在武宣县通挽镇立志村,作为指挥昆仑关战役主将之一的白祟禧,前往该村视察自是情理之中。

从地图上看,武宣县通挽镇立志村和昆仑关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百十公里,村中一幢很普通的二层民国时期修建的民宅犹为显眼,现为黄家谋的老宅。整座房子均为石砖混建,从墙基起至窗台高处全部用石头砌建,窗台至屋檐全部用火砖砌建,结实牢固。老宅的结构是前后二进,面宽5间。大门外的右边还建有一间厢房,厢房里的半层木楼上,设有一道小窗口,光线昏暗,周边暗藏无数隙缝枪眼,在外面看起来很危险,但在里面却很安全。当年,国民革命军军部电台设在民居土楼上。

图为黄家谋在讲述当年军部电台情景。

军部电台就设在这间厢房的木楼上,共有4台手摇(发电)发报机,这种古老的军事通讯手法于当时而言,是十分稀缺的高科技装备,是军队将帅的神经和耳目。在昏黄的灯光下,报务兵不停地打着按钮,“滴滴答”“滴答答”的发报声昼夜响个不停。楼下地上睡满了士兵,门口有两个持枪士兵把守。黄有胡虽是房东,但进出电台厢房隔壁的里间也要向守门的士兵报告。房屋的上厅右厢房住着一个不苟言笑的神秘人物,进出门总挎着一个长方黑皮包,大小官兵见了他都举手敬礼,可见他的官职非同一般。

后来才得知,当年驻扎在立志村的是国民革命军第35集团军指挥部,总司令是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邓龙光。

立志村族老在回忆当年战事。

邓龙光是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镇盛白沙人,抗日战争时期任第83军军长、第29军团副军团长、第35集团军总司令,在桂南、昆仑关会战中驱逐日军退出钦州湾。1944年桂柳会战,率所部于武宣、桂平、来宾、迁江等地与日军激战。

邓龙光身材高大健壮,贵为集团军总司令,他有3个老婆,但只育有一个女儿。因此,当他看到村上有个7岁名叫覃家件的男孩,眉清目秀、活泼机敏,心里便萌生收为养仔的想法。因而,邓龙光对覃家件这个男孩特别迁就。尽管邓龙光的指挥部戒备森严,可覃家件却能随意进出,甚至在师级军官都不敢坐的虎皮太师椅上赤着脚跳上蹦下,邓龙光却从不介意。而后,他让两个卫兵挑着200斤糙米到覃家件家,与其父商量。覃家件的父母世代种田,家中一贫如洗,他们深知,若儿子身随将官,生活在光环之下,一生将会衣食无忧。他们虽爱荣华富贵,但他们更爱自己的儿子,过惯了一家人在一起简单朴素的生活,自是不愿儿子离开身边。邓龙光虽位高权重,却是个明事理的抗日名将,也不强求。

随着时间推移,少不更事的覃家件艰涩成长,1951年被桂林警察学校录取,毕业后加入警察部队,在广西武警部队服役,后来转到地方工作。而今,年逾90高龄的覃家件在柳州市颐养天年。

青年时代入伍时的覃家件,英俊帅气。

青春热血战沙场

自昆仑关战役后,立志村的青少年就心存志向:当兵打仗去。

1945年抗日战争全面胜利,内战全面爆发。随着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1949年5月11日,中共桂中地工委在立志村成立,省农委委员黄传林来到立志村,在通挽武工队队长黄家凭家召开桂中游击司令部领导人和武工队骨干会议,传达华南分局和省农委指示与决定,其间还开展各项地下工作,会议断断续续开了十几天。

会议结束后,桂中区党、军、群领导机关驻扎在立志村。地工委直接领导象县(象州县)工委、通挽支部、武宣北河临时支部、桂平县领导机关、修仁县(现属荔浦市)、雒容县(现称雒容区)、榴江县(现称鹿寨县)三边领导机关、修雒榴特派员、支队中的总支部或支部。地工委成立后,大力扩充兵员,直至8月份,中共桂中地工委武工队就扩大到600余人,其中有360余人来自武宣县。

1949年10月18日,桂中地工委书记廖联原在武宣县三里镇古旺村廖建宗家,宣布把桂中人民解放总队扩编为桂中支队,立志村就有黄家梨、黄振中、黄家锐、黄秀贵、黄光荣、黄有联、黄家庆、黄有重等一批有志青年加入,参与了闻名当地的风门坳战斗。

老游击队员覃家细(96岁)

风门坳位于武宣县二塘镇境内,四周崇山峻岭,地势险要,穿过风门坳坡顶的一条道路,是从象州县妙皇乡通往武宣的唯一通道。1949年11月,南下人民解放军连续解放桂林、柳州,兵锋指向象州、武宣。11月30日,一股l000余人的敌溃兵从妙皇乡往二塘镇方向逃窜。桂中游击支队司令员廖联原带领第一团、第十五团1000余人,在风门坳阻击这股残军。这些残兵是国民党第56军,被解放军打败、追击,已经三四天不得休息,但他们的火力仍然很强,当时战况激烈,枪炮声响成一片,整个风门坳阻击战历时5个小时。

桂中支队除配合人民解放军歼敌1000余人外,还毙伤敌8人、俘敌50余人,缴获枪炮、弹药一批。在这次阻击战斗中,支队队员黄家梨、黄锦锐表现勇敢,战斗打响时,二人各提着一支驳壳枪冲上坳顶,打倒了正在架设机枪的一名国民党机枪手,抢占了制高点,为部队克敌制胜赢得了先机。

硝岩水洞景色清幽。覃允府 摄

山弄硝岩建兵坊

立志村背约数里处有一个峰峦围成的山弄,陡峭的山崖、茂密的植被,形如一个隐秘的天坑,人称“硝岩”。最低处的山坳险峻壁立,灌刺丛生。据黄家谋介绍,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武器杂乱,弹药匮乏,经常出现件不配枪、弹不对膛的情况,为充实部队弹药,便在此处制造子弹。

兵工坊由立志村的黄有新、古壕三楂村的覃纪等人,以及桐岭镇下马来村的黄玉龙等游击支队的队员组成,他们带着虎钳、锉刀、风炉、铁锤、风箱等工具,用铅块、铜片等作原料,采用最原始的方法制造子弹。他们用人力石磨作主动轮,带动冲压器,石磨每转一圈,就掉下一颗子弹。他们还把打出去的废弹壳收回来,经手工加工,重新装药、装配底火并加上弹头, 渡油后就成了一颗亮闪闪的新制子弹。

游击队员白天在山弄里制造弹药,晚上回到黄有胡家住。每天早晨吃完早餐后,再用竹筒盛粥进山。由于山坳陡峭,藤蔓丛生,他们每天进山出山全靠山藤制成的缆绳。虽然条件艰苦,但他们干劲十足,制造的七九式和五六式型号的子弹源源不断地供给前线,一直坚持到解放,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如今,几十年过去,岩洞硝烟已绝,却还残存着当年游击支队队员制造子弹的点点痕迹,硝岩兵工坊也被当地传为佳话。

黄家祖屋长明灯

在立志村黄家祖屋的厅堂中央,至今仍悬挂着一盏做工精致的铁铸油灯——长明灯,那是黄姓家族祖上清代秀才阿公夜间苦读的长明灯。由于年代久远,这位阿公具体在何年代叫何名字,无人知晓。传说,先祖种田为生,家境贫寒,阿公一边干农活一边读书,晚上在微弱的灯光下,手不释卷。他曾教诲族人要知书达理,积善行德,自食其力。后来,他考取进士,牌匾代代挂在大门上,妇孺皆知。直到1966年“破四旧”,黄家后人黄家团当兵复员回家,看到进士牌匾后,即说“现在正在破四旧,还留它干啥?”,当即卸下,挥起斧头,三两下就把进士牌匾劈烂拿去烧火煮饭了。他的二伯爷黄有胡大为恼火:“是?这牌匾挂了多少年代从不雷劈,你一回来雷就劈?”黄有胡有点文墨,当过老师,一向重视家族文化。不管怎么说,这也许就是黄家的一件遗憾事了。

时光如白驹过隙。战乱的硝烟早已在时间的长河中消失殆尽,立志村蝴蝶山上的山楂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立志村人满怀救国的信念,不畏艰险的精神,把红色印记留在了巍巍青山之中。

来源:来宾晚刊人文版

编辑:陈拉拉

校对:潘钢

审核:潘最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37770.html
上一篇诸葛亮人生的四个特征
下一篇欧洲“内斗”,波兰狮子大开口索要9.07万亿赔款,德国:门都没有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