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聚焦北宋建国之初,揭示中国历史上最和平的权力过度、朝代更替的原因

聚焦北宋建国之初,揭示中国历史上最和平的权力过度、朝代更替的原因

公元九五九年腊月,比任何一年都要寒冷一些。从黄河上刮来的风,抽打着汴京城的房屋、树木、河流,也钻进大街小巷,吹得锦旆摇摆不定。此时,尽管汴京城商铺林立,但行人都脚步匆匆。对于老百姓而言,腊月就已经进入了年关。这是一个没有战争的太平年,很多人已经着手准备过年的东西了。

这时候,有两个人回到了汴京。一个是韩通,一个是赵匡胤。按照周制,地方官是不能轻易进京的。但这两个人,还兼任中央禁军的领导职务,他们要在新年到来之前向枢密院述职。所以,他们进京了。

宰相们对于他们进京也习以为常,只要过了年,他们还得去各自建节之地。这样,韩通和赵匡胤两个人便都留在了汴京。

他们也和家里人一起,准备度过一个平安的新年。

韩通的儿子橐驼儿再一次劝父亲提防赵匡胤。但韩通以为赵匡胤和他一样,大半年都在地方驻守,并未发现赵匡胤有不轨行为。

橐驼儿提示了朝中几个重要武将的人事变动。韩通却认为这是朝廷的决定,并不是赵匡胤从中动了手脚。

其实,赵匡胤在地方节度使任职时,他的智囊团早就开始准备一切了。那时候的准备只是计划,具体操作还得到汴京才能实现。

赵匡胤一一拜访了在中央禁军任职的几个好朋友,话友情,说兴盛。半年多没见面了,肯定有很多话需要一起交流。因为现存的史料中,很少有这段时间赵匡胤在汴京的记载。所以,我们也很难找到一丝蛛丝马迹。但从陈桥驿兵变的过程来看,赵匡胤回到汴京的时候,兵变工作已经开始着手准备了。

公元九五九年腊月,对于后周的任何人来说,都是值得过一个安稳年的时刻。可对于赵匡胤来说,这也是他运筹帷幄的重要时段。他要按照部署,准备好一切事宜。

时间大踏步地进入了公元九六○年。这是周恭帝登基后的第一个新年,一些惠及天下的大策,正在政事堂策划着。无论如何,在新年的时候,周恭帝要发布一些好政策,让百姓们感受皇恩浩荡,还要赏赐群臣,让他们继续为朝廷效力。所不同的是,周恭帝并没有改元,而是延续了父亲的年号。

就在全国上下准备新年的时候,赵匡胤的策划工作也悄然开始了。

公元九六○年正月初一,按照旧制,京官们要为皇帝贺岁,祝贺周恭帝继承皇位后的第一个新年安定团结,四方无事。这是既定动作,每个新年到来之前,大臣们都会这么做,而皇帝也会给百官赏赐一些礼品,权作过年慰问之物。

然而,这个新年的正月初一,似乎与以往有些不同。当众臣向皇帝贺岁完毕时,一份从前线传来的战报,打破了新年的宁静。战报声称,契丹联合北汉,准备进攻后周关南之地。

春正月辛丑朔,镇、定二州言契丹入侵,北汉兵自土门东下,与契丹合。

《续资治通鉴》卷一的记载与《续资治通鉴长编》类似,“先是辛丑朔,周群臣方贺正旦,镇、定二州驰奏,辽师南下,与北汉合兵”。

上报这个消息的就是前文提到过的孙行友和郭崇。但根据后来学者考证,这个消息本身就是假的,是赵匡胤派人放出的烟幕弹,目的就是迷惑后周的文武大臣。因为镇州郭崇和定州孙行友根本不是赵匡胤的人,他们不会帮助赵匡胤给朝廷谎报军情。

那么,这份来自镇、定二州奏报的真伪,就值得推敲了。首先,这份情报的确来自前线的镇、定二州,可谁能瞒着被杀头的危险,给朝廷提供这样一份假情报呢?这份从前线传来的奏疏并不假,假的是契丹联合北汉攻打后周之事。那么,还有一种可能,便是探知北汉和契丹联合攻周消息的斥候,一定是赵匡胤的人。他们释放了一个假消息给郭、孙二人,这两个人并未核实的消息来源,便第一时间将消息上报给了朝廷,造成契丹和北汉攻打关南之地的假象。

这份情报震惊了朝野。契丹和北汉攻周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毕竟周世宗去世,后周面临着很多不稳定因素。可他们没有在周恭帝刚刚继位时攻打后周,反而选择了这样一个时间,难道就是因为此时的后周正在过春节,国内处于一种松弛状态吗?

有些朝中大臣已经开始抱怨。他们刚刚享受了半年的和平,就又得重新部署战事。不过所有人都清楚,抱怨没有任何意义。既然契丹、北汉要攻打后周边境,还得尽快选出抗击之人,带领大军去阻挡契丹与北汉的铁蹄。

可选谁作为带兵打仗之人,又难住了朝中大臣。即便是三位宰相,也不知道该选谁去。他们开始在武将中寻觅适合本次出征的人选。选李重进、韩通还是赵匡胤?这三个人最有威望。选中赵匡胤的概率应该有三分之一。毕竟李重进和韩通也非常有可能被选中。万一这一次宰相们选中的人不是赵匡胤,那么赵匡胤策划的兵变,岂不会胎死腹中?

尽管被选中的概率有三分之一,但有时候,选择将领也不一定依靠概率。当然,即便宰相间有分歧,赵匡胤也会极力促成这件事。运筹帷幄之事,岂能因为选不中自己为出征之人而作罢?

这时便是赵匡胤动用一切资源的时候了。相传朝廷的宰相魏仁浦,关系与赵匡胤不一般。而王溥与赵匡胤的交情也不浅,即便范质有些执拗,只要王溥和魏仁浦两位宰相倾向于赵匡胤出兵,范质是孤掌难鸣的。

至于赵匡胤有没有找魏仁浦帮忙,史籍中并无记载。但可以想见,赵匡胤一定是找王溥与魏仁浦帮忙了。因为魏仁浦还兼任枢密使,可以直接提议出征人选。赵匡胤要将这次建功立业的机会留给自己。当然,还有王溥也得拉拢过来。如果这时候魏仁浦与王溥建议,让赵匡胤出兵阻击契丹和北汉,范质会反对吗?

赵匡胤出征的事情,一定也在朝中引起了议论。但目前李重进、赵匡胤、韩通三位主将必须分开。李重进居于扬州,目的是守住整个南方,毕竟南唐虽然表示臣服,但他们臣服的是周世宗,并非周恭帝。如果后周与辽发生战乱,南唐会不会乘机脱离后周?甚至会挥师北上,与后周发生冲突?思前想后,李重进的这股力量不能撤。而京城也必须有个武将镇守,京城的安危其实远比预防南唐重要得多,也比抵御辽国进攻后周重要得多。韩通作为侍卫亲军司的长官,驻守京城义不容辞。如此一来,抗击北汉与契丹的任务,自然而然落在了赵匡胤身上。恰巧此时,赵匡胤就在京城,一切因素综合起来,赵匡胤作为出征之人,就成了必然。

最终,大家把目光投向了赵匡胤。因为赵匡胤还有一个特点,是李重进和韩通所不具有的,那就是赵匡胤年轻,而且赵匡胤在近几年打仗时,都能做到攻必克,战必胜。所以,出征的重任最终落在了赵匡胤身上。

周帝命太祖领宿卫诸将御之。

这其实不是周帝的选择,而是三位宰相的选择。

而这一切都按照赵匡胤与其智囊团的策划顺利进行着。事态也朝着他们期待的方向发展。不管是《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还是其他史籍资料中,都在开头就说了,赵匡胤执掌禁军六年,有威望,所以,这时候选赵匡胤是众望所归。而且,当时军中就有“拥戴赵匡胤为帝”的议论。

太祖自殿前都虞候再迁都点检,掌军政凡六年,士卒服其恩威,数从世宗征伐,洊立大功,人望固已归之。于是,主少国疑,中外始有推戴之议。 

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三位宰相早就知道赵匡胤在军中有威望,将赵匡胤留在京城,会让他们感到不安。恰巧辽国联合北汉进攻,将赵匡胤支走,让他远离京城,这样就解除了京城的威胁。因为按照当时的情况,三位宰相不可能轻易罢了赵匡胤的兵权,殿前军是赵匡胤自己一手建立的,贸然罢赵匡胤的兵权,会不会引起赵匡胤的不满,进而让他产生逆反心理?所以,最好的办法自然是派赵匡胤出征。

只是所有人都忘了十年前郭威黄旗加身的先例。

这一切的不合理,在当时其实都是合理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42236.html
上一篇她是《狸猫换太子》的原型,命最硬的女人,差点称帝的皇后
下一篇邱会作晚年时期经常说:我只是一颗小星星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