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郑和:七下西洋,尽显大明国威

郑和:七下西洋,尽显大明国威

郑和本名马三保,云南人,少时明军攻占云南时成为战俘,而在明军营中惨遭阉割。后来被朱棣看重,成为一名燕王府的侍卫。在朱棣谋反篡位之时,为他建言献策,使得战局有了转机,因而被朱棣赏识。在夺得皇位以后,朱棣便将其任命为“内官监大监”,后又赐姓“郑”,所以改名叫郑和。

郑和的祖上本是元初来到内地的色目人,世代信仰伊斯兰教,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去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所以从小耳濡目染,对外洋也有所了解。

(图片源于网络)

永乐三年,明成祖朱棣派他去外洋巡游,表面上是去古里传旨,实则是在暗中寻访大战后消失的建文帝朱允炆。当初朱棣兵临城下,因为顾及自己会背上篡位的骂名,他并未直接带兵闯入宫内,而是等待朱允炆主动让出皇权。可到最后只等来宫内的一场无名大火,等他赶到时建文帝却早已不见踪影。

因此这成了他的心魔,他必须要找到这位前皇帝。倘若有一天朱允炆突然回来,作为正统皇帝,必定是一呼百应,到时候自己又该如何自处呢?此次郑和下西洋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沿水路寻找朱允炆的下落。

当时郑和的船队不可谓不壮大,共计船只两百多个,最大的有三层楼那么高,总人数多达两万七千八百人。如此气派,使得他沿路拜访的那些国家都频频示好,很多国家都愿意来明朝上贡。当然送出去的东西肯定也不少。

途中他也曾卷入过军事冲突,在经过爪哇国时,一百七十多个船员被杀。面对此种情境,郑和并没有马上发起攻击,而是冷静地派出使者进行交涉,表明自己的身份。此举不但避免了不必要的伤亡,而且使得爪哇国从此年年向明朝上贡。郑和始终保持着和平为上的态度,使得大明王朝和周围的邻国关系日益紧密,同时也显现出大明王朝开放的外交环境。

郑和除了下西洋外,还曾奉命东渡去过日本。永乐二年,因倭寇屡次进犯沿海地带,明成祖派郑和统领十万水师到达日本,并宣旨让其“自行剿寇”。当时的日本幕府将军足利义满派遣使节,为明朝献上了抓获的倭寇,与此同时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还签订了贸易条约。

郑和在中国外交历史上,有着惊人的创举,他的航海行动途经过30多个国家,曾到过南极大陆还有美洲,让中国人首次认识到世界上还有黑种人。据说当时他还把沿路的航线绘制成了地图,七十多年后的哥伦布等航海家也曾承认拥有过郑和的地图。

他最后一次下西洋时已经六十岁高龄,巡航回来时因过度劳累在古里去世,享年六十二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43374.html
上一篇圣旨奏折禁毒仿真模型-清朝诏书格式
下一篇老照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兵的希特勒,德军集中营内的女看守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