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通过档案,我认识了向死而生的父亲……”

“通过档案,我认识了向死而生的父亲……”

85年前的今天,枪声打破了宛平城的宁静,唤醒了中华民族抗击侵略的战斗意志。

两年后,一大批南洋华侨响应爱国侨领陈嘉庚发出的“南侨总会第六号公告”,回国担负起滇缅公路抗日军运任务,这个群体后来被称作“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简称南侨机工。

资料图:2021年3月,卢沟桥被北京市文物局确定为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

个人:我通过档案认识父亲

在“七七事变”85周年之际,南侨机工陈昭藻的女儿陈达娅分享了自己父亲的故事。

“我是通过档案认识父亲的,在他生前,我们没有任何交流。因为研究历史,他的故事渗透进我的生活。我和他的关系很敏感,曾经他在我心里很渺小,但当看到他的故事,我又为他自豪。他曾对我大姐说自己心中只有国,没有家,的确是这样的。”

图为陈达娅(左一)和她的大姐。受访者供图

据陈达娅介绍,南侨机工的招募年龄要求在20岁到40岁之间,陈昭藻当时已有39岁,因为担心落选,他便把年龄改成34岁。“回中国前,他对我新加坡的大姐说要去开车,随后便买了船票把大姐一人从新加坡‘寄回’老家。多年后,我找到大姐时,才知晓这段历史,随后两人相拥而泣。”

群体:向死而生的逆行者

“后来,我开始研究南侨机工的故事,我带着悲悯自责的心情重走滇缅公路,那时,我便希望自己不仅要记录下这个群体的事迹,也要找到他们每个人的故事。”她说。

抗战爆发后,中国与国际联系的通道绝大多数被日军封锁,海外援华物资无法运输回国,滇缅公路成为“抗战生命线”。

“这条‘生命线’上空有敌机轰炸,下方是艰险的道路,近1800名南侨机工在这里献出生命。我在翻阅南侨机工的往来书信时,发现他们回国时便做好牺牲的准备,每一位南侨机工都是向死而生,用现在的话说,他们是‘最美逆行者’。”

陈达娅介绍,南侨机工回国不仅带回了人力,还带回了当时汽车检测技术——无损伤检测,这项技术用于检测汽车“致命”零件上的肉眼难以发现的“疲劳伤痕”。

资料图:位于云南畹町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

国家:卫国者的精神不能忘记

“当下,南侨机工留下的印迹正逐步被时间冲淡,但这群卫国者的精神值得铭记。他们无论身在何处,都难舍乡愁,不忘祖(籍)国,以国家利益为重。也正因此,我这些年一直在从事南侨机工的宣传工作,我创办了滇缅公路体验馆,也创作了一些文艺作品,希望这些故事能够流传得久一些。”

资料图:“937滇缅公路体验馆”在昆明开馆。观众可在馆内了解滇缅公路的修建、南侨机工支援抗战等历史。中新社记者 康平 摄

首个抗战纪念日时,陈达娅创作的《南侨颂》首演,随后,她带着团队多次赴海外演出。“我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演出后,当地华文报纸写下了《歌声让英雄回家》的报道。的确,这些回国参加抗战的海外华侨华人几乎都没有再回到他们生活的地方,希望我的歌声能让他们回到海外的家。”

“每一个南侨机工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未来,我希望能够收集到每位南侨机工的故事,如果能够完成这么一件事情,我觉得也是一种告慰。”陈达娅说。

作者/编辑:徐文欣

涉中国公民确诊病例增加!中使馆发布重要提醒

刚刚宣判:死刑!

记住这一天!永远!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474.html
上一篇《汉阙》近期必追好文,越看越上头
下一篇魏忠贤被称“九千岁”,为啥转眼被崇祯捏碎?奉旨作恶、岂能长久

为您推荐

马来西亚槟城-沧桑百年的南洋小城

马来西亚槟城-沧桑百年的南洋小城

漫步在这座怀旧复古的南洋小城,深入槟城大街小巷,体验慢生活,领略槟城热带风情。早在19世纪,华人先辈从中国到槟城时,当时选择按姓氏聚居在一起,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