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淞沪会战的得与失

淞沪会战的得与失

回头看看,淞沪会战原来是中国导演的诱敌之计,由于日本鬼子对我国形势估计错误,在我们的导演之下,导致陷入持久抗战的汪洋大海中。

日本子的对华战争利在速战速决,如果不能做到速战速决则意味着失败。

中国的财富精华集中于江南,上海则为中心。占领上海,等于掐死了中国的经济命脉,而京沪亦在咫尺,上海不保,则唇亡齿寒,国都亦可收入囊中,又可使中国政治崩溃。所以,日本子认为只要拿下上海,就可以逼中国就范。

中国正好利用了日本子的这一决战心理。

再加上种种因素叠加:国人受日本子欺负多年,早有决一死战之心;中国地大物博人多,百足之虫且死而不僵;平津都可以不要,京沪又有何妨······

所以,诱敌之计实施起来也比较顺畅。

日本子刚在上海稍微的试探性挑衅下,谁知道,中国人竟然大规模抵抗起来,以为我们要背水一战,日本子开心得紧。于是集中兵力、多次增援。

这一打就是三个月······

我们来看看淞沪会战的有哪些“失”。

1.牺牲甚巨。我军使用兵力70余万,日本子30万左右。不得不承认,装备的优势在这场会战中确实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虽然说精神可以战胜物质,可是血肉筑成的长城,终归是抵御不了无情的炮弹的。所以国军虽多,终不免于败北。财务的损失不计,光是损失的兵员,国军就超过了日本子兵力的一倍以上。

2.士气殆尽。战斗之初,将士们的士气旺盛可谓达到顶点,但因伤亡惨重,人海究竟不是火海的对手,所以到了撤守的时候,士气一落千丈,而这种士气的低落,也直接影响到了后来南京的溃败和沦陷。

3.组织落后。中国是个可怜悲催的国家,当时的中国本就民不聊生,本指望着国民政府能带领全国人民奔小康,哪知道日本子狼子野心,导致国家各项建设还没来得及展开便不得不投入到这场关乎中华民族命运的战争中。打仗其实打的是补给,弹药的补充,占地伤兵、难民的医护、收容与管理,都是极为重要的部分。而在淞沪会战中,竟然出现前线官兵几个月不发饷,几天得不到饮食的怪事,而伤病军民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等等更是屡见不鲜。这些现象显示当时的中国仍然是一个组织管理十分落后的国家。

4.决策不符。抗战伊始,我们的决策是持久战、消耗战,胜败的关键不在一时一地的得失。但是在淞沪,当时寸地必争,仿佛大家都杀红了眼,收不住了的,导致最终牺牲惨重。

   

再来看看“得”。

1.战略达成。根据中国的地理和历史,在中国境内用兵,由北向南基本都成功,由南向北除朱元璋灭蒙、国军北伐外,胜利的少。倘若日本子当初直接复制元清,挥兵南下,出洛阳、抵潼关,主力攻武汉,控制长江门户,中国就有可能被分隔成东西两块,也就失去了大西北的纵深,再来持久战,可能就困难的多了。而通过淞沪会战,给日本子一个要在此进行决战的假象,扰乱了日本鬼子的视线,从而达到国家的战略意图。

2.团结一统。淞沪会战打了三个月,开头使用的兵力都是蒋介石的中央军精锐,然后调派西南、西北的部队,其他派系领导人也不至于不从。西北、西南在心里还多少保有一点割据的局面,淞沪之后,才真正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军事统一了,政治自然就统一了。后来四川成了中国的大后方和指挥部,自秦岭终南山脉,转向豫西、鄂西、湘西连成一气,成为抗战的最后防御线。

3.迁徙交融。也正是因着淞沪会战争取来的三个月宝贵时间,中国经济物资工业设备,才有了内迁的时间。而通过物资内迁、人民内迁,带来的是文化迁徙,《南渡北归》这本书说的就是当时文化迁徙的故事,通过迁徙,造成一种大规模的文化交流,西南、西北之文化水平无形中得到跃进提升和相互融合,极大的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发展。

4.提升形象。通过官兵在沪战中的坚强英勇表现,不但粉碎了日本子“三个月灭亡中国”“只要三师人就可以到处横行”等狂悖言论,也改变了中国军人百年来在世界人民心中的形象,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国际话语权。

淞沪会战的“得失”两相比较,“所得”是政略战略的成功,“所失”是战术战斗的失败,自然得大于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48627.html
上一篇曹操最长寿的儿子,坚决不当托孤重臣,结果见证司马氏篡魏全过程
下一篇波兰大使追索德国,要求赔偿1.5万亿美元,相当于波兰两年多GDP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