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博物馆里看“江”来|王安石的“明月照我还”

博物馆里看“江”来|王安石的“明月照我还”

这是一只杯底浅浅錾刻人物花鸟纹的银杯。

杯子的主人可能举杯邀明月,也可能春晚一瓯茶。

他本人知名度并不算高,但他却有一个后世名显并且与南京渊源颇深的儿子。

《从秦淮河到扬子江——古代南京段长江文物特展》里这只江宁将军山王益(王安石父)墓出土的银杯,带你一窥大文豪王安石与南京的点滴过往。

学霸之家

钱锺书曾经在《落日熔金——两宋金银艺术篇》一文中谈及宋代金银工艺的特点:“宋代的匠人们已经不再只是单单满足于前朝相对机械的以模压浇铸为主的传统工艺,而是增强了手工的锤揲、錾花、剔地、镂空等技艺,充分利用金银的延展性,以轻薄的金银材料直接捶打出极其立体的浮雕效果。”

宋代士大夫在读书治学、吟诗作画、出入佛道的生活方式中,饮酒、烹茶、焚香、赏花等日常趣事上,体现出风雅高致的审美情趣。这种清通优雅的生活方式和淡泊闲适的人生态度,构成了宋代士大夫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也因此宋代器皿流行端庄秀美的多曲形、多瓣形、多棱形,如莲花杯、菊花碗、菊花盘、梅花杯、梅花盘、八角碗、八角碟等,其中尤其流行梅花纹,因为梅花不与群芳争艳的高傲品格,是当时流行的文人雅趣。金银器凝练简洁的线条工艺在王益这只银杯上便得到了完美体现。

王益墓出土的人物花鸟纹银杯

南京古称金陵,宋代江宁府所在地。

景祐四年(1037),王益就任江宁府通判(州府副长官),于初夏四月携妻儿抵达任所。这一年,他日后名声大噪的第三个儿子王安石十七岁。他在这里悠然读书、思考学问,度过了无忧无虑的学生时光。

可惜好景不长,宝元二年(1039)二月,王益因病去世。此时王安石最小的弟弟还在襁褓之中,祖母谢氏则已七十五岁高龄。家中失去了唯一的经济来源,十九岁的王安石不得不直面赡亲养家的重任。对于仕宦之家的子弟,科举无疑是最好也是最重要的出路。他于宝元二年秋,与哥哥安仁、安道一起,进入江宁府学,专心修习举业。

王家妥妥的学霸基因。王安石的父亲王益的第一任妻子徐氏,生了王安仁(皇祐元年进士)、王安道(曾任衡州军司法参军)两个儿子;王益的第二任妻子吴氏,则生育了王安石、王安国(曾任武昌军节度推官、西京国子教授)、王安世(曾任太平州当涂县主簿)、王安上、王安礼五个儿子。

其中王安仁先于王安石学名远播,“江淮间州争欲以为师”“慕闻来者往往千馀里”,可惜也不长寿,在转运使监江宁府盐院的任上去世,王安石将之葬于江宁牛首山王益墓旁。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皇佑四年(1052)王安石为父亲和哥哥王安仁扫墓,扫着扫着悲从中来,作一首《壬辰寒食》来表达自己的伤心,这里的冶城,在今天南京朝天宫一带。

第二故乡

王安石虽出生于江西却三任江宁知府,一生66岁却先后在南京生活了20多年,留下诗词作品达300余首,词作《桂枝香金陵怀古》更是佳作中之翘楚,开豪放词之先河,可谓南京文化的重要“代言人”之一。

王安石画像

庆历二年(1042),王安石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先后在扬州、鄞州、舒州、常州等地出任地方官。嘉祐三年(1058),王安石出任度支判官,上《言事书》,主张改革政治,受到宋仁宗重视。此后的宦海沉浮中,他两度拜相,又两度被罢相。他反对因循守旧,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口号,积极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方田均税、保甲、保马等新法,以期富国强兵。

王安石的政治舞台在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铺开,但地处江南的南京,对王安石的影响却贯穿了他的一生。

庆历初年,尚未出仕的王安石在南京结识了比自己大两岁的著名文学家曾巩。二人一见如故,曾巩评价王安石“文甚古,行称其文”。曾巩还亲自渡江到滁州,向另一位文豪欧阳修推荐王安石。欧阳修读过王安石文章后也赞叹“文字可惊,世所无有”。“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演绎了一段文坛佳话。

熙宁八年(1075),时任江宁知府的王安石认为,玄武湖占地多达二百余亩,“前代以为游玩之地,今则空贮波涛,守之无用”,应“泄湖为田”,将玄武湖改为耕地。这个主张在第二年得到宋仁宗批准。玄武湖变身为农田,消失了将近300年,到元末才逐渐恢复。

熙宁十年(1077),王安石辞掉江宁知府职务,从此在钟山脚下居住养病。王安石在江宁城东一个名叫“白塘”的地方购地建宅,此地距江宁城的东门(白下门)和钟山都是七里地,王安石将宅邸取名为“半山园”。在半山园,王安石校阅著作《三经新义》,撰写《字说》二十四卷,阐述“新学”思想。元丰七年(1084),被贬官的苏东坡途经江宁,特地到半山园拜访王安石。这两位著名文学家虽对变法政见不同,但私交却相当不错。苏东坡在南京逗留了一个多月,频频与王安石谈诗论文。在《次荆公韵四绝》中,他难掩对王安石的敬佩之情,甚至还动了在钟山买田居住、和王安石一起养老的念头。

元祐元年(1086),退居江宁十年的王安石去世,享年66岁。在死之前,他将自己的半山园捐出,宋神宗赐额“报宁禅寺”,后世又称“半山寺”。王安石葬于何处,千年以来存在多种说法。虽然王安石的父亲、兄长的墓都位于牛首山,但王安石本人的葬地尚未发现,根据史料推断,王安石最初葬于半山园,后又改葬到今江宁区麒麟门一带。

山水胸怀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的七言绝句《泊船瓜洲》耳熟能详,大约写于熙宁八年(1075)王安石第二次拜相,从江宁(今南京)前往汴梁(今开封)途中。位于长江边的瓜洲是大运河上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诗中提到的钟山就是如今我们熟知的紫金山。

王安石尤爱钟山,常常“说走就走”,骑着驴到钟山各处游逛、会友,用诗词“打卡”湖光山色。

在钟山定林寺,他拥有一座用来读书的昭文斋。著名书法家米芾、人物画家李公麟就是在这里拜访王安石,李公麟还为他画了一幅形神兼备的画像,悬挂在昭文斋中。王安石那首著名的《游钟山》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对这座名山的喜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钟山即事》是王安石写钟山诗篇中知名度颇高的一首:“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钟山春色,美不胜收,野趣盎然。全诗围绕一个“静”字,表达诗人心无挂碍的超脱情怀。“一鸟不鸣山更幽”一句出自南朝王籍“鸟鸣山更幽”,有学者认为王安石此句暗示自己隐居钟山之下,听不到朝中攻击自己、反对变法的声音,没人打扰,反而更加清静。

《书湖阴先生壁·其一》:“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湖阴先生”是王安石隐居半山园时的一位邻居杨德逢。王安石有关他的诗多达十余首,这一首最为有名。全诗描写湖阴先生清幽静谧的庭院,远处的两山是指钟山的两座山峰,它们似乎也喜爱这整洁的庭院,要将满山的翠绿山色送到湖阴先生家中来。

《定林所居》《北山》《半山春晚即事》《江亭晚眺》《登宝公塔》《秣陵道中》《游光宅寺》……一篇篇诗作描绘了北宋南京城的美丽风光,记录了王安石对这座城市的一往情深。

在《谢公墩》诗中,这位一向严肃的名相难得展现自己幽默的一面:“我名公字偶相同,我屋公墩在眼中。公去我来墩属我,不应墩姓尚随公。”半山园有一土丘,是六朝谢玄所居之地,王安石误以为是《世说新语》提到的谢安和王羲之同游的谢公墩。加之谢安的字也是“安石”,王安石以为自己买下了谢安石的“谢公墩”,得意洋洋写下这首诗,添了一段“争墩”的趣话。

END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75943.html
上一篇把民族主义搞到狂热凶多吉少:希特勒玩残德国反噬自身
下一篇曾国藩家族千金,当过邓颖超宋庆龄秘书,丈夫是元帅儿子是少将

为您推荐

人人人!南京挤爆了!创历史高峰!

人人人!南京挤爆了!创历史高峰!

昨天,南京全市接待游客量达176.8万人次!昨天,游客接待量前五的景区分别是: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钟山风景区、玄武湖景区、红山动物园、牛首山文化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