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甲午战争前后淮军兵力的考证

甲午战争前后淮军兵力的考证

甲午战争前后淮系陆军兵力考

淮军作为近代史上的一支重要的陆军部队,参与了清末多次的重要战斗,这期间部队编制多有变化。而相比于之前的数次战争,甲午是淮军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但是与世人通常认为相反的是,在甲午战后李鸿章虽然一度下台,但是淮系陆军的整体实力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却有所增强。

如果说在甲午战前,淮军是一个以李鸿章为大股东,各军将领自领的集团公司的话,那么在甲午战争之后,淮军则不再以整体面目出现,而是更像总公司破产以后,以残余将领为CEO的几个独立公司了。

一、甲午战争前的淮军

在甲午战争以前,淮军有3万多常备兵力。关于这个情况,李鸿章在1894年7月4日的《海陆兵数折》中进行过统计,并且一一列举了其中的主力部队,计有:

“沿海陆军,除胶州台工经始未成外,

山东威海卫则绥巩军八营、护军两营,

奉天大连湾则铭军十营,

旅顺口则四川提臣宋庆毅军八营,又亲庆军六营;

山东烟台则嵩武军四营;

直隶北塘口仁字两营,

大沽口炮队六百七十名。臣前折所谓分布直隶、东、奉三省海口把守炮台合计二万人者指此。

其分驻天津青县之盛军马步十六营,

军粮城之铭军马队两营,

芦台之武毅两营,

皆填扎后路,以备畿铺游击策应之师。至绿营兵丁,疲弱已久,自前督臣曾国藩及臣创办练军较收实用。无如直隶地面辽阔,与东、奉、晋、豫接壤,北界多伦、围场,皆盗贼出没之区,经年扼要巡防,备多力分,断难抽调远役。”

也就是说当时李鸿章麾下的部队,共有40个营20000人的炮台守军,另外还有20个营10000人的游击部队,合计是三万人。面对着日军7个师团10万新军,打不过是正常的。但是实际上,这个数字并不准确,老李是藏了一些私的。比如他只说了主力营数,对于将领们直属的精锐亲兵哨却只字未提。另外就是他以“胶州台工未成”的名义,藏下了广武军的4个营(其中包括两个营的炮兵)。最关键的是,他还以“直隶地面辽阔,断难抽调远役”为由,藏下了42个营合计21000多人的直隶练军。所以其实,统算下来李鸿章手里的全部兵力,大概是在53000人左右。

而这个总兵力情况,也被日军的资料所印证。战前日本方面通过缜密的情报工作,得出了对清朝陆军兵力的估算:战前驻扎在天津、旅顺、大连、威海等地的淮军等练勇,有毅军、亲庆军、铭军、盛军、武毅军、仁字军、嵩武军等番号,合计兵力38642人。加上练军中比较有战斗力的部分共14639人,日方得出清军北洋有53281人总兵力的结论,这与李鸿章在奏折中提到的数字相仿佛。

二、甲午战争中新招募的部队

而除了战前的这53000多人,在战争期间,清廷还紧急新招募了一些部队,这其中主要有:

北塘则由总兵吴育仁添募四营填扎,

芦台饬副将卞长胜添募一营填扎。

永州镇总兵贾起胜募练八营,

前澎湖镇总兵吴宏洛募练六营,

总兵姜桂题,程允和募练六营,

总兵赵怀业、卫汝成各募练五营。

聂士成添募十营,

会办奉天军务广东提督唐仁廉新募三十营,

前四川重庆镇钱玉兴十年在宁波统兵御法人,骁勇颇著,亦调令来津,再饬添募。

而除此之外,在山东威海的绥军、巩军、护军都进行了扩编,到威海卫保卫战前,三军从10营扩编为15营,总兵力大约7000多人。全部加起来的话,以上新募部队共有80个营,大约40000人左右。如果加上胡燏棻到天津马厂编练的10个营新军,则共有90个营约45000人。

而在组建这些部队的过程之中,以慈禧为首的清廷统治者也没有闲着,他们总结了甲午战争的失败教训,认为日军提前进行西式军制改革,在战争中“专以西法制胜”,是清军惨败的主要原因,于是决定采用西法训练新式陆军。

而这其中最主要的改变,是意识到了各将分领2-10个营的做法,导致能够动用的兵力太单薄,根本打不过上万人的日本师团。于是他们有样学样,也开始集中编制上万人规模的“大支游击之师”。

三、甲午战后保留的淮军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海军方面的北洋水师虽然最后失败,但是公道的说还是打得比较英勇的。而淮系陆军则表现极差,除了少数部队还进行了一些战斗之外,大多数都是滥竽充数之辈,有些甚至可以说是一触即溃。

因此在战争之后,恼羞成怒的清廷整顿军务,把一些不能打的部队裁撤,而把一些表现不错的部队进行了重新整编。在此期间,一些以前声名显赫的淮系著名部队,如盛军、铭军、楚军、拱卫军、亲庆军、绥巩军、护军、嵩武军,都因为表现不好而纷纷被裁撤。

与此同时,对于一些表现较好的淮军部队,清廷也予以了保留。这其中主要包括以名将聂士成的武毅军为主的芦榆防军、老将宋庆统领的毅军、章高元的广武军、李安堂和罗荣光的直隶淮军,以及实力得到完整保留的直隶练军。

而在编练新式陆军的过程中,得以保留的聂士成部、宋庆部成了最大的赢家。前两者完全继承了淮军剩余的家底,不仅保留了番号,还趁机用新募部队,并收编其他部队的残余部分,大大地进行了扩编。

所以在甲午战后,当时清廷拥有的主力陆军其实主要有四支:

一支是广西按察使胡燏棻在小站编练的定武军(后来的武卫右军)。该军时间最早而且西化程度最深,是新式陆军的典范。可是该部规模很小,一开始仅有10营4750人。而且部队刚刚练成,就被人家袁世凯摘了桃子,可以说是为人做嫁衣裳的典范了。

第二支是章高元的广武军。该军战前一直驻扎在青岛修建炮台,并曾经将新采购的小口径速射炮群支援给了北洋海军,在战况危急的时候还曾经和嵩武军一起支援东北战场。不过该部实力不强,一直只有4个营2000左右。

第三支是老将宋庆的毅军。该部在甲午战争中获利颇丰,由战前的8个营猛增为30个营约13000人。

而最大的一支,则由表现最好的直隶提督聂士成统领。他那两个营的武毅军被扩编为32个营约16000人。而除此之外,他还拥有直隶淮军和直隶练军的指挥权。当时剩余的直隶淮军有24营7哨13棚的编制,合计9870人。直隶练军则更为强大,计有42营6哨2旗1队,总兵力为20763人。

四、甲午战后的四支淮军精锐

所以统算起来,甲午战后清廷拥有的野战兵力,一共大概是65000人左右。而这其中袁世凯的定武军是新编部队,章高元的广武军又一直在青岛并无作为,所以这里需要介绍的,就是武毅军、直隶淮军、直隶练军、毅军这四支部队:

1、聂士成的武毅军(武卫前军)

在甲午战争结束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清廷较有战斗力的65000部队之中,其中有46000人,也就是70%的部队是掌握在聂士成一人手中的!而其中最为强大和先进的一支野战军,是他亲自编练的32个营武毅军!

当时聂士成部回防芦台后,立刻对所部进行扩编。而当时他手里只有芦榆防军的五个营,以及正定练军的四个营。于是他就以所部的芦防部分,即原武毅军两个营、古北口练军三个营为骨干,又新招募了10个营进行扩编,在盛军主力12营出击以后,重组天津海口后路机动兵力。

而在中日马关条约议和以后,聂士成又以这支新扩编部队为骨干,奉旨选练驻直隶淮军马步队三十营组成武毅军,作为北洋游击之师,担任首都圈海防抗敌的重任。当时的武毅军(后来改称武卫前军)总兵力约有16000人,另有长夫约4000人,战时合计有20000之多。而作为京津冀最重要的机动部队,武毅军当时最受到清廷重视,不仅聘用德国教官按照西洋操典建军,而且全套都是新式洋枪洋炮,在当时被称为「假洋鬼子」,是甲午战后各军中战力最坚强、装备最精良的一支部队。

其装备的火炮有75毫米口径的12磅克虏伯炮16门、57毫米口径的6磅格鲁森速射炮32门、42毫米诺典飞尔德炮20门,合计68门(另有资料说装备75毫米克虏伯炮16门、60毫米口径7磅后装炮32门、57毫米口径的6磅格鲁森速射炮32门,还有37毫米口径克虏伯速射炮2门、87毫米口径的20磅后装炮2门),火力非常强大。

而按刘凤翰《武卫军》记载,其步枪与马枪为:以德制旧毛瑟步枪一万杆为训练用枪,奥制曼利夏步枪一万枝,马枪一千四百杆,新式小口径毛瑟(套筒)二百杆为战备用枪。并装备其他各类少量步枪与马枪,配合训练与作战使用。

也就是说,武毅军使用的主要步枪和袁世凯的定武军一样,都是新采购的8毫米的曼利夏M1895无烟步枪,合计有11400支。另外还有2000支7.92毫米的小口径毛瑟(1888委员会套筒步枪,网传200支是抄漏了一个零),1000支7.92毫米短管骑兵枪,10040支旧式的11毫米毛瑟M1871/84有烟步枪,以及少量的其他淮军惯用步枪,其中有500支直隶淮军惯用的哈奇开斯步枪、494支温彻斯特十三连发枪,另外还保留着数量不祥的林明敦步枪。

概算下来,武毅军有三主三辅共六个主要口径,其装备的一致性不如袁世凯的定武军,但是在人数和火力上却远远胜过。

2、直隶淮军

除了武毅军以外,甲午战后的新任直隶总督王文韶还大刀阔斧,对战后剩余下来的直隶淮军,以及整建制保留下来的练军进行了整编整训。在甲午战前,直隶地区的淮军主要是分驻于天津青县的盛军马步十六营,甲午战败后各残部经过精简整编后,保留了步兵九营一哨,炮兵四营一哨,骑兵十一营五哨四棚,勤勇卫队九棚,共24营7哨13棚9870人的建制。该部在这期间,一直受直隶总督节制,并且由直隶提督、武毅军总统聂士成直接指挥。

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直隶淮军又在荣禄的命令下开始再次整编,次年正月九日完成。整编后的兵力为:步兵十六营、骑兵两营、炮兵两营、勤勇卫队九棚,另外还有水师战船52艘,合计共有9686人,仅仅裁撤了184人。不能不说,这与该部战斗力较强,而且提督聂士成大力庇护有关。

整编后的直隶淮军步兵每营有官兵和长夫500人,骑兵营250人,炮兵有两个营各有火炮16门(很可能是武毅军裁撤下来的32门60毫米口径7磅后装炮),是一支步、骑、炮、辎合编的多兵种混合部队,其总体兵力还多于当时袁世凯手中那7400人的武卫右军。

3.直隶练军

当时直隶练军兵力非常多,有步兵二十营二哨,骑兵十营两旗一队,练军步兵四营一哨,骑兵两营三哨,另有大沽口炮台兵六个营,共计42营6哨2旗1队,合计为20763人。在甲午战争中,其中4个营的正定练军,曾经临时受聂士成节制赴朝参战,战后该部归建正定镇总兵属下,返回直隶内地正定地区驻防,担任内地剿匪、维持治安等任务。

同样在1898年,直隶练军也和直隶淮军同时进行了整编。整编后6个营的大沽口炮台兵予以保留,其余各部精简为步兵十二营,骑兵二十一营,合计共有33个营共11250人,裁撤了9513人,几乎削去了整整一半。

不过这直隶练军整编后,居然保留了21个营整整5250人的骑兵,在清末算是除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之外,清军中少见的大支骑兵部队了,而且该部骑兵所用以洋枪为主,其中不乏许多原盛军飞云马队的温彻斯特十三连发枪,其总体战斗力远胜于蒙古骑兵。

合计此次直隶的淮军和练军整编,共裁减人员9697人,留下20846人,加勤勇卫队90人合计保留20936人。这约21000直隶淮军练军,与16000人的武毅军(武卫前军)一样,都由直隶提督聂士成统率,是甲午战后到庚子国变期间,全国最强大的一支野战机动部队。

可惜在八国联军侵华之时,该军部署在芦台、天津一带,不但负责在第一线抵挡八国联军精锐,而且后方又有慈禧太后制肘,还屡屡受到义和团的袭击,处于腹背受敌内外交困的窘境。用聂士成的话说就是“上不谅于朝廷,下见逼于拳匪,非一死无以自明”。后来统领该部的提督聂士成、总兵罗荣光相继殉国,该部分崩离析,却让远在山东保留实力的袁世凯借机做大,彻底改变了后来的历史发展。

4.宋庆的毅军(武卫左军)

除聂士成所部之外,甲午战后另一个得到扩编的就是老将宋庆的毅军。甲午战争前夕的毅军共八个营(实际九营二哨)约4000人,由四川提督老将宋庆统率,总兵马玉昆为分统。1894年七月二十二日,由宋旧部太原镇总兵马玉昆率前军四营两干人赴朝,与日军多次血战。日军侵入奉天后,该军在宋庆统率下,又先后转战于复州、盖平、海城、田庄台等地。反攻海城时,宋庆统帅嵩武军、毅军、铭军等积极转战于大平山等地,支援海城进攻,敌我双方均损失惨重。甲午间毅军战力颇强,老将宋庆于冰雪之中统军连番血战,时人评之曰:“晚节淬砺,一时毅军之名几出湘、淮诸军右。”

而在甲午战后毅军收编战败各部,加上新募的部队,一举由8个营扩编为30营。但是因为扩编过快,部队成分复杂,接收的又多数是各部的旧武器,因此武器装备极其杂乱。仅火炮一类,就有克虏伯75毫米野炮13门,格鲁森57毫米野炮19门,格鲁森57毫米山炮16门,诺典飞尔德42毫米野炮2门,自制60毫米山炮1门,自制80毫米山炮11门,合计63门各式(远不止网传的75毫米口径和57毫米口径火炮共12-16门)。只是数量虽然不少,但是居然有6个口径,实属要逼死后勤的节奏。

而除此之外,毅军的步枪也非常杂乱,其中有毛瑟1888委员会步枪(或国内仿制的汉阳造步枪)1400支,奥匈曼利夏1895步枪2036支,哈奇开斯有烟步枪2140支,林明敦步枪1000支,毛瑟1871步枪4000支,共有五种共10576支。没办法,这吃得太快太饱了,难免就有后遗症了。而相对于原来的奉天大连湾铭军十营,旅顺口毅军八营,亲庆军六营合计共24营的兵力,甲午战败后的毅军反而扩编了8个营,总兵力有30 个营1万3千多人。

总的来说,相对于战前李鸿章手里的淮军,那由40个营2万人的炮台兵,20个营1万人的机动兵力组成的3万主力,甲午战后淮军整编为16000人的武毅军、13000人的毅军、9870人的直隶淮军、机动兵力增加到了近4万人。如果加上实力完好的20763人的直隶练军、2000人的青岛广武军,则战后淮系部队总数增加到6万多人,这总体实力其实是不减反增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89439.html
上一篇秦始皇陵为啥至今不敢挖?德国专家用核磁扫描后,揭开了谜底
下一篇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为您推荐

左宗棠洋务企业主帅被遗忘?今人的见识和思想,让李鸿章角色彰显

左宗棠洋务企业主帅被遗忘?今人的见识和思想,让李鸿章角色彰显

洋务运动是在1840年,中国大门被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强打开后,最具实质性的“自强”运动。一方面它受林则徐、魏源思想激发;一方面直接因应对太平天国运动而出现。洋务运动首先是军事上的洋务运动,这和明朝向葡萄牙学习进而仿造佛朗机铳的明朝军事洋务运动是一样的。但比明朝更先进的地方在于:清朝的洋务运动,从军事拓展
左李何以不能共存?陕西助剿中李鸿章怎样意图夺左宗棠的兵权

左李何以不能共存?陕西助剿中李鸿章怎样意图夺左宗棠的兵权

上文“1866到1874年李鸿章四次陷害左宗棠:陕西助剿背后的算计”,从曾左李三人的关系入手,谈了曾李特别是李与左宗棠之间的矛盾。二人的矛盾起于军饷之争,这在任何时代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本质性的矛盾则分裂于路线之争,即中国在自强的过程中如何把个人利益、集团利益、朝廷利益、天下利益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如何应对外
这个湖南人铁面无私不输包公,连曾国藩李鸿章都敢得罪……|人物

这个湖南人铁面无私不输包公,连曾国藩李鸿章都敢得罪……|人物

彭玉麟(1816—1890),字雪琴,祖籍湖南衡阳县渣江镇,生于安徽安庆府(今安庆市)。人称“雪帅”,湘军水师创建者,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兵部尚书,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并列晚清中兴名臣。晚清政局动荡,政坛派系繁杂。彭玉麟以其独立的姿态一步步在政坛崛起,并始终恪守“不要钱,不要官,不要命”“以寒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