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10万人迫降10万人,一兵团全歼一兵团,卫立煌:陈诚走了这招死棋

10万人迫降10万人,一兵团全歼一兵团,卫立煌:陈诚走了这招死棋

1948年3月15日,黄埔一期生、“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郑洞国中将,期期艾艾从沈阳飞抵长春,十天后正式就任“第一兵团司令官兼吉林省主席”。说是省主席,其实整个吉林省只剩下长春这一座孤城,自四平解放后,原来由60军据守的吉林市,也已经于3月初放弃了。

郑洞国

长春原来的守军,是新编第七军加地方武装三个旅共约70000人,以军长李鸿为长春警备司令。这个新七军番号虽然靠后,却是陈诚以王牌新一军的主力新编第38师为基础扩编的,黄埔五期的李鸿,遂由新38师师长直接晋升为中将军长。

及至滇军第60军放弃吉林逃入长春后,整个长春的守备力量已经达到正规军两个军六个师,以及保安旅、交警总队等共约10万人。

为了实施统一指挥,这才奉命组建了第一兵团司令部,郑洞国本不愿意离开沈阳去困守孤城,可是老蒋和卫立煌都属意于他,没得办法。

为了给新官上任站脚助威,“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上将,几天后专程飞到长春视察,第一兵团司令郑洞国、新七军军长李鸿、第60军军长曾泽生等,自然联袂接驾。

郑洞国上任

01、郑洞国主张放弃长春未果

长春曾经是伪满的“国都”,日据时期修建了完备而坚固的防御体系,1946年5月新一军占领长春后,又在日本人原有的工事基础上,进行了大肆扩建。

长春四郊新构筑了许多钢筋混凝土碉堡群和永备工事,再以暗堡和卡哨连成一线。所以到了1948年春天,整个长春已被弄成了一个巨大的要塞,东北野战军攻坚略显犹豫,与长春的城防坚固大有关系。

卫立煌飞来后,第一件事就是带领众将视察阵地,并要求对长春城防进行一次全面整修,还非常专业地要求,环城工事必须增加“副防御实施”,以应对东野可能的不间断攻击。卖力如斯,谁还说卫立煌是“卧底”的?

蒋与卫

卫总司令是远征军时期的老长官,郑洞国只能连连点头,答应继续完善工事,不过在晚上的宴席间,郑洞国仍然提出了关于撤守长春的建议。

郑洞国指出:从军事地理上说,长春距离沈阳过远,一旦形势危急,指望沈阳重兵来援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两地交通线完全断绝,粮弹全赖空投亦非长久之计。

所以他认为,第一兵团连同地方武装不过10万人,无论怎样顽抗,早晚还是要被东野破城消灭,与其如此,不如主动提早放弃,这样还能保存一部分有生力量。

卫立煌其实也有同感,长叹一声:“长春是个包袱,好比一个盲肠炎症,只恨当初,陈诚走了这招死棋”!

研究作战中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大骂前任,是因为陈诚之前坚持不肯放弃长春和吉林;比为盲肠炎,是因为这事他说了也不算,话事人当然是南京那个老头子。

尽管东北高级将领多次提议放弃长春,均遭老蒋拒绝,理由有三条:第一,长春是极具影响力的大城市,轻易放弃有碍“国际观瞻”;第二,长春的保有,可以牵制东野的部分力量,减轻沈阳和锦州的压力。

当然还有第三,那就是老蒋仍然心存幻想,认定东北野战军缺乏攻克大城市的能力,亦不敢以主力轻易越过长春南下,直接攻取沈阳和锦州(辽沈战役正是这么打响的)。

警戒士兵

老蒋因此严令卫立煌和郑洞国,必须全力坚守长春,不准懈怠,只要能稳住东北战场的基本盘,经过一定时间的喘息和整训后,将来可以利用长春作为前进基地“相机出击”。

郑洞国再次碰壁之后,知道事情没有转寰的余地,只好打起精神部署长春防务,采取了“加强工事,控制机场,巩固内部,搜购粮食”的策略,企图进行持久防御。

按郑洞国的命令,敌第一兵团司令部开设在“中央银行”大楼,并构筑核心工事,同时以长春中央大道为分割线,新七军负责守备西部城区,第60军负责守备东部城区。

示意图

02、东野首次攻击长春失利

1948年4月间,东北野战军决心集中全部十二个野战纵队并附大部分独立师,对长春发动全面进攻,作战计划于4月22日得到军委批准:集中九个主力纵队攻城和打援,以新组建的三个纵队配属各独立师,牵制沈阳方向的敌人。

鉴于东北野战军的大整训已经完成,“东总”对于攻击长春还是很有信心的,在给中央军委的电文中表示:“长春战斗我们拟以四万人的伤亡,在战后拨五个独立师补充,拟在五月末解放长春”。

根据东总的命令,东野各纵于5月1日起,分头向预定作战地域进发。为了统一指挥参战部队,“东总”以原辽东军区指挥机关改称“东北野战军第一前方指挥所”,全权负责指挥长春作战,任命萧劲光为司令员、萧华为政委。

肖劲光司令员

郑洞国还是有些狡猾的,5月中旬便根据关于我军活动的相关情报,判断东野即将进攻长春。为了保证飞机场的安全并尽可能地多抢些粮食,他决心派出最有战斗力的两个师,主动向外出击。

1948年5月21日,新七军所属的新38师和暂61师共20000余人,突然从长春西门出动,沿飞机场向西北方向进攻。同时以第60军的182师跟进,敌人很快就占领了长春西北60里的小合隆镇,然后纵兵抢粮。

林彪得知郑洞国主力出城,立即命令东野1纵和6纵火速前进,一面夺取大房身机场,一面截断新七军两个师的退路,进而一举全歼。如果把新七军主力消灭在城外,那么长春将唾手可得。

蒋军动员作战

两个纵队经过三夜的隐蔽急行军,于5月24日到达战场,随即对敌人发起猛攻,并占领了机场。不料郑洞国得知机场失守后,严令新七军就地反击,敌我双方由此展开了一场恶战。

此次长春外围作战,东野吃掉了暂58师两个团、暂61师两个营共计6000余人,彻底攻占了大房身机场。然而自身也付出了较大伤亡,并且也没能截住撤回城内的新38师,致其全身而退。

林彪接到1纵李司令员、6纵黄司令员关于外围战斗的报告后,感觉长春之敌并没有想像那样的不堪一击,郑洞国以下还有相当的战斗力,加之长春城防工事坚固,硬攻并没有绝对把握。

考虑再三,“东总”决定调整之前硬攻长春的方案,改为以有力一部实施围困,东野主力则南下作战,争取在野战中寻歼敌人。

萧华政委

1948年6月5日,林罗刘向军委发出关于三个方案的请示电:“关于东北部队行动的问题,有三个方案:第一个是目前即正式进攻长春;第二个是目前少数兵力围困长春,主力到北宁县、热河、冀东一线作战”

“第三个是对长春采取较长期的围城打援,然后攻城的办法”,军委复电批准了第三个方案,同时指示东北野战军要做好在锦州、冀东作战的各项准备工作。

然而东野围城开始后,无论郑洞国如何告急,卫立煌硬是咬着牙不肯出兵增援,东野围城打援的方案,事实上已无可能成功。

驻印军时期的郑洞国

正是在这样的僵持局面下,军委高瞻远瞩地提出了辽沈战役的总体构想,即东野主力南下攻克锦州,封闭卫立煌全军就地加以歼灭。

对于攻击重兵把守之坚城,林彪多少有些顾虑,长春如此,锦州亦如此,因此“东总”跟军委之间的电报往来不断,直到8月初“东总”才彻底下定决心:东野主力南下锦州地区,发起辽沈大决战。

在此期间,“第一前方指挥所”曾一度改称“第一前方围城指挥所”,“二萧”首长率领所属部队,将长春守敌牢牢地封锁在长春城区内。

曾泽生将军

03、东野第一兵团宣告成立

1948年8月24日,“东总”下令第一前方指挥所改组为东野第一兵团司令部,也就是未来第十二兵团司令部的前身。

不过此时东野设置的两个兵团司令部,除直辖的独立师外,建制内并不包含野战纵队,换句话说,东野所有野战纵队、炮兵纵队均由“东总”直辖掌握的。

但是两个兵团司令部(另外一个是程子华兵团部)可以在战役期间,根据东总的命令临时指挥划拨而来的纵队,担负某一战场的全盘指挥任务。

因此长春战场出现了惊人的巧合,攻守双方的番号均为“第一兵团”,可谓是针尖对麦芒。东野第一兵团在1948年6月的战斗序列是:

第12纵队之两个师(第34师和第35师)、第6纵队之第18师,独立第6、第7、第8、第9、第10师和配属的炮兵部队,共约10万人。

东野101

就这样,长春围城作战自6月22日正式拉开帷幕,我东野第一兵团在方圆25公里的地域内,对长春形成了一个严密的包围圈,而郑洞国第一兵团的10万人,就此成为“瓮中之鳖”。

此间东野主力仍然置于长春与沈阳之间,所以郑洞国是不敢轻举妄动的,出来肯定被消灭;而卫立煌也不敢派兵北援,去多少人都是个死。这样的战场态势,一直持续到辽沈战役全面打响。

老电影《大决战》里面最经典的台词,当属林彪在站台上口述兵力调整的命令,其中关于长春的兵力部署是:“以12纵加12个独立师继续围困长春”,这已经是9月份的事情了,东野大军正全力南下北宁铁路线包围锦州。

起义后的曾泽生

此时根据东总的命令,第一兵团的作战序列调整为:钟伟第12纵队的三个师、12个独立师或骑兵师,而东野其他十一个野战纵队的兵力,已经全部开往辽沈战场。

由于各独立师建制兵力略少,因此围城部队兵力仍在10万左右。而郑洞国则在长春市内拼命补充缺额,组建了六个“志愿兵团”8000余人,全部补入新七军和第60军。

因此长春守敌虽然在战役初期有些损失,8月间仍然维持着10万人的规模。不过进入9月份以后,郑洞国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最致命的问题是:部队缺粮。

示意图

04、长春守敌面临的困境

东野围城之初,就迅速占领了大房身机场,宣告长春与沈阳的空中联系被断绝,而若想维持长春10万官兵的粮食供给,根据美军顾问团的估计,每天至少要出动20架次的飞机进行空投。

长时间维持如此大规模的空投,蒋系空军根本不具备相应能力,初期还能保证每天12架次左右,后来逐步下降到每天3到4架次。辽沈战役打响后,再下降到每周只有3到4架次,阴天下雨干脆没有。

因此坐吃山空的郑洞国所部,粮食供应越来越困难,三个月间,长春的粮价上涨了700倍,到后来干脆有价无市了,郑洞国后来回忆说:“当时最头疼的问题是缺粮”。

守城士兵

在巨大的缺粮的压力下,长春的经济也崩溃了,郑洞国在3月底曾要求南京方面“运来10000两黄金,作为长春地区增发纸币的实物准备”,视钱如命的老蒋不允,只同意增发大额“本票”,用于购粮和发饷。

什么叫“本票”呢?当时长春使用的纸币,是在接收东北以后单独发行的“东北九省流通券”,每10元东北流通券合关内的1元“法币”。

随着蒋军不断失败和失地,“东北流通券”已经越来越不值钱,于是郑洞国要求印发大额的“流通券”。从南京空运来的大额流通券,起初即为一万元票面一张,俗称“本票”。

怎奈物价飞涨,一万元的本票很快也不够用了,于是加印500万、1000万、3000万、5000万甚至1亿元的“本票”,好家伙,弄得快成为冥币的数量级了。

前面还有100元的

郑洞国有权有枪有大额本票,搜刮了绝大部分粮食作为军用,却苦了长春的老百姓,市面上一个烧饼就要“数千万元”,普通百姓哪里买得起?长春30万民众因此饿殍遍野,陷入水深火热当中。

面对郑洞国的不断求援,至7月底,黔驴技穷的老蒋自庐山发来电令,要求郑洞国执行“杀民济兵”政策,即不管老百姓的死活,最大程度保障军队的供应,必要时可大量驱赶市民出城。

郑洞国遵令执行,自8月1日起实施“强迫疏散人口”,即将没有生活和粮食来源的百姓,全部撵出城外,企图把负担甩给我军。

后面10万是小票

东野第一兵团不得不在城郊设置了许多难民接待收容站,尽力安置出城难民,累计发放粮食4000余吨、食盐5万斤和解放区货币6亿元。

为了减轻解放区人民的负担,兵团部还组织开展了节约运动,号召各部队节省粮食,因为还要赈济难民、

关于长春围城造成的惨状,许多人缺乏正确的认知,此间不想过多讨论,只想说:虽然战争是残酷的,但是双方军队的态度和政策,其实有本质的区别,东北人民普遍拥护解放军,便是最好的证明。

蒋军守卫

05、长春守敌内部的矛盾

郑洞国第一兵团的主力,当然是中央军的新七军和滇军第60军,在局面困难的情况下,中央军和杂牌军的矛盾很快就显露出来,有时连郑洞国这个兵团司令也没有办法。

首先是粮食问题,新七军之前就驻于长春,得以存储了大量的粮食、物资和燃料。尤其是长春周围盛产大豆,许多大豆正准备通过铁路南运时,战事爆发交通断绝,所以新七军将其全部购买下来。

新七军作为美械部队,营以上军官皆配有专车,每天大米白面,士兵们每天也能分到一碗高梁米或大豆,空投的细粮全部作为战时应急口粮。

因此郑洞国、李鸿手里,始终掌握着三个月的机动口粮,直到长春解放都没有动用,也就是说,就算是过冬都足够了。

李鸿

而第60军是从吉林市匆忙调来的,完全没有粮秣储备,只能通过兵团司令部向新七军“借粮”,借不借和借多少,完全得看李鸿的心情。所以第60军进入8月以后,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逼得都去挖酒糟了。

再就人事上来说,郑洞国组建兵团司令部时,为了笼络滇军,提升曾泽生为第一兵团副司令官仍兼60军军长,理论上成为军长李鸿的上司,滇军上下天真地以为,部队境况因此会有所好转。

然而黄埔嫡系李鸿自恃兵力多装备好,再加上有“长春警备司令”的头衔,根本没把这位曾副司令放在眼里。两个中将不仅在职权上经常摩擦,两个军在争夺空投物资时更是水火不容,甚至拔枪相向几近火拼。

第60军跟新七军发生过多次械斗,大部分情况下,郑洞国都以息事宁人为主,但骨子里免不了偏袒主力新七军,造成双方矛盾日深,曾泽生也逐渐心生不满,终于萌生了起义的念头。

欢迎仪式

在我军的重重围困下,到1948年8月下旬,长春守军出城投诚的官兵日多,甚至连王牌新38师都出现了此类现象。李鸿等人冥顽不化,居然下令活埋抓获的逃兵,并威胁说:“你们越逃,越杀”。

1948年9月9日,林罗刘首长向军委汇报说:“自6月25日至8月25日,我收容之敌方逃兵,及投诚人员10471人,其中正规军占68%,杂牌占32%,军官占2.3%”。

由此可见,长春守敌士气已完全崩溃,所谓的10万人马严重缩水,不少士兵们哀叹:八路这办法真绝,还不如快打。

与此同时,东北局和东总首长们,也根据形势决定集中力量做60军的工作,派遣地下人员进入60军内部,成立秘密党组织,积极开展对曾泽生和60军的策反工作。

面对如此困局和危局,郑洞国又不好公开临阵脱逃,在高级军官会议上只能说:“鞠躬尽瘁吧”,其实已经很无奈了。

二萧首长接见曾泽生

尾声:长春解放

辽沈大战正酣之际,老蒋曾于10月2日命令郑洞国率兵突围,于是长春之敌出动两个师的兵力,组织了一次试探性的突围作战,结果只推进了几里地,就被解放军打了回去。

郑洞国知道突围已无可能,只好选择继续固守,及至锦州解放以后的10月16日,老蒋再次空投亲笔信要求长春守军突围。

郑洞国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军、师长们一致认为,就算勉强突出长春,也得在去沈阳的路上被全歼,那可是几百里的解放区啊。

郑洞国回电说明了无法突围的理由,于是第二次突围的企图也告破灭。实际上,曾泽生已于两天前致信东野第一兵团部,提出了全军起义的想法和条件,只是郑洞国被蒙在鼓里而已。

投降的蒋军

1948年10月17日,曾泽生率第60军26000余名官兵正式起义,部队开出城外整编。解放军围城部队则悄然进入市区,接管了第60军的全部防区,对面的新七军闻听60军起义,顿时陷入人心惶惶。

当夜,东野第一兵团参谋长解方将军,与新七军的代表举行了谈判,经过一番唇枪舌剑,新七军代表新38师师长史说,代表军长李鸿同意放下武器投诚,于是新七军也被解决了。

到10月17日的深夜,长春已经事实上实现解放,仅剩郑洞国率少数随员和警卫团,仍然据守在“中央银行”大楼的兵团部内。

郑洞国到达哈尔滨

经我方高层多次做工作,郑洞国提出“抵抗一二日后再降”的要求,同时请求东总发布其“负伤被俘”的消息。

林罗刘首长含笑表示同意,于是郑洞国又坚持了三天,于10月21日凌晨四时给南京发出“决别电”,然后走出据守之大楼,向东北野战军投降,考虑到情况比较特殊,最终定性为“投诚”。

1948年10月21日,经过长达五个月的对峙后,东北重镇长春宣告解放,郑洞国率领的蒋军第一兵团10万人马,最终全军覆灭。

而围城的东野部队,番号也是第一兵团共10万人马,历史有时就是这样富有戏剧性。

郑洞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89770.html
上一篇婚前还要和宫女试婚,古代驸马有多难?驸马:一天都当不下去了
下一篇国门第一次被西方列强打开的“虎门之战”

为您推荐

长春市禁养犬名录

长春市禁养犬名录

饲养宠物可以调剂人的情感。但因为部分养犬人的。不文明养犬行为。给日常生活带来了许多不良影响。长春哪些狗不能养?
秋天的童话藏在长春的街角里

秋天的童话藏在长春的街角里

霜降将至,此时的长春蛰伏着晚秋的静美,秋的温婉让城里的时光忽然慢了下来。傍晚时分,记者沿着彩织街散步,落日里的长春秋色又是一番味道。与中海水岸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