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读书札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八)笔者的历史意见

读书札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八)笔者的历史意见

皇权、相权、民权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都存在着各种权力。以企业为例,老板代表资本的利益,普通员工代表劳动者的利益,管理层作为老板和普通员工的纽带,则代表着一个特殊的利益方。三方无疑都在争取着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中国古代在秦以前,属于贵族政权。此时的相权和皇权可以视为一体。自秦汉以后,贵族的世袭权力被剥夺了,皇帝的私臣成为了政府的官员,官职是不能世袭的,所以和皇帝的关系也就自然而然地没有那么亲近了。

中国的政治制度,其实一直都是维护三方权力的工具。评价一个好的制度,也可以从是否能够维护三方权力的合理平衡作为标准。

中央政府论中央政府的合理性,最好的要数唐代。三省六部制度,是皇权与相权互相依赖、互相制衡的最佳方式。中书省立诏,皇帝准许、门下省复核、尚书省执行。一道命令并不是由皇帝说了算的,这也就制约了皇帝的独断专行。而三省各负其职,也无法像汉代丞相那样,即政府权力于一身,也就给皇帝提供了制约政府的空间。

其次要数汉代,但是汉代的宰相制度,造就出国家副皇帝的角色,这不得不让皇权有些恐慌。为了除去这一弊病,皇帝的智慧也显然没有那么高明。内廷设置大司马大将军,实际是架空了宰相的权力,内廷又与外戚和宦官混杂在一起,倒是不必担心相权的威胁,却滋生了新的贵族集团,危害反而更大。回顾西汉和东汉的政权,皇帝依重内廷之时,也是国家衰败的开始。

宋、明两代,中央政府的机构设置,皇权越来越重,相权越来越轻。宋代在中央,即便保留了中书省这一机构,但是三省制度的本质已经丧失了。到了明代,皇帝为了提防大臣谋反,干脆就撤销了宰相这个职务。把其权力集于皇帝一身,自己却又难以面对这繁巨的政务,怎么办?结果还是像汉朝的皇帝那样,搞出了内阁替自己分忧,更为可恶的是,皇帝把宦官推到了政治的核心舞台上。

这就像在企业里,老板不信任外人,要么在关键位置安排自己的家人,要么在各个部门中安排自己的耳目。结果,反倒是这些人最能祸害公司,公司的制度在这些人面前是不作数的。其他人看在眼里,虽然无奈,心中的忿忿不平也是难免的,所以公司的风气也就开始败坏,公司的制度既然缺乏公平性,那也就没人会尊重它了。

清代的中央政府,不仅仅是皇权侵蚀相权的问题了,满清贵族始终在清代享受着特殊的权力。所以清代在政治制度上和其它四个朝代有极大的不同,也是最坏的一个。

地方政府汉代的地方政府只有郡县两级,直到汉灵帝时,州这一行政级别才具有实际地方政权的作用。

唐代和宋代的地方政权则始终是三级,州县两级与汉代相同,再向上一级,唐代称道,宋代称路,实际上都是我们现在熟知的省级政府机构的雏形。

明清两代,地方政权变成了四级,除了州县两级和省级政府被保留下来以外,在省和轴之间又增加了一个行政级别,明代称分司,清代称道。

我们看到,古代的地方政府,层级是越分越多,机构也设置的越来越多。孰优孰劣笔者不敢下结论。作者是最推崇汉代的地方政权的,级别少可以提高公事效率,官员之间也没有巨大的等级差别,所需官员的数量也少的多。清代的地方政府一共分为四级(如果把巡抚和布政使分为两级,那就是五级),在社会生产力并没有太大提升的情况下,百姓的负担自然也要增加,两相对比,汉代的官员的待遇似乎也比清代强。

古代地方政府的设置,我们并不能直接看出相权对民权的侵害,但是地方机构越来越庞大,官吏数量越来越多,这本身就是已经侵害了民权的利益。官员的俸禄从哪里来?还不是取之于百姓的赋税,更不要说那些制度以外的盘剥和压榨。

考试制度汉代的考试制度,最大的弊病是其制度并没有让广大的普通百姓享受其政策红利,其利益被官僚集团和世家豪门所垄断。汉代虽然消灭了以血统维系的贵族集团,却培养出新的豪门贵族。也是在考试制度方面,相权荼毒民权最大的一朝。

唐代全面开始了科举制度,这在中国古代考试制度中具有极大的贡献。除了从事工、商行业的人不允许参加考试以外,其余的人都允许参加科举考试,从而打开了普民百姓进入政府的通道。这一点,民权受到了尊重。但是唐代的考试制度有一个弊病,就是考试的内容主要以诗词歌赋为主,这也是唐代能够涌现大量的诗人的原因。可是诗词歌赋和经义相比,在政权治理上就缺少务实的作用,总不能拿着诗歌治理百姓吧。

在考试选举制度上,要数宋代最佳。宋代以前,连年的战乱导致读书人大量减少,国家缺少可用的人才。所以宋代兴办教育,系统的培养政府人才,也因此在宋代出现了中国第二次哲学思想发展的高峰,即宋代理学。宋代的考试制度值得称道的不仅如此,在考试内容上,也曾经以考经学为主,相比于诗词、八股,经学更加务实,选出的人才也就更有管理的才能。所以说,宋代在考试制度上,是对民权的最大的尊重。

明代沿袭了科举制度,在这一点上也同样是尊重民权的。到了成化年间,考试的内容被官方定为八股文,考官有了评判的标准,可培养出来的读书人,终日研究文章格式,与现实越来越脱节。虽然不是对民权的直接伤害,可对整个社会是一种愚民的行为。

清代是最不伦不类的科举制度的,这主要体现在考试制度中,录取满人和汉人的比例严重的不合理。满人和汉人不能在同等的条件下竞争,也就失去了科举制度的初衷。百姓的权力自然也就被剥夺了。

单单从考试制度上,来审视皇权与相权的关系,其实是不合理的。因为考试制度本身是将平民百姓变成政府储备官员的遴选程序。人事制度,尤其是高级别官员的任免权力,才更能体现两方权力的竞争。

人事制度汉代的人事制度有其独特的亮点。首先得益于地方政权的层级最简练。汉代只有县、郡两级地方政府,全国一共一百多个郡,其长官,也就是太守,与中央政府的九卿是同级的,都是二千石的官员。九卿外放做郡太守,或者太守调入中央担任九卿,这在汉代是很正常的调动。不仅如此,低级别的官员,一旦被中央看中,都可以提拔到很高的职位任职。即便不是在职的官员,如果有人举荐,或者因名望传入皇宫,被皇帝知晓此人,皇帝也可以直接将其召入宫廷,被委以官职。

汉代还有一个特色,就是一个机构的长官是由皇帝任命的,其属官的任免权力完全归于此长官。这种人事制度在五个朝代中,只有汉制如此。所以从人事制度上看,汉代的相权最重。那皇权是否被侵占了呢?其实也并没有,汉代以丞相管理政府时期,并没有出现丞相威胁到皇帝的情况,反倒是自从设立内廷以后,外戚对皇帝形成了巨大的威胁,甚至将西汉和东汉带入了毁灭。

唐、宋、明三代的人事制度都不如汉代,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地方官员的使用上。地方官员,尤其是低级别的官员,其升迁的机会是比较渺茫的,明代更是不允许胥吏升任官员。试想一下,如果你在一家公司就职,如果你入职时只是一个普通员工或者是一个小主管,那你就没有机会升为部门经理,甚至更高级别管理岗位,公司中高级管理人员都是空降来的。不能升职,那加薪的机会和幅度就少,那么你在公司还有多少奋斗的动力?你要跳槽是吧,对不起你的履历已经是当过普通员工了,到了另一家企业你也同样不能进入中高级管理层。是不是有一种绝望的感觉。

清代的人事制度甚至不能说成是制度,而是法术。重要的官职基本上都由满人把控,六部的尚书是有汉人的,但是也一定要配置一个满人尚书。所以说部族政权因其私心太重,已经不能拿来跟其它政权相比较了。

在人事制度上,汉代的开明是最值得提倡的。我们如果读《史记》或者《汉书》的时候,就能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这在今天都是无法想象的。就是一个人的职务是实实在在的可升可降的,这个人现在是丞相或者太尉,因为犯错就可能被罢免回家,过了一阵子又被皇帝委任为光禄勋。这在汉代并不稀奇。

唐、宋、明三代,在人事上有点相权内耗的味道。权力就那么多,你多了我自然就少了。所以就会想方设法的设置一些壁垒,让自己更安全一些。

兵役制度五个朝代,兵役制度最好的是唐代和明代,当然在唐朝的中后期和明朝的后期,兵役制度也出现了荒废。从其制度设置之初,唐代的府兵制和明代的卫所制度,非常的相似。一边能够让国家保有一直强大的军队,一边还能与百姓和睦相处。所以在兵役制度上,皇权充分的尊重了民权,没有给民权增加负担。出问题的反倒是各级官员,他们并没有长期的维护好兵役制度的运转,而最终将其荒废。从间接的角度看,相权是损害了皇权和民权的。

汉代的兵役制度并无多少可取之处,百姓承受兵役之苦,国家也未从中得利。同样,宋代面对恶劣的北方国防形势,其兵役制度也乏善可陈。宋代的军队并没有沿袭唐代的府兵制,还要始终保有数量庞大的军队,以防御北方的辽。所以每年的国防开支都十分巨大,百姓自然也要承受巨大的负担。清代的兵役制度,本书并没有提及,看得出来,钱穆先生对满清的部族政权极为不满。所以讲了政府组织和考试制度以后,根本就没讲赋税制度和国防制度。

税赋制度汉代的赋税虽然不是最好的,可也遵行了轻徭薄税的原则。而且汉代得益于政府官员数量偏少,财政刚性支出也就少。所以人民的负担也就比较轻。这方面皇权、相权和民权是比较平衡的关系。

唐代的租佣调制度比汉代的制度要好。首先是税赋比汉代更低;其次唐代的租佣调的对象是不一样的,有地才有租,有壮丁才有佣,有家才有调。百姓的负担是循序渐进的;再次,就是唐朝开始的时候奉行的是量入为出的原则,国家有多少钱就办多大的事。唐代后期执行的两税制相比租佣调制度就差多了,国家入不敷出,就向百姓增加赋税。不仅如此,税赋分配的不合理,导致一些地方出现大量的逃亡,国家最基础的一环被破坏的越来越严重。

宋代至始至终都没有好的税赋制度,国力也始终不强。从这一点来看,宋代的皇权、相权和民权都不是赢家。

明代起初的两册制度是效仿唐代的帐籍制度和租佣调制度,在明代的前半段,这项制度也能让国家,上到皇帝,下到百姓都能获得实惠。后期也同样因为政府的懒政,让这项制度没有能够贯穿始终。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也并不能顾全各方的利益。其实纵观古代历朝历代,当国家财政出现问题时,民权就是直接的受害者,而破坏了社会的根基,最终也会反噬国家的政权。

在本书中,钱穆先生也没有提及清代的税赋制度,对其政权的鄙视,由此也可见一斑。

总结看过这本书,笔者认为,中国人完全具备设计出合理政治制度的能力。汉代的地方政府、唐代的中央政府、唐宋的考试制度、唐明的税赋制度和兵役制度,都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制度。

中国的历史能够传承五千年,而且到如今仍然充满了活力,这是因为中华的文化始终得以传承。制度是什么?是从管理的角度,对文化的诠释。一百多年以来,在中国的舆论声中,始终都存在对中国制度的抨击,以及对西方民主制度的向往。试问,西方的所谓的民主制度,在中国的文化基础中如何诠释?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政治制度,又如何能在一个偌大的国家中运行?一人一票的选举制度就是最公平的选举制度吗?那又如何解释美国会有特朗普、拜登这样的总统?乌克兰又为什么会让一个演员来担任首脑呢?要知道,他们可都是民主选举出来的国家领袖。

笔者认为,意识形态的争论完全没有意义。如果一个国家的政权,他的制度能够尊重本国的文化,能够尊重各方的权力,能够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能够让国民处在一个相对公平的生存环境,而且生活水平能够经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提升。那么这个政府就是一个好的政府,这样的制度就是好的制度,至于它是哪种意识形态就没有必要去计较。

此外,在历代政治得失中,我们也要看到,一项好的制度如果得不到好的执行,一套制度如果一成不变,是绝对不行的。所以我想用现在一句现代的话来结束这篇随笔

改革永远在路上!

(完结)

【笔者声明:本文是一篇读书笔记,文中的内容主要是对作者书中阐述内容的总结,另外也加入了笔者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想法。文中表达的观点,绝非学术观点,在一些问题上也会与史实有偏差。在这里真诚的接受读者提出的批评和指正】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96967.html
上一篇新婚之夜将军不愿上床睡觉,新娘:你不喜欢我?将军:怕吓着你
下一篇关公十八刀!

为您推荐

中国唯一一个以皇帝尊号而命名的城市

中国唯一一个以皇帝尊号而命名的城市

秦始皇,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皇帝,也是秦朝的创始人。秦始皇在位期间,曾多次巡视东方边疆,并下令修筑了一条长城,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光绪皇帝的囚禁之地——玉澜堂

光绪皇帝的囚禁之地——玉澜堂

在颐和园有一处有名的建筑群很引人注目,它就是戊戌变法失败后囚禁光绪皇帝之地——玉澜堂,也是游客游览颐和园的必去之处。
中国康熙皇帝最喜欢吃的11道菜

中国康熙皇帝最喜欢吃的11道菜

#头条创作挑战赛#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饮食文化也变得多元化。但是,有些传统的美食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比如,中国康熙皇帝最喜欢的11道菜,
汉朝版我不是药神!一个医生犯了罪,结果却导致汉朝为其更改法律

汉朝版我不是药神!一个医生犯了罪,结果却导致汉朝为其更改法律

公元前167年,汉朝发生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司法案件。这一年,有一个山东那边的医生,犯了法,直接被抓进了大牢。后来经过审判之后,按照当时的法律,这个医生被判处了肉刑。所谓的肉刑,就是指对人的肉体施以刑罚。一般会在脸上刺字,或者砍去鼻子和双足,反正就是得从犯人身上拿走点东西。得知这个判决结果之后,这个名叫
时代峰峻发声明回应马嘉祺宋亚轩缓考:没有违反学校考试规定

时代峰峻发声明回应马嘉祺宋亚轩缓考:没有违反学校考试规定

5月8日,针对网传马嘉祺宋亚轩缓考,峰峻文化发声明回应:“自入学至今,马嘉祺、宋亚轩二人皆按照学校及科目标准完成相关课业要求,没有违反学校考试规定。”同时请相关自媒体删除不实言论及恶意揣测,呼吁媒体发布相关信息前向公司求证。【来源:峰峻文化微博】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
越南国宝“皇帝之宝”金印,二百年颠沛流离终将归国

越南国宝“皇帝之宝”金印,二百年颠沛流离终将归国

近半个月来,关于越南阮朝金印“皇帝之宝”的拍卖,越方紧急与法国Millon拍卖行进行了沟通。该枚金印原计划在10月31日进行拍卖,在越方的“强烈关注”下,拍卖日期一推再推。有消息称,经过谈判,这枚“皇帝之宝”将于近期回归越南。这枚“皇帝之宝”金印为阮朝第二位皇帝明命帝在1823年所铸,重10.78公斤,尺寸13.8x13.7厘
“甄”字到底该怎么念?皇帝和大臣,到底是谁不识字

“甄”字到底该怎么念?皇帝和大臣,到底是谁不识字

北宋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科考发榜,宋徽宗让中书侍郎(即副相)林摅(读书)来挨个唱名。读到进士“甄彻”这个名字的时候,林摅把“甄”读成了“坚”这个音。宋徽宗皱了皱眉头,对林摅说:“你读错了,这个字念‘真’。”林摅不是进士出身,他父亲当年是闲谟阁直学士林邵,林摅是恩荫入仕,因为处理张怀素谋反案非常得
闽蜀同风:“地域黑”与宋代社会的舆情想象

闽蜀同风:“地域黑”与宋代社会的舆情想象

一、闽蜀同风、腹中有虫福建与四川,一个在东南,一个在西南,似应风马牛不相及,可《宋史·地理志》把相隔千里的福建路同川峡四路编排在同一卷,颇令人费解。两宋之际的邵博曾说,当时朝堂之上,流行一句戏谑的话,叫“闽蜀同风,腹中有虫”,借以贬低朝中福建和四川出身的官员。身为蜀人的苏轼,在聚会时,听闻此言,不禁
古代的皇帝和皇后没有同时去世该如何安葬?他们是合葬还是分葬?

古代的皇帝和皇后没有同时去世该如何安葬?他们是合葬还是分葬?

古代的皇帝和皇后死后都是要葬到一起,那么问题就来了,皇帝和皇后不可能同时去世吧,如果一方先去世了,那怎么下葬,是不封墓等着另一方合葬还是分开葬呢?关于处理皇帝和皇后去世是否合葬的问题,每个朝代处理的规矩都不大相同,下面就来说一说每个朝代皇帝和皇后是如何合葬的。先从两汉时期说起,其实在两汉时期皇帝和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