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为胡虏王朝效忠的忠臣是否值得尊敬 效忠桀纣者 胜过二五仔

为胡虏王朝效忠的忠臣是否值得尊敬 效忠桀纣者 胜过二五仔

诸位看官,自古以来人们都歌颂忠诚者,然而问题来了,效忠胡虏政权等暴政的忠臣是否值得人们尊敬。

对此,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毛宗岗在评价为大奸臣董卓死节的蔡邕时有这样一段著名的论断:【今人俱以蔡邕哭卓为非,论固正矣。然情有可原,事有足录。何也?士为知己者死。设有人受恩桀、纣,在他人固为桀、纣,在此人则尧、舜也。董卓诚为邕之知己,哭而报之,杀而殉之,不为过也。犹胜今之势盛则借其余润,势衰则掉臂去之,甚至为操戈,为下石,无所不至者。毕竟邕为君子,而此辈则真小人也。】这段话高度肯定了为暴君和腐朽政权死忠的人同样值得肯定,是当之无愧的君子。这段话中最经典的一句莫过于:【设有人受恩桀、纣,在他人固为桀、纣,在此人则尧、舜也。】而在史实和文艺作品中,总有些死忠于反派阵营的中流砥柱。让人非但恨不起来,反而肃然起敬。譬如《封神演义》中最终为殷商殉国的闻太师。《隋唐演义》里最终为隋朝殉国的靠山王。虽然效忠于著名的暴君商纣、隋炀。但就是让人恨不起来。反而为他们的死扼腕叹息。忠就是忠,不应该分个好忠、愚忠。不管哪种文化都歌颂忠诚者,鄙视二五仔。

而对于忠于胡虏王朝者,也可以参考此标准。每个王朝行将灭亡时都有回天无力,让人心疼的最后国家柱石。胡虏王朝也不例外。比如于西域再造大辽的耶律大石,金朝抗击蒙古壮烈殉国的完颜陈和尚,元朝最后的良相,却死于奸佞之手的脱脱。让明太祖惺惺相惜的残元良将王保保。满清大员中的满人五虎等等。而在影视剧中也有这样让人恨不起来的反派。比如《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中的纳兰元述,《方世玉》中的九门提督等等。其中赵文卓饰演的九门提督的那句“今日若不是各为其主,你我可以把酒言欢。”更是经典。

当然前述都是胡虏亲贵效忠胡虏王朝本身。而汉人效忠胡虏王朝又该如何看待呢。汉人效忠胡虏依然受尊敬的,明太祖对殉前元的汉人忠臣。厚葬褒奖。这就不用说了。而殉清汉臣则相对难找,因为清朝灭亡算是历朝历代改革换代最为平稳的。清亡民初时期,想找几个轰轰烈烈殉清的满人遗忠尚不可得。找个当时就殉清的汉人士大夫就更是难上加难。至于王国维这样的汉人清朝遗老日后上吊抹脖子。往好听点可以说殉文化,往不好处想单纯是自己日子过的不如以前滋润想不开了。不能直接和殉清挂钩。因此壮烈殉清的汉臣只能往前追述。这里还要细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抵抗外国侵略而牺牲的满清忠臣,则无论民族一律视作民族英雄。其之牺牲超然于一朝一代。不应视为殉清而应视为殉国,这不用多说。第二种有清一代发生的数次内乱,惨烈程度还要重于辛亥革命。这期间城破殉清的忠臣就相对多了。对于这些殉清之人又如何认定呢?

有清一代,殉清而为敌人尊重者,最出名的莫过于胡雪岩的知己好友王有龄。太平天国陷杭州,王有龄从容自尽。气节较之数次做态投水抹脖子,结果最终屡败屡战的曾国藩要强。且王有龄为官清廉,治郡有方。李秀成对其惺惺相惜,厚葬之。由此观之事胡虏而能尽忠。也应当尊敬。然而这份尊敬也应当有两个前提。第一,仕一朝而尽忠。第二,为官清正。前者将尚可喜这样卖国求荣且有屠城劣迹的汉奸排除。后者将朱白地这样死不足惜的贪官酷吏排除。然而尚可喜、朱国治之流终归还是较那些三姓乃至数姓家奴,平时十万雪花银,临危弃城爬狗窝之徒要强。

忠就是忠本不该分出个好忠愚忠,如果对于忠诚者非要加上个愚忠的名号大加鞭尸。最终所能得到的只能是识时务者为俊杰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九零超哥如是说

侃古论今道风云

预知天下兴亡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97703.html
上一篇看到少商给凌不疑献吻,才懂太子妃冒死都要杀了曲泠君的原因
下一篇(社会)浴血荣光丨致敬抗战老战士——张德运

为您推荐

为爱疯狂、风云变幻,都铎王朝远比小说更精彩|译林年度好书

为爱疯狂、风云变幻,都铎王朝远比小说更精彩|译林年度好书

这是一个充满节日、圣歌、奇迹的年代。这是一个为爱疯狂的年代,爱情猛如死亡,妒爱顽如阴府。这是一个刑罚残酷的年代,肢刑、轮刑、火刑、绞刑、剖腹等各种折磨人的方式层出不穷,而国王喜欢看残忍的处决。都铎王朝是英格兰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一段历史时期。最会写英国的历史作家彼得·阿克罗伊德在他的《英格兰史六部曲
换个视角重看《雍正王朝》(1)

换个视角重看《雍正王朝》(1)

这些天,有网友给我提出了建议:      鉴于我迄今为止已经写了很多和《雍正王朝》有关的文章,而且深挖了不少剧中的内容和细节,何不按照电视剧既有的剧情,再结合这些细节,重新把这部电视剧再进行一个全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