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尚 > 国泰电影院停业升级,张爱玲也来过,陪伴我们92年

国泰电影院停业升级,张爱玲也来过,陪伴我们92年

淮海路上的地标建筑

今起翻新升级

8月25日,上海国泰电影院正式暂停营业,归期未有期。

尽管新开电影院层出不穷,但不可否认的,国泰电影院早已是上海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记忆。

坐落在淮海中路茂名南路口的显要位置,来往行人很难错过这栋特别的建筑,同时它又像时代的观察者,默默看着繁华变迁。

周围的邻居也大有来头,花园饭店、锦江饭店,都是沪上老牌酒店。时至今日,依旧宾客盈门。

无论是建筑本身还是它在近代电影史上的地位,都足以称之为上海的文化遗产。

它建于1930年,陪伴我们已有92年的时光了。由当时著名的建筑设计事务所鸿达洋行设计,主设计师鸿达(C. H. Gonda)是ArtDeco的代表人物之一。

和另一位家喻户晓的匈牙利设计师邬达克相比,鸿达属于典型的作品比人更有名。

虽然留下的作品不多,但外滩的交银大楼、新新百货公司、国泰电影院、东亚银行等,各个都是地标建筑。

01

国泰电影院

老克勒心中的顶级戏院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正是Art Deco风格开始席卷全球、登陆上海之时。

此后百年间,从外滩到衡山路,处处散落着装饰艺术风格的建筑,上海也成了Art Deco建筑保存最多的城市之一。

1932年正式开张的国泰大戏院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开业当天,《申报》曾称其为:“富丽宏壮执上海电影院之牛耳,精致舒适集现代科学之大成。”

当年张爱玲住在华懋公寓时,也经常来国泰大戏院看电影。金宇澄的《繁花》中也多次提到阿宝蓓蒂沪生三人排队购票的场景。

戏院由“中国电影院大王”卢根集资筹建,并以15万法币的高价聘请匈牙利建筑师鸿达设计。

外墙以流线的竖直线条处理、深褐色面砖相间隔,机械式的、几何的线条给人简洁又克制的秩序感。

狭长挺直的凸面尖顶,镶嵌着“CATHAY THEATRE”的招牌。顶端旗杆组成中轴线,建筑则沿两条街道延伸开来,气派轩昂。

同时内部装饰也极具古典主义色彩。

穹顶的上万盏顶灯、墙上的浮雕、厚重的织花地毯,无一不彰显了他在摩登都会中的时髦地位。

整个放映厅设有上千个座位,但没有一根立柱,无论坐在什么位置,视线都非常开阔。

有意思的是,鸿达十分热衷设计戏院。他于1914年设计的“夏令配克大戏院”,后来改建为大华大戏院;1927 年设计的光陆大戏院,曾首演Casanova。

也许正是有了这些作品的积淀,才有了后来的国泰电影院。

02

新新百货

让鸿达一战成名

1923年,新新公司大楼在南京路动工,共耗时3年建成。

新新百货的成功,也让当时并不算太知名的鸿达一炮而红。

这栋大楼不同于旁边的先施和永安,简化了欧洲建筑的繁复装饰,转而用利落的线条勾勒。

立面大多是直线条,方柱、门窗长方形,只在二楼有水平腰线。

屋顶南侧建有一座两层的空心塔,即使在很远的地方都能一眼看见,与周边几家百货公司区分开来。这也一度成为了新新百货的标志性建筑,可惜后来于1949年被拆除。

大楼共7层,其中六层有绿宝、新都、新声、新新等多家大小剧场戏院、大型舞厅和音乐厅,和现在的商场布局不谋而合。这样说来,新新也算是商场中开戏院的鼻祖了。

从中,亦能窥见鸿达对于戏院的钟情。

1951年,经营了四分之一世纪的新新百货公司宣布结业,辗转成为如今的第一食品商店。

03

东亚银行

修葺成小众博物馆

坐落在九江路与四川中路路口的东亚银行,由鸿达于1925年设计、1927年建成,距今也有了近百年历史。

这里曾是中国的华尔街,矗立着多家洋行与华资银行,掌握着上海的经济命脉。

东亚银行大楼是Art Deco风格建筑的代表之一。

大厦外墙采用了灰棕色水刷石饰面,虽有复古轮廓,却去除了繁复的细部装饰,使用几何图案,并辅以黑白拼花大理石等装饰。

高耸的塔楼在简洁线条的对比下,成为视觉焦点。

摄影:邵峰

大楼在2018年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修缮,包括外里面的清理修复、结构加固以及室内装修。

其后,底层用作沪港银行历史展览馆,向公众免费开放。

摄影:邵峰

翻修后,室内仍留有上世纪二十年代的超长云石柜台,据说这张长达24米的柜台,在当时绝无仅有。

仔细看时,楼梯间的地坪、铸铁栏杆上,也保留着天平符号的图案装饰,代表银行诚实守信、公平。

摄影:邵峰

04

交通银行大楼

鸿达在外滩留下的浓重一笔

如果说邬达克最大的遗憾是没来得及在外滩留下自己的作品,鸿达却是弥补了这一遗憾。

作为外滩老建筑里最年轻的一位,交通银行大楼也是鸿达在上海的最后一个作品。

这栋大楼原先是一栋文艺复兴风格的四层小楼,几易其主后交付到交通银行手上,已是1917年。

但不知为何,直到20年后,业主才委托鸿达设计。1948年,大楼正式竣工。

可惜才使用了三年,交通银行就将总部搬去了北京,这栋楼也就成了现如今的上海市总工会。

和所有鸿达的作品相似,竖线条构图、中轴线对称、顶部加高两层作塔状造型。

底层及入口用黑色大理石饰面,其余墙面都以白水泥粉刷,色彩对比强烈。

内部极富设计感的楼梯,精致的铜扶手与大门的铜艺呼应。

天花板由方格装点,地面和墙面的水磨石拼成图案,与天花板和方柱相映生辉,是十分典型的Art Deco风格。

鸿达在上海设计了40多幢建筑,目前现存的还有10幢,希望这些建筑能够陪我们久一点,再久一点。

照片来自网络

已授权律师对文章版权行为进行追究与维权。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2_119847.html
上一篇先锋是她,传奇是她
下一篇为什么化妆会显老?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