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这次导游输了!导游:“不买就下车”,不料全体游客硬气下车!

这次导游输了!导游:“不买就下车”,不料全体游客硬气下车!

近年来,旅游团的导游强制旅客消费的事情层出不穷,他们要求旅客必须购买自己推荐的东西,以威胁的方式让旅客帮助自己在旅行中增加提成工资。

大多数旅客都会在导游的威逼利诱下妥协,心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是,这里面也有很多导游要求购买的商品极其昂贵,一般旅客根本负担不起。

在大多数人都选择妥协的情况下,云南昆明的一个旅游团却做出了超乎常人的做法。

不买就下车

正值旅游季,一辆前往云南昆明的大巴车带着一车子的旅客在路上行驶着,旅客们都很兴奋,期待早点到达目的地。

很快,大巴车就到了第一个景点,导游拿着小喇叭热情的介绍着景点,旅客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记录下眼前的景色。

在大家都参观完第一个景点后,旅客们再次坐上大巴车,准备前往下一个景点。

刚上车没多久,导游就站了起来,并说道:“好了,各位旅客,我们现在要在这个景点里购买商品,大家有秩序的下车排队。”

旅客们不以为然,认为自己没什么需要买的,便都没有下车。此时的导游继续说道:“我这人也不喜欢拐弯抹角,我就直说了,不买东西的就下车。”

此时有旅客发出了疑问:“我们又没有什么需要买的,为什么要买?”

听见有人反驳,导游略带嘲讽的说:“跟着我就是要买东西的,你要是不买,你就下车,不要耽误大家时间。”

旅客们纷纷表示:这不就是典型的强买强卖吗?这边旅客们还在三三两两的讨论着,导游不断地催促着大家:“赶紧的,别浪费我的时间。”

全员下车

就在导游一再的催促下,一位妇女游客站了起来:“你知不知道你这样做是违法的,我们随时可以报警的,你知道吗?”

本以为导游会因此有所忌惮,但是没想到导游听了只是不屑的说道:“那你就去报警好了,你以为我会怕吗?”

车上的人都被导游这副嘴脸气到了,此时这名妇女游客从座位走了出去:“把行李舱打开,我下车,还没有王法了,你说买就买。”

见到这名旅客下车,导游没有丝毫的收敛,继续嚣张的说:“还有没有人跟她一样的,赶紧下车,这点钱都出不起还来旅游。”

有了第一个旅客的先例,其他旅客纷纷说道:“我也要下车,我才不要受这个气,让我下车。”

紧接着,车上的旅客接二连三的拿着行李下了车,这下,导游慌了,他没有想到全部人都会下车。

导游是“惯犯”

此时的大巴车外站了呜呜泱泱的一群人,车上已经是空无一人的状态了。

下车后的游客纷纷拨打了投诉电话,控告导游这种强制消费的行为。很快,旅游社就派出了一位新的导游,带着旅客们继续游玩。

新的导游一上车就鞠躬表达了对旅客的歉意,表示自己绝对不会像之前的导游一样强制消费。

听到导游的郑重保证,旅客们这才放下心来,继续投入接下来的旅程中。

在经过调查后发现,那名强制旅客消费的导游已经是“惯犯”了,经常以这种方式要求旅客们购买商品。

这种方式屡试不爽,一般没有旅客会反抗,虽然也会有极少数的旅客对这种事情表示反抗,但是这少数人根本不会对导游有什么影响。

因此,在这方面尝到了甜头的导游更加猖狂了,但是令他没想到的是,自己屡试不爽的方法会遭到全车人的抵制,这是他出乎意料的。

低价旅游团就该消费?

此事一出就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有的网友们认为,低价团就是要靠消费赚钱的,如果每个人都不消费,那么旅行社怎么盈利。

另一方面,有些网友认为,消费并不应该是为了填补旅行社的盈利缺口,而是应该是基于旅客对于品质和体验的选择。

他们主张,旅行社应该提供透明的行程信息,明示价格和包含的项目,让旅客能够有清晰的预期。

这样,旅客可以更好地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预算进行选择,避免在旅途中遇到不愉快的惊喜。

在这场争议中,一些人呼吁旅行社应该更加注重提升服务质量,不论是高价团还是低价团,都应该确保旅客能够获得充实而愉快的旅行体验。

他们认为,旅行社的盈利应该建立在旅客的满意度和口碑之上,而不是依赖于附加费用和消费压力。

从伦理和道德的角度来看,强制消费违背了消费者的个人权利和自主决策权。每个人都应该有权选择是否购买某种产品或服务。

而强制消费则剥夺了他们做出理性选择的机会,可能导致不满、抵触情绪的产生,甚至对社会信任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商业运作中,强制消费也容易造成企业的声誉和信誉受损。

消费者通常会通过口口相传分享他们的购买体验,如果消费者感受到被强制消费,将会对企业的声誉产生长远的不利影响,进而影响其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法律角度上来看,大多数国家都设立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法规,明确禁止强制消费行为。

这些法律为消费者提供了法律保障,确保他们在购买过程中的权益不受损害。

如果企业在销售过程中采取强制消费的手段,可能会面临法律制裁、处罚甚至赔偿。

总的来说,强制消费不仅在伦理和道德层面上站不住脚,还违反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它可能导致不满情绪、法律纠纷以及企业声誉受损。在商业运营中,企业应该通过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来吸引消费者,而不是通过强制手段来追求短期利益。

政府和社会也应加强对强制消费行为的监管,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和社会的公平秩序。

相关法律知识小科普

如果景区导游在导游服务合同中明确约定了不强制游客消费或有其他约定,但导游仍然强迫游客购买商品,这可能构成合同违约。

导游有责任遵守合同条款,提供约定的服务而不得以强迫消费的方式进行。

很明显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了强制消费行为属于“强买强卖商品罪”。这可能涉及到使用威胁、欺诈等手段,强迫他人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

强买强卖商品是指强制他人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的行为,通常涉及使用威胁、欺诈、恶意等手段来迫使他人进行交易,从而侵犯了他人的自由意志和权益。

而强买强卖商品往往涉及使用虚假陈述、误导性信息、夸大宣传等手段来欺骗他人进行购买。这可能构成欺诈行为,违反了公平竞争和商业道德。

如果通过威胁、恶意行为来迫使他人购买商品,这可能涉及违反法律禁止的行为,如恶意威胁、恶意毁坏财产等。

强买强卖商品行为可能违反了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公平竞争原则,破坏了市场的正常秩序,可能会导致法律追究。

合同的订立应当基于自愿和平等原则,强买强卖商品行为违反了合同自由的原则,可能导致合同无效。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通常保护消费者的权益,禁止不正当的商业行为,如强迫消费。如果景区导游的行为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他们可能会受到法律追究。

如果景区导游的行为导致游客受到经济或精神损害,游客可能有权主张导游的侵权责任。这取决于法律规定以及具体情况。

如果导游使用虚假陈述、误导性信息或其他手段欺骗游客进行消费,这可能构成欺诈行为。欺诈是一种严重的商业不端行为,可能导致法律责任。

根据我国规定的旅游法规,规定了旅游行业的规范和要求。如果景区导游违反了这些法规,例如强制游客购物,可能会面临罚款或其他法律制裁。

法律通常鼓励消费者了解自己的权益和责任。如果景区导游的行为损害了游客的权益,消费者可能有权采取措施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包括投诉、起诉等。

如果游客因为景区导游的强迫消费行为遭受了损害,他们可能有权提起诉讼来获得赔偿。法律体系通常为受害者提供救济途径,以维护其权益。

在一些地区,旅游行业可能受到行业协会的监管。如果导游从事不当行为,协会可能会采取措施制止此类行为,以维护行业声誉。

如果游客遇到了景区导游的强迫消费行为,他们可以尽量收集相关的证据,如文字记录、照片、视频等,以便在需要时向法律机构证明其主张。

故事部分参考网络内容撰写,可能存在不实内容,一切以事实为准


#暑期创作大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8_184992.html
上一篇台湾阿姨第一次来南通,一路不可置信:大陆这么繁华吗
下一篇几乎零差评,江西的这几个地方真的值得一去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