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食 > 红薯记忆:一段写进中国人基因的生存密码

红薯记忆:一段写进中国人基因的生存密码

关注《校尉讲武堂》,与校尉一起,从人性体悟历史、用逻辑解构世界!

校尉出品,必属精品!

本号为公众号《校尉讲武堂》在头条的主账号,《校尉演武堂》为备用号,此外别无分号。

前两天的发文《有人永远意识不到,你扔掉的垃圾,却是别人拼命争夺的资源》中,提到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农村的变迁,引发了诸多条友的讨论。

尤其是关于红薯。

今天,咱们单独聊聊红薯,聊聊这种对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有着特殊意义的食物。

因为如果没有红薯,也许校尉以及各位读者根本就没有出生的机会。

因为我们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乃至曾祖父母、曾外祖父母、高祖父母、高外祖父母,以及无数中国人的父辈、祖辈,他们能够艰难地生存下来,都离不开红薯的哺育。

在校尉看来,红薯就是一段写入中国人基因的生存密码。

正是因为明末清初时期红薯的引进并大规模推广,中国历史上才首次成功突破人口瓶颈,使人口总数从千万量级提升到数亿(注),并能够长期保持稳定。

注:南宋曾经短暂破亿,但难以维持,因为南宋的富庶并非历史常态,社会环境稍有变化,人口就会急剧下降。

举两个直观的例子。

一是校尉本人的经历。

在记忆刚刚稳定的年龄,大概五、六岁时,也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时湖南刚刚推行包产到户,极大地提高了农村家庭粮食收入。

即便如此,校尉家中,每年冬天也要吃两、三个月的红薯丝饭,否则大米就不够吃。

之前就别说了,姆妈回忆,她刚嫁过来时,都是娭毑掌握盛饭大权,男劳力满碗,妇女只有大半碗,吃不饱乃是常态。

二是表弟说的故事。

表弟的母亲,也即校尉舅妈,老家在醴陵、浏阳交界处的大山里面,似乎是叫桃花冲。那里的山地更多,人均耕地更少。

现在最好的风景,都是当年最穷苦的地方

表弟的舅舅,有次从桃花冲里出来,走几十里路到表弟家,一顿吃了七、八碗大米饭。那可不是现在的袖珍小碗,而是农村的粗瓷大碗,米也不是现在的五常大米、泰国香米,而是早稻籼米,又干又涩口感极差。这种质量的大米,现在根本没人吃。

小时候表弟经常来我家,一住就是好多天,却很少去他外婆家。理由很简单,天天都是红薯丝饭,吃得人胃里直反酸。

这两个故事,都发生在改革开放初期。

可以想象,在遥远的清初,以当时的生产力和农业水平,如果没有红薯,绝对养不活数亿人口。

明末清初的16世纪,福建人陈振龙在吕宋(菲律宾)经商,发现当地种植的红薯好种易活、产量奇高,且生熟皆可食用,便将红薯藤搓到麻绳中(红薯的藤和根茎皆可繁殖),骗过西班牙殖民者,将“番薯”带回了中国。

这个名字,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铭记

经过数百年的推广,红薯不单遍布全中国,而且成为灾荒年代最重要的主粮,不知救活了多少中华儿女。

由于口味单一,为了充分挖掘红薯的口感,先民们发掘了无数种红薯的花样吃法。

这种花样百出,本身就说明,在中国人的食谱中,由番薯到红薯,绝不是简单的名字变迁,而是基因与血脉的重新融合,就跟同样源自美洲的辣椒融入湖南人的基因一样。

经过数百年的相濡以沫,红薯已经融入中国人的基因深处,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生存密码。

这种生存密码,剖析开来,就是红薯的花样吃法。

最简单是生吃,但生吃也分层次。

最低层次的生吃,就是放学路上偷别人地里的红薯,这也是校尉同龄人的必然经历。

操作很简单,找根树棍或是竹签,对着地表裂缝比较粗的红薯藤根部开挖(裂缝粗说明红薯大),不过两、三分钟,就能掏出硕大的红薯来。讲究点的洗一洗,不讲究的,扯几片红薯叶擦掉泥土就开吃。

小时候经常闹蛔虫,应该与这个习惯有很大关系。农村习惯用农家肥,蛔虫卵到处都是。

关于蛔虫,九零后应该就没概念了。在当时的农村,这却是小孩的常见病。蛔虫造成的各种奇葩场景不断,比如卡在肛门出不来,逼得大人用火钳夹,甚至还有打喷嚏蛔虫从鼻孔钻出来的(其实应该是蛔虫钻到鼻孔引起打喷嚏)。

得蛔虫病唯一的好处,就是可以吃到甜甜的宝塔糖,所以小时候每次肚子疼,都会期待地告诉姆妈有蛔虫了

跑题了,回到红薯。

新鲜红薯的口感,脆但不够甜。因此,生吃红薯的第二层级,就是吃存放过一段时间的红薯,尤其是风干的红薯。

在风干的过程中,水分逐渐蒸发,淀粉则分解为糖类,红薯的口感变得柔韧香甜。当然,吃之前别忘了洗干净,蛔虫卵可不会因存放而失效。

老家对门有户单身汉,家里收了许多红薯。

讲究点的人家,都有专门存红薯的地窖。单身汉没那么讲究,红薯就堆在杂屋里。

南方湿度大、气温高,红薯容易烂。为了节约,单身汉总是挑烂了一半的红薯先吃,结果吃来吃去,吃了一冬的烂红薯,也没吃着一个好的。

这事被乡民当成笑话讲。只是随着年龄增长,某天校尉忽然想到,如果单身汉先从好红薯吃起,那些烂红薯就彻底烂透了,他还能吃得了一个冬天吗?

可见吃红薯亦如人生,是从好的开始、然后到后面没得吃,还是从烂的开始、然后吃一冬天的烂红薯,也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苦过才知甜的滋味,这应该是校尉同龄人共同的感受

生吃红薯的第三层级,应该是吃生红薯片。

跟生红薯比起来,生红薯片的差异比较大,不单有整体形态上的外在物理变化,还有分子结构上的内在化学转换。

湖南农村常说的生红薯片,其实都煮熟过。所以校尉说的吃生红薯片,从学术讨论的角度来讲,还真未必是生吃。

当然,本文并非科研论文,只能按照湖南农村的习惯来。在老家,煮熟后晒干的红薯片,如果没有进行二次加工,就是叫做生红薯片。

至于为什么把晒干后的熟红薯片叫成生红薯片,与淀粉特性有关。

刚刚煮熟的红薯片,确实是熟的,遇手即碎、入口即化。可晒干以后,淀粉又会返生,红薯片变得韧性十足,如生牛皮一般。咱们平时涮火锅用的粉皮,同样也有这个特点,因为粉皮也是淀粉做的。

没找到符合记忆的生红薯片图,颜色应该更接近粉皮

在物资极为贫乏的年代,既便宜又耐吃的生红薯片,乃是打发小孩的绝佳零食,咬到嘴里“咯吱咯吱”响,一片就能嚼半天,不单生津止渴还能安慰肚肠,不单锤炼心性还能磨砺牙口。

校尉总是以为,同年龄段的孩子很少有龋齿,不单是因为当时没糖吃,也是因为大家都用生红薯片磨过牙。

说完生吃红薯,再说熟吃。

最好吃的是煨红薯。注意了,是煨,不是烤。

烤红薯谁都吃过,煨红薯却是与上世纪柴火灶伴生的美味,如今几乎绝迹。因为即使在最冲(冲用在这里,是形容词而非名字,也即偏僻之意)的农村,也都改成烧煤或者罐装液化气了。

冲里土话说的煨,并非煨汤的煨,而是将食物埋入带火的红灰中烧熟。小时候家里炒菜做饭,都是烧柴火。饭菜熟后,灶内余烬未息。这时候扔颗红薯进去,用带着红光的灰烬埋好。吃完饭后,从柴灰中扒出香喷喷、热腾腾的煨红薯,正好给小孩充当饭后甜点。

这是正宗的煨红薯

凭心而论,跟煨红薯比起来,现代城市中超市、街头、家中,用电磁炉、微波炉、烤箱乃至专门烤红薯的烤炉烤出来的烤红薯,味道并不比煨红薯差,但总是少了那么一股湖南山冲才有的烟火气息。

对都市长街匆匆而过的远客来说,烤红薯足以满足肠胃,却无法抚平乡愁。

想起一句旧诗:积水长街过远客,斜阳渡口不胜愁

与最好吃的煨红薯相对,最难吃的是红薯丝饭。

红薯丝难吃,从它几乎唯一的烹饪方式就能看出来,与饭混在一起蒸熟。因为单吃实在是难以下咽,必须借助大米的清香,才能勉强入口。

如今的农家乐,经常拿红薯丝饭当卖点。偶尔吃一顿,确实还像那么回事。只有八零前才知道,如果天天红薯丝饭,不单吃得人反胃,而且吃得人天天放臭屁。

老家有句不带脏字的骂人话,就是放红薯屁。这不是嘲笑屁臭,而是讥讽人穷。

更有意思的是,只有经常吃红薯丝饭才会出现这种现象,吃煨红薯却没事。

所以乡民吃煨红薯没心理负担,那是饭后点心,代表家有余粮,常吃红薯丝饭,说明家里粮食不足,难免担心放红薯屁丢人现脸。

这是网上叫卖的红薯丝饭,卖相颇佳

这才是儿时红薯丝饭的真容

介于煨红薯与红薯丝饭之间的,还有蒸红薯。蒸红薯很简单,把红薯洗干净切成大小合适的块,与煮过的大米一起上甑蒸熟就是。蒸红薯远不如煨红薯香,并且又干又紧不好吞咽。校尉小时候,都是把蒸红薯泡米汤里捣碎,就着米汤一起喝下去。

红薯丝饭也罢、蒸红薯也罢,都是主食的补充。包括煨红薯,虽然是当点心吃,但也是对主食的弥补。真正拿红薯当点心,乃是油炸红薯片,湘东一带叫“抛”红薯片。

一直搞不懂这个“抛”到底是哪个字,反正发音与“抛”相同。如果哪位冲里遗贤知道,还望不吝赐教。

油炸红薯片,可谓童年最奢侈的一道零食了,但只有两种场合能吃到。

这颜色真诱人

一是过年。

所有的人家,都会提前炸好红薯片,作为过年待客的主要点心。要说区别,无非是家境宽裕的炸得多,自家孩子也经常能够拿来当零食吃,家境窘迫的炸得少,对自家孩子也是严防死守,不来客人就不给他们解馋的机会。

二是红白喜事。

当年的规矩,不管谁家办红白喜事,都要给客人回一个礼包,油炸红薯片就是礼包的主体。

红薯片炸过以后比较蓬松,把报纸包的礼包撑得四四方方特别饱满,还有亮亮的油渍渗透到表面,似乎能够看到里面金黄的油炸红薯片,散发着难以抵挡的诱惑。

小孩往往禁不住这种诱惑,自作聪明地从礼包折角处掏几片出来揣兜里。大人见了,往往也只是看破不说破。

上面提及的,乃是湘村冲里最常见的红薯食用方式,下面再介绍两种相对小众的红薯吃法。

一是熏红薯(可惜找不到图)。

众所皆知,湖南人喜欢熏制食物,最有名的就是腊肉,此外还有腊鱼、腊牛肉、腊肠、腊卦脑(也即猪头肉)、腊猪肝、腊鸡、腊鸭、腊兔等等等等。

猪头劈开,形状如卦,故称卦脑

对广东人来说,万物皆可食,对湖南人来说,万物皆可熏。

有意思的是,细心的读者可能会留意到,这些食材明明是熏制的,为什么都叫腊味?

其中的缘由源远流长,写腊肉的时候再细讲。这里只说结论,那就是肉类才冠以腊字,不是肉类的熏制食物,往往就叫熏某某。

比如红薯,熏过就叫熏红薯,还有竹笋,熏过就叫熏笋,也有的地方叫烟笋,但绝不会叫腊笋。

油焖烟笋,也是校尉最喜欢、最拿手的一道菜

熏红薯算不上美食,只是贫困年代一种无奈的选择。

通过熏制,红薯的口感发生变化,由需要菜品配合才能下咽的粗粮,变成了可以下饭的菜品。熏好的红薯,甜度和韧性大幅提升,可以入锅翻炒而不会粘连松散,佐以猪油、辣椒,也是一道不错的下饭菜,有时甚至用来待客。

二是红薯粥(这个更无图),这是校尉记忆中最难得的珍馐。不过这里说的红薯粥,不是通常理解将红薯添加到大米中熬的粥,而是加工红薯片时形成的副产品。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年入秋,家家户户都要集中晾晒红薯片。前面说过,这是过年招待客人的主要点心,也是孩子们冬天的豪华版零食,是各家各户的必备食物。

晒红薯片好比一个节日,全家动手,连隔壁的小孩都会跑来帮忙。从早上开始,先把红薯挑到水井边洗干净,然后用家家都有的红薯刨子刨成薄片,再入锅煮熟。这时候的火候很重要,稍微煮过点,红薯片就碎了,根本晒不成形。

煮熟的红薯片,会送到事先铺好稻草的晒谷坪上,一片片摊开晒干。这是个看起来轻松实际累人的细致活,一天下来,膝盖跪得生疼,腰也酸得要命,跟插秧割稻子有一比。

像这样架起来摆,就要轻松多了

劳累过后,到了晚上,终于可以犒赏全家一锅鲜甜美味的红薯粥。

说是红薯粥,其实不见红薯,而是用煮红薯片的那一锅老汤熬制的大米粥,讲究些的人家,还会加上红豆、花生,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八宝粥。

煮过无数锅红薯片后,老汤之中溶解了大量糖分,使得红薯粥微微发紫,颜色如蜜,粘稠如蜜,香甜如蜜,但却没有蜂蜜那么齁人。在校尉记忆中,这是人间美味,喝上两碗,给个神仙都不换。

最后说一道与红薯有关的小菜,酸辣红薯杆。

提醒一下,是红薯杆而非红薯藤。红薯藤是红薯的主茎,又老又粗,只能用来喂猪,红薯杆是红薯叶那长长的叶柄,长在红薯藤上。

红薯杆的做法很简单,去叶洗干净,掰成一寸左右的小段。

这里有个小技巧,掰的时候注意正反交错,顺势可以撕掉有涩味的外皮,然后热锅放猪油(一定要放猪油,否则有一股涩味),油烧开后放切碎的新鲜红辣椒爆一爆,再放红薯杆爆炒两、三分钟,杆子变颜色就差不多可以出锅。

出锅之前,除了放盐,别忘了加点白醋。

手艺过关的话,红薯杆清爽之中带着微辣、微酸、微甜,乃是记忆中最爽口的一道小菜,比大名鼎鼎的鱼腥草(北方叫折耳根)好吃多了。

网上还有说炒红薯叶的,这个校尉记忆中没有,不敢妄自揣测。只是依稀记得,家里老人说过,红薯叶味道不佳,除非闹饥荒,否则没人吃。

除了这些土里土气的吃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又诞生了多种红薯的食用方式,比如工业化生产的薯片、红薯干等,但这并非校尉的童年记忆,因此不在本文的记录范畴。

关于红薯,且说这么多。用明末清初时金门人卢若腾的一首《番薯谣》及其背景故事做结:

番薯种自番邦来,功均粒食亦奇哉。

岛人充飧兼酿酒,奴视山药与芋魁(也即芋头)。

根蔓茎叶皆可啖,岁凶直能救天灾。

奈何苦岁又苦兵,遍地薯空不留荄(念该,草根意)。

岛人泣诉主将前,反嗔细事浪喧豗(同喧闹)。

加之责罚罄其财,万家饥死孰肯哀。

呜呼!万家饥死孰肯哀。

当时清军大举南下,南明鲁王朱以海被据守金厦两岛的郑成功安排到金门岛上长住。

刚开始供奉不绝,后来逐渐怠慢。别说鲁王的部下,即使鲁王自己,也时常依靠番薯打发一日三餐。

卢若腾乃金门当地士人,曾为鲁王提供过许多帮助,包括粮食供应。不过在清军的封锁和郑氏的统治下,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厦门、金门等福建沿海地带本来就缺粮,当时红薯刚刚由番邦传入不久,便在当地迅速推广。

正是在红薯的帮助下,尽管在民间落了个“番薯王”的绰号,鲁王才能在金门坚持八个年头,直至公元1662年(康熙元年)因哮喘病逝。

在明末的宗亲之中,鲁王算是表现不错的

红薯在神州大地上得到大规模推广,则是乾隆年间的事了。《清稗类钞》记载,“湖南醴陵农事甚勤,隙地皆垦,无弃壤,田所宜。……山谷则种薯、芋、豆、粟等杂粮,并植茶、麻以资食用。”

可见其时,醴陵及其周边的农村,已经把红薯当成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精心耕种。

民生多艰,自清末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知发生过多少次饥荒,也不知有多少人因红薯而活。

相比高居庙堂、骑在人民头顶作威作福的泥塑木雕、冢中枯骨,这些不起眼的红薯,以及将红薯带到中国的陈振龙,才是真正的功德无量!

而与漫长的历史比较、与艰难延续中华血脉的父辈比较,今天我们可以把红薯当成可有可无的调剂食品来调侃,又不知是怎样的一种幸运!

今日推荐:

提及民生,推荐几篇与民生相关的文章。

1.《有人永远意识不到,你扔掉的垃圾,却是别人拼命争夺的资源》

2.《一场源自草根的快意恩仇:为什么刀郎的新歌会那么热》

3.《地方化、豪强化、家族化的官僚集团,永远是对国家政权最大的威胁》

4.《精英阶层的买办化,才是当前中国最大的隐患》

作者简介:退役大校、曾任驻疆独立单位副师职军事主官,从军二十余年、国家部委工作数年,长期从事军事战略研究、宏观政策研究。笔耕不辍是爱好、逻辑思维是习惯,希望爱好与习惯的结合,能够为你送上最精准的解读。

更多好文、雄文,尽在《校尉讲武堂》!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9_185146.html
上一篇赚着中国人钱伤害中国人身体,美国辣酱伪装30年,在华疯狂收割
下一篇关晓彤工作室最新回应

为您推荐

湖南湘西前十名网红都是谁?

湖南湘西前十名网红都是谁?

湖南湘西,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蕴藏着无数的自然奇观和历史文化宝藏。著名的景点如张家界、凤凰古城等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索。
23种北方农村常见的野菜

23种北方农村常见的野菜

春天正是吃野菜的季节,但由于我国地域广大,各地的野菜种类也不一样。1,苜蓿芽:为豆科苜蓿属植物紫苜蓿的嫩叶芽,可凉拌、包饺子、包包子等食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