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食 > 中国是世界第一罐头生产国,为何国人却光生产不吃,以出口为主

中国是世界第一罐头生产国,为何国人却光生产不吃,以出口为主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丨贝吉塔

编辑丨贝吉塔

中国每年出口近300万吨罐头,供应全球150多个国家,却几乎不吃自己生产的罐头,这是一道十分匪夷所思的世界之谜。

美国每年人均消耗90公斤罐头,欧洲人也有50公斤,而中国人仅1公斤,中国人不吃罐头的现象令外国人震惊。

一个世界罐头工厂,却几乎没有本国消费者,这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历史故事?本文将为您深度剖析中国罐头消费的诡异现状。

世界第一罐头生产国

中国的罐头产业可以追溯到清末,当时第一家罐头厂在广州诞生,主要生产豆豉鲮鱼罐头。民国时期,随着“实业救国”思想的传播,罐头厂商数量猛增。

但是,持续的战乱严重阻碍了罐头业的发展。据记载,从清末到民国时期的30多年里,中国仅仅生产了约500吨的罐头产品,产量极其有限。

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在于,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生活十分贫困,根本无力购买较为昂贵的罐头产品,也没有过多的需求。即便罐头被视为方便和营养的代名词,对于大多数中国普通百姓来说,吃罐头仍然是一种奢侈。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环境稳定,为罐头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1950-1953年朝鲜战争期间,中国罐头产量从1733吨大幅增长至27854吨。

这主要是由于朝鲜战争对罐头的需求量激增。为保障志愿军的后勤供应,中国集中力量加大军用罐头的生产。可以说,是这场战争“催生”了中国罐头工业的快速发展。

随后中国将罐头作为主要商品大规模投入对外贸易,先后向苏联和东欧国家出口大量罐头。据统计,到1958年,中国的罐头出口量已达到约10万吨。出口市场的打开极大推动了中国罐头业的繁荣。

但遗憾的是,由于当时中国普通民众购买力有限,罐头在国内仍被视为奢侈品,国内市场需求非常有限。直到抗美援朝战争后,为大规模解决百万志愿军的后勤供应问题,中国才再次集中生产军用罐头。

战后国内市场依然疲软,中国罐头工业只能继续依赖出口。尽管起步较晚,在国内市场需求有限的情况下,中国罐头业还是抓住对外贸易机遇,通过大规模出口迅速崛起,最终成为世界罐头生产和出口第一大国。

中国人为什么不爱吃罐头?

一、罐头从奢侈到常见再到被遗忘

上世纪70年代初,罐头是非常奢侈的食品。一罐水果罐头要0.5-0.8元,而一斤猪肉只要0.5-1元,一碗面条只需0.08元。平民百姓很难买得起罐头,只有过年或军人带回来,普通人才有机会尝到。

到90年代后期,随着民营企业加入罐头行业,如甬兴集团、罐头才逐渐为老百姓所接受。那时在上海还流传一种说法,女婿上门要带四样礼品求亲,除了香烟、咖啡、外国火腿,罐头也是必备的。这反映出罐头已由稀有奢侈品变成家家户户的常见食品。

然而好景不长,进入21世纪后,罐头渐渐被老百姓遗忘。年轻一代很少吃罐头,它只剩下应急和出口的用途。这是一个消费品从盛极一时沦为俗不可耐的过程,既有社会进步的因素,也与罐头自身的局限相关。

二、消费观念升级不再追求罐头

改革开放使国人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追求从量变到质变。吃饱后,人们希望吃好,注重食材新鲜和营养。而罐头作为速食品,与现代人的消费理念格格不入。

中国人崇尚亲自烹饪,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民族智慧。老百姓热衷现做菜肴,而不愿食用经过高温处理、丧失原味的罐头。此外,消费者担心罐头添加防腐剂过量,认为它不健康。尽管业内否认这些质疑,但根深蒂固的偏见难以消除。

三、罐头自身特质难以满足现代需求

首先,罐头在生产中需要高温杀菌,这势必破坏食材的口感与营养。其次,即使不添加防腐剂,长时间储存也会损害风味。再者,消费者担心厂商掺杂变质原料制作罐头,难以完全消除这种疑虑。

最后,罐头的口味难以媲美生鲜。就算技术做得再好,也比不上家庭现做菜肴。这与中国民族的饮食习惯不符,导致老百姓对罐头不感冒。

时代发展和中国人的消费观念使罐头在中国失去市场,其自身的局限也无法适应现代需求,结果是被新食品取代,沦为过时产品。这是市场选择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罐头在中国已无翻身之机会。

外国人为什么这么痴迷罐头

一战前,罐头在欧美还只是少数探险家和远洋航海员的奢侈品。制作工艺复杂,完全依靠手工操作,一个小小的金属圆筒里能装多少食物就需要多少工作时间。高昂的人工成本使得罐头的价格高不可攀,平民百姓是望罐头兴叹的。

然而一战爆发后,形势迅速改变。为了保障军需,英法美等主要交战国利用先进的机械设备大规模生产军用罐头。

1914年英国的罐头产量是战前的6倍,法国达到了5倍。这场机械化生产的“革命”不仅极大提高了产能,也使罐头的单位成本大幅下降。一时间,罐头从稀有奢侈品跃升为可大批量生产的廉价产品,为它日后走进普通家庭埋下了基础。

1918年枪声渐歇,残破的欧洲百废待兴。而大量剩余的军用罐头,就成了许多百姓渡过战后的艰难时期的首选。

无论英国、法国,还是意大利,民众们都在以各种方法利用这批“退伍”的罐头填饱肚子。与此同时,欧洲的资本家和商人敏锐地抓住了这一商机。

他们迅速调整生产线,从单一的肉类扩展到蔬菜、水果、海鲜等各种食品,并大幅降低价格。一时间,五花八门的家用罐头充满诱惑力地出现在了普通百姓的视野里。

大西洋那边的美国,一战后经济腾飞,大量人口涌入城市。这些来自农村的新城市工人每天工作时间长,急需一种不占用太多准备时间的快餐。

于是,简单的面包加肉类罐头就成了他们最常见的工作餐。与欧洲不同,美国人对罐头的热情更多源自对快捷食品的需求,而非仅仅是渡难关的选择。

1929年,美国经济陷入了巨大危机,上百万人一夜之间失去了工作。这个时候,以汤姆·霍默尔为代表的罐头产业巨头立即抓住时机,推出了价格低廉的“主妇型罐头”,直接针对万千家庭的口粮需求。

在最困难的时期,低价罐头直接拯救了无数家庭。这场“靠罐头活下去”的集体记忆,使老百姓对罐头留下了深刻印象。

同时,随着工艺的进步,罐头的质量也日益提高,渐渐驱散了人们对其卫生安全的顾虑。无论涂层还是密封,以及杀菌消毒,各个环节的改进使罐头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

即使在后来经济形势好转后,罐头仍然牢牢占据了欧美餐桌上的一席之地,成为家家户户的必需品,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可以说,罐头之所以得以在欧美社会扎根,关键在于它伴随老百姓渡过了两个重要历史时期的难关。

正是这份“与难共济”的情谊,使罐头成为许多欧美人民心目中不可替代的食品。这大概可以解释,为什么它受到那么高的喜爱和推崇了。

结语

文化差异固然存在,但是否就意味着西方产品在中国必定失败?技术进步让世界日益融合,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正在逐步消除。也许下一代产品,能够找到融合东西方文化的契机,在中国也获得成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9_187387.html
上一篇妈妈尝了一口我做的这些小吃,叫我原地开店,太好吃了!
下一篇为什么说阿富汗是世界上最健康的国家,你看人家的一日三餐都是啥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