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情感 > 懂得求助,是一种智慧

懂得求助,是一种智慧

很多人怕麻烦别人,但是,不麻烦彼此,关系也就无从建立。

有这种麻烦哲学的人,难以发出对关系的渴望,所以势必会退回到孤独中。那么伸开双臂,如果你还想被拥抱的话。

好的关系,是可以相互“麻烦”的,大家彼此温暖,相互帮助,这样才能使关系更加亲密。

只要不是太过分的要求,都可以放心的“麻烦”朋友。

最怕的就是:你不说,我不问。

很多关系就这样慢慢变得生疏,直到再也无法亲近了。

A

懂得求助,是一种智慧

人生活在世上,不可能一生顺风顺水,总有困难和困惑,这时候,懂得向身边的人求助,其实是一种了不起的智慧。

胡适十几岁的时候被送往上海读书,母亲不放心,送他到车站的时候说:你要去到更大的世界了,我再也帮不了你,自己去闯荡吧,送你四个字——学会求助。

多年以后,回想起这四个字,胡适才开始明白母亲的睿智。

每个人都渴望被需要,只要不是太过分的要求,别人一定乐意帮你一把,对帮助者而言,这也是一种快乐。

会者不难,难者不会,你自己花了很长时间都没有解决的难题,在别人眼里可能只是举手之劳。

术业有专攻,麻烦别人,才能向别人学习,才能获得更大的进步。

学会向别人求助,某种意义上也是在扩充自己的交际圈,开阔自己的眼界,成为更好的自己。

亚里士多德曾说: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无法完全脱离社会而单独生存,你不想麻烦别人,就需要独自承担很多东西,包括挫败。

好的感情,都是互相麻烦出来的。彼此麻烦,有来有往,感情才能变得深厚起来。千万不要有那种“怕给别人添麻烦”的心态,那会成为阻碍你和他人关系发展的拦路石。

B

麻烦别人,要懂得感恩

不麻烦彼此,关系也就无从建立。

但是麻烦别人,一定要懂得感恩。

《礼记·曲礼上》讲:“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好的关系从来不是单向的,一定是互动的过程。

心怀感恩,彼此帮助,关系才能长久。

胡适和陈寅恪是很好的朋友。

陈寅恪当时应聘英国的牛津大学教授,牛津大学方面没有完全放心,胡适就写了一封长信,打消美国人的疑虑。

陈寅恪生病的时候,没钱治病,胡适当时已经卸任驻美大使,薪资微薄,依然寄去了一千美元作为医疗费。

后来胡适竞选文化院院长,陈寅恪特地跑到重庆去投胡适一票。

两人在学术交流上也不分彼此,有求必应,相互帮助,成就了一段佳话。

好的关系,一定是相互麻烦的,一方付出,一方感恩,这样才能长久。

得的是好处,欠的是人情。好处易还,人情难报,滴水之恩,当思涌泉,这叫懂得感恩。

C

麻烦别人,要懂得分寸

曾经听人说过一句话:淘宝能买的土特产,就别问朋友要了。

同理,能海淘的东西,就别让朋友代购了。

鸡毛蒜皮的小事,自己伸手就能做到的事情,就不要麻烦别人了。

大家都很忙,杀鸡用牛刀,点火用大炮,属于没事儿找事儿。

不随便麻烦朋友,也是一种修养。

很多人以为,这么点小事,我麻烦你怎么了?

但是时间一长,哪有不烦的。

朋友不是有求必应的跟屁虫,不要拿着鸡毛蒜皮的小事指使朋友。

胡适就曾经告诫自己儿子:人和人之间,一定要谨守分寸,不冒犯、不打扰,这样才能不惹麻烦。

胡适住在研究院宿舍的时候,妻子违反规定打麻将,他屡劝不止,只好带着妻子搬了出去。

很多人说,院长是你学生,打个麻将也不是什么大事儿,你至于跟他客气吗。

胡适说,正因为他是我学生,我才不能麻烦他。

麻烦别人不是没有尺度的,一定要有界限感,分寸感。能自己解决的事情,不要麻烦别人。不然只能招人厌烦。

转自曾国藩读书会。图文版权归原作者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1_159178.html
上一篇“青山依依年锦绣,绿水绵绵岁温柔”,春晚歌曲《绿水青山》美哭了!
下一篇《风吹半夏》大结局刷屏:人这一生,最该看透的4个扎心真相

为您推荐

牛津大学:没有证据表明玩游戏会影响心理健康

牛津大学:没有证据表明玩游戏会影响心理健康

在广泛的公众领域,有人担心「玩游戏会对心理健康造成影响」也算是游戏被污名化的老生常谈了。而牛津大学的一项新研究显示,没有证据表明玩电子游戏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   根据《卫报》的报道,该研究……
胡适: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胡适: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在风起云涌的近代史上,要说哪个人的学问最大,影响力最大,估计不好评价。但要说哪个人始终如一,温文尔雅,如君子、美玉,我肯定会说:胡适。很多人都随波逐流,美其名曰在时代的潮流中与时俱进,自我革新,实际……
陈寅恪和唐筼:只是因为那是你,我愿生死相随

陈寅恪和唐筼:只是因为那是你,我愿生死相随

在尚无情感经历之时,曾有人问过陈寅恪先生的爱情观,先生这样答:第一,情之最上者,世无其人,悬空设想,而甘为之死,如《牡丹亭》之杜丽娘是也;第二,与其人交识有素,而未尝共衾枕者次之,如宝、黛是也;第三,曾一度枕席而永久纪念不忘,如司棋与潘又安;第四,又次之,则为夫妇终身而无外遇者;第五,最下者,随处接
1944年8月:胡适究竟到哪去了?

1944年8月:胡适究竟到哪去了?

胡适避暑时所写明信片    一张明信片的偶然发现,竟然“暴露”了胡适的真正藏身之所?后世研究者惯常以为的胡适于1944年8月,整整一个月均在纽约“避暑”,且有意暂停工作与外界联络的观点,也因为这一张小小的明信片的发现需要进一步修正。那么,1944年的盛夏8月,胡适到底哪去了?    著名学者胡适生前倡举传记文学,自己
陈寅恪傅斯年“交恶”说辨正

陈寅恪傅斯年“交恶”说辨正

陈寅恪(1890-1969)傅斯年(1896-1950)□黄三鲁既是姻亲,又是挚友,还是同事,陈寅恪与傅斯年的特殊关系众所周知。人们公认,在物质、生活上给过陈寅恪最大帮助的无疑是傅斯年。但知名学者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