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一件小事引发的育儿思考

一件小事引发的育儿思考

作者 | 叶子

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昨天孩子回来告诉我,妈妈,下午的水果我没吃上,我可生气了!看到孩子能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我还是比较欣慰的。我饶有兴趣地问娃,水果没吃上,你为啥这么生气呢?

小朋友告诉我,下午的水果有他最爱吃的哈密瓜和火龙果,特别想吃,可是没赶上。我继续和孩子对话,“你没吃上水果,心里可难受了,那你想一想是什么原因没赶上吃水果的时间呢?”

孩子告诉我,“睡醒之后不想起来,在床上磨蹭了一会儿。等我穿衣服的时候,水果还有。可是等我洗完手回来,老师就告诉我,吃水果的时间已经过去了。”

我顺着孩子的话接着问,“那吃水果的时间,只有你一个人在床上躺着吗?”

不,不对,还有一个穿黄色衣服的小朋友。她也在那里躺着,她和我一样没吃上水果。从我们的聊天来看,小朋友也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对结果心生不满却无能为力。

我特别赞成幼儿园这样的做法,孩子就要从小树立规则意识,什么时间就做什么事,如果错过了时间段,接受后果就行啦。如果想要换一种结果的话,孩子也会从自己身上找一些问题,从而改进。

在对话结束之前,我和孩子探讨了具体的解决方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尝试着让小朋友想办法克服这个问题。

那我们怎么做才能吃到下午的水果呢?

如果我快点起床穿衣服就可以吃到!

那要怎么做才能快一点呢?

孩子想了想说,睡醒之后不赖床好像可以做到。

那如何不赖床呢?

学别人一样,一起床就穿衣服,然后去洗手。

哦,我们击个掌吧!这些办法都是你自己想到的,特别好,明天你可以试一下,妈妈相信你一定可以吃到明天的水果。小朋友心满意足地笑了笑说,妈妈,我也相信自己。

用行动替代说教

通过这个小插曲,也让我明白了行动比说教管用得多。像幼儿园的做法,不去批评孩子赖床有多么不好,或者催促孩子快点,再不快点就赶不上吃水果了,过度的关注反而让孩子心理得到了回应,他不好的行为也会反复出现。

我们只要保持平常心,就能让孩子的风,无帆可吹。孩子的成长也如马哲书中提到的,具有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要时刻注意对孩子成长路上犯的错做好充分准备,成长路上难免犯错,父母的宽容和接纳,才是孩子最大的底气。

前一段时间,我和王先生用电脑作图。小朋友一个人百无聊赖,用嘴巴抵着电脑上面的屏幕用力啃。我们的第一反应是这孩子皮痒了,下意识地把孩子拽到一边,开启训斥说教模式。你知不知道你这样做有多危险,很容易触电的。

孩子一本正经地回答我们,不知道!等我们冷静下来,细细回想,孩子还不满四岁,大人习以为常的常识他确实不知道。我们用三十多年的生活经验,让不满四岁的小孩消化吸收,这显然在逻辑上是行不通的。

我们能做得就是去引导孩子,去认识电,去感受风,去体验去犯错去成长。其实,在孩子啃电脑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闭上聒噪的嘴巴,把他抱在一旁。用行动告诉他,这件事是爸妈不允许做的。

我们只动了嘴巴,孩子依旧觉得这件事很好玩,继续啃电脑,父母暴怒,孩子哭泣,哭泣之后继续啃~这一系列的恶性循环,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反而破坏了良好的亲子关系。

用观察替代争吵

王先生知道孩子没吃上水果这件事,质问孩子,你是不是又磨时间啦!巴拉巴拉讲一大堆,男人啰嗦起来比女人恐怖(请参考西游记里的唐僧)

如果换做往常的话,我就会说,爸爸,别说他了。你这样的育儿方式不对,这样会导致孩子怎样怎样的。于是,就开启了我和先生的权力之争,用自己的观点说服对方信服,而那个犯错的小孩成了看戏的观众,表面流着泪内心偷着乐。

成为妈妈快四年了,我的一些认知和理念也在慢慢发生改变。曾经非得争一个是非对错,现在觉得同一件事有多种视角。

我尝试着用观察替代争吵,观察爸爸教育孩子说话的口气,同时也观察孩子反抗权威的一些行为,以旁观者的身份,去了解事情的本质,去发现自己不曾想到的一些观点。(当然,这些认知的前提是你的另一半是个情绪稳定的人,不会因为一点儿小事就采取暴力的行为)

现在,网络上都在强调父母育儿的步调要一致,如果不一致的话,孩子容易变成两面派的人。这些论调看多了,连自己都信了。一旦隔辈人或另一半有一些不好的行为(不好的行为一定要一个自己的度量衡,尽量抓大放小,把眼光放长远一点)去影响孩子,就会担心影响孩子的未来。

比如喂饭,给孩子吃零食等一些坏习惯的出现,我们改进的目标对象不是孩子,而是本能地去反对这个大人,申明自己的理念,减少或者消除这些人的影响,尝试着规避一些行为让孩子的成长之路走得更宽阔,结果导致家庭关系很紧张,当妈的心也好累。

试着想一想,这个世界很大,有我们肉眼看见的美好,也有我们看不见的暗黑,未来孩子会与各种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也会去看更广阔的世界。

如果想要规避纠正,显然是不太可能的。不同声音的出现,是现实的写照,孩子最终还是会走出象牙塔的。

还有就是,每个人的家庭环境不同,性格也所差异,育儿理念也会不同,这也非常正常。

如果父母可以在育儿方式上,达成一致的理念,那是再好不过的了。如果达不成一致呢,那也是很正常的。

孩子会观察和感受自己周围的人,他能够自行决定接受什么,拒绝什么。他心里特别清楚,怎么做才能好处最大化。

这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看到的,在陌生人面前乖巧可爱,在妈妈面前撒娇哭闹,孩子人虽小,但小脑瓜儿精着呢。

在孩子与他人的关系中,孩子永远不会混淆自己和妈妈、爸爸、姥姥姥爷、爷爷奶奶等其他关系。

我们也无须为了孩子成长,去规避一切不利的因素。多一个人爱孩子,也是孩子的福气。

至于,另一半对孩子的管教,我们也不要强行介入,也不要去批判他们的育儿方式是否正确。

作为妈妈,我们对自己育儿能力要有足够的自信,相信自己的理念不会受他人的介入而产生影响

当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应该真正地去关心孩子,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像孩子不喜欢爸爸的说教,跑过来和妈妈告状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对孩子说,你看起来很生气,你不喜欢爸爸这样说,那你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爸爸的说教停止呢?

在育儿路上,给孩子提供多一种选择,我们不能改变现实环境,也不能改变他人行为,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行动去影响孩子,让孩子往好的方面越走越远。同时,面对冲突的出现,少一点纠结,多一点宽容,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参考资料《孩子.挑战》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2_170948.html
上一篇塑胶玩具类产品3C认证详情介绍
下一篇武汉叛逆孩子全封闭改变学校青春叛逆孩子的学校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