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趣读丨古诗词中的“物流”

趣读丨古诗词中的“物流”

图片来自于网络

物流,即为“物的流通”。中国古代为农耕社会,商品意识淡薄,谈不上全面的“物的流通”。中国古代虽没有物流的概念,但并非没有物流之物。从古诗词中,大抵能看到它的影子。

最出名的一首“物流诗”应是杜牧的《过华清宫》,其中几句读者都很熟悉: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此处之“骑”,便为物流运输之工具。那时最快的是马。官方的快递小哥骑着快马,从南方出发,一路向长安(今西安)疾驰。至于“南方”究竟为岭南还是蜀地,学界仍有争议。司马光《资治通鉴》载:“妃欲得生荔枝,岁命岭南驰驿致之”;《唐国史补》载,杨贵妃虽生于蜀,但“岭南所生(荔枝),尤胜蜀者”。“巴蜀”一说,指的是岭南离长安远,巴蜀距长安近——远近,相对而言,按彼时的运输条件,纵然“八百里加急”,不管是舍近求远,还是舍远求近,杨贵妃想吃到原汁原味的“鲜活食品”,是不容易的。而普通百姓,于日用饮食方面,想第一时间尝到南方的新鲜果蔬,纵是涎水垂三尺,也只能干瞪眼,无计可施。

“胃口”无法满足,“情义”又何尝不是?唐朝诗人杜甫的《春望》诗,读者仍然熟悉,其中有: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家书”自然指亲人之间互报平安的信件。一封信,何以能值“万金”?有文学夸张的成分,更因为战争,驿路不畅,信送不出去,也送不过来,眼巴巴、望眼欲穿,听不到亲人的消息,心急如焚。其实,即便没有战争,百姓之间的书信往来也走不了官方“快递渠道”。邮驿属于官方机构,传递官府文书、军事情报,民间书信,搭不上车。

杜牧有一首《旅宿》诗,“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一封家书,寄到旅馆时,已是一年之后的事情。纵然家里出了天大的事情,游子也只能望“信”兴叹。古代交通之不便可窥一斑。

民间物流,可走的“路”不多。若有,也许就是我们从电影电视中经常看到的“镖局”。但镖局押送的都非一般货物,与百姓日常关系不大。

其实,我国邮政业务历史悠久,《秦邮律》便是我国最早的邮驿法规。而在此之前,上推至商周,官方也有传递信息的组织。传递的形式有两种:乘车和骑马。但乘车送信慢,快马加鞭快,逐渐,“马递”代替“车递”。而在水系发达之地,则靠“船递”。

无论何时,道路状况好坏,是物流能否畅达的关键。周朝时,道路的规模和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小雅·大东》记载:“周道如砥,其直如矢”。指通往周京城的道路如磨石一样坚硬平坦。但此“周道”是“周的军用公路,禁止小民行走”。

从某种意义上说,古代中国真正的国际长途物流运输之路,最早应为汉武帝派遣张骞走出的古丝绸之路。这条路联通中国、印度、希腊三大文明,长达数千公里。借助此路,汉朝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使者、商人纷至沓来,让中国的丝绸制品、西域的奇珍异宝实现互通,进出两旺。正是物流,促成了司马迁笔下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正是物流,让如今的人们足不出户,“坐享其成”。

◎本文原载于《文摘报》(作者许锋),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13300.html
上一篇范雎到底多牛?9个字逼死战神白起!一个策略助秦一统六国
下一篇《史记》中两句名言,没事读一读,受益无穷

为您推荐

隐藏在西安乡下钻石????级免费公园

隐藏在西安乡下钻石????级免费公园

在我的家乡有一片游客鲜知的公园,站在公园里可以远眺秦岭青山俊秀,蓝天白云掩映之下的运动公园草青水绿,静怡的湖面倒映着苍翠欲滴的翠柳。
西安小吃排行榜前十名

西安小吃排行榜前十名

面是陕西关中地区的汉族传统风味面食,因其制作过程中会发出“biang、biang”的声音而得名。字是一个合字,有时会被写为BiángBiáng面
西安踏青,哪些地方人少景美!

西安踏青,哪些地方人少景美!

涝峪口下面,抬头即可见山见水,静静地坐着就足够美好了。这个露营地最适合装备党 因为就是一片大草坪,没有太多游乐设施,装备多的话,烤肉火锅简直太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