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关羽被杀后,诸葛亮冷冷道出11个字,刘备听后下令斩杀长子刘封

关羽被杀后,诸葛亮冷冷道出11个字,刘备听后下令斩杀长子刘封

前言

建安二十四年,荆州江陵失守。大将关羽被迫退居麦城,救兵久久不来,关羽也再难抵挡孙权的军队。在率领仅剩的十数名兵将,突围至距离益州一二十里远的临沮时,遭遇了东吴马忠的埋伏,最终命丧临沮。

得知此事的刘备大怒,质问自己的养子刘封为什么不出兵救援。

刘封说是因为上庸刚刚稳定下来,不宜出兵,所以才拒绝了关羽的求救。

刘备虽然痛惜关羽,但是却不知该怎么问罪刘封才好,罚轻了让军中将士寒心,罚重了又有枉顾父子之情的嫌疑。正巧,这时诸葛亮走了进来,刘备便问他应该怎么处理。

诸葛亮随后只说了十一个字,就让刘备下定了决心:赐封死,使自裁。

诸葛亮究竟说了什么,会让刘备下了杀令?而关羽之死,又是否另有隐情?

关羽自重 导致身亡

东汉时,中国分为十四州,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将十四州并成了九州,其中荆州内部情况复杂,包含了襄阳、南阳、武陵、江陵等八大郡,其中首府襄阳的州牧是刘表。

赤壁之战后,西蜀刘备、东吴孙权、曹魏曹操三国瓜分荆州。三家在荆州地界,明面上井水不犯河水,各自管好自己那一亩三分地,但暗地里却都在较着劲,因为荆州就这么大,谁都想独吞。

奈何三家一个比一个屁股稳,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不管是哪两家动起手来,在一旁隔岸观火的那个就一定是获益的一方。因此,是利益让魏蜀吴这么多年打了个你死我活,也是利益让魏蜀吴破天荒地在同一个州郡里“和平相处”。

不过,荆州是太平了,外面可就不是。随着曹魏势力的壮大,西蜀东吴已经势弱了许多,早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就给出了应付当前这种局面的办法。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诸葛亮认为,若要夺取荆州,除了和周边交好,最重要的是要和孙权修好。简单来说,就是“联吴抗曹”,是当时最有利于西蜀的政策了。

于是,刘备便亲自向孙权借东吴在荆州境内的管辖地——江陵,以此为依靠攻取益州。当时鲁肃迫于曹操的压力,也劝孙权和西蜀联合,这样才有压制曹操的机会。于是,孙权便将自己的江陵借给了刘备,孙刘两家就此交好。

后来刘备与诸葛亮入益州,赵云张飞也跟随前去,关羽就成了荆州唯一的统帅。

在镇守荆州时,关羽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威震华夏,连曹操都要避其锋芒。也因此关羽自视甚高,全然忘记了诸葛亮与刘备让他与孙权交好的嘱托。

《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中提到,孙权曾想替自己的儿子向项羽的女儿提亲,项羽不仅辱骂来使,还说不会让女儿嫁过去。

孙权知道这件事后大怒,以至于后来关羽围困樊城,向孙权借兵时,孙权表面答应,私下却命部队“莫速进”。关羽因此放言夺取樊城之后,他就会出战吴国,吴蜀关系也就此走向恶化。

这时司马懿趁虚而入,给曹操献计,与孙权交好,共抗刘备。此时,江陵还在刘备手里,孙权一心想把刘备“借走的荆州”拿回来,再加上关羽的恶劣态度,于是便同意了曹操的提议。

曹魏和东吴联合,即便是关公再英明神武也挡不住啊。很快,江陵便失守,关羽立即挥兵南下,东吴是唯一打开战况的出口,所以关羽就不断派使者和东吴占领军统帅吕蒙接触。

吕蒙不仅厚待关羽的使者,还带他走遍整个江陵城。城中百姓都是关羽部将的家属,吕蒙还保证绝不会伤害普通百姓,关羽的将士们得知这件事之后,顿时没了斗志。

谁都想自己的亲人安然无恙,如今亲人都在吕蒙手里,还过得比以前好。但这只是目前的情况,若再打下去,可就不一定了,再加上孙权又在这时劝关羽投降,军心就更加浮动。

关羽面上假装答应,然后在城墙上树立稻草人,自己暗地里带了十几名骑兵逃走。之前关羽围攻襄阳、樊城时,多次派人去上庸郡命刘封、孟达出兵相助,但二人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为由拒绝出兵,因此关羽最后只能狼狈而逃。

而孙权也早就在关羽逃亡的路上设下了埋伏,关羽最终遭遇东吴的马忠,父子都被马忠生擒斩首,关羽的首级也被送给了曹操。

孔明谏言 赐死刘封

刘备得知关羽被杀,刘封和孟达还不出兵相救,立即便要叫来二人问罪。孟达害怕被刘备责罚,转头就投靠了曹操。诸葛亮怕情况有变,就让刘封先去守绵竹,问罪的事之后再说。

孟达投靠曹军后与刘封在战场上相遇,他劝刘封还是归降曹操的好,孟达信中说道:“亲非骨肉而据势权,义非君臣而据上位,征则有偏任之威,居则有副军之号,远近所闻也。自立阿斗为太子已来,有识之人相为寒心。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刘封有才干有地位,却要屈居太子刘禅之下,后面还列举了齐公子小白和晋公子重耳的例子来劝说刘封。但刘封直接就将劝降信给撕掉了,绝不背叛刘备

后来刘封兵败来见刘备,刘备气极,却不知该如何处罚,诸葛亮说只说:“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抑制。

诸葛亮认为刘封虽然刚猛,但是现在主公是刘备,若刘备百年之后,幼主刘禅则难以压制刘封,那时刘封必然是个祸患。刘备也是个多疑的人,尤其这话还是从诸葛亮嘴里说出来的,为了汉室稳固,所以才下令让刘封自裁。

在陈寿的《刘封传》中记载,当刘封知道自己被赐死之后,说了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恨不用孟子度(孟达)之言!”

不管刘封到底有没有谋逆之心,至少当时他还是十分忠心的。他虽然没有出兵,但罪不至死,诸葛亮与刘封并没有私人恩怨,那他为什么还要对刘封下如此重的手呢?

其实,这主要还是和刘封自身以及诸葛亮典型的儒法并重的思想有关。

陈寿的《刘封传》中是这样描述刘封的:刘封本是罗侯寇氏的孩子,刘备入荆州的时候已经四十多岁了,但还没有孩子,所以才将刘封收为了义子。

刘封当时二十多岁,有武艺、有气力,刘备率兵攻打刘璋时,刘封就跟随诸葛亮和张飞西上,每战必胜。平定益州之后,刘备派孟达去攻打上庸,因为担心孟达一个人不行,还让刘封一起去,可见刘备对刘封的器重。

而刘封在将士们的心中也有一定的地位,从孟达的招降信里就可以看出刘封不仅不是庸才,还是一个很有才能的将帅,因此他对于后来出生的刘禅是有一定的威胁性的。

中国古代文化自古就是“宗法制”,也就是血缘纽带维系宗法制度。从周朝的时候,就有了嫡长子继承制,后来演变成嫡妻有孩子,则立嫡妻所生长子为太子,嫡妻没有孩子,则立最尊贵的妾所生的孩子为太子,这就是所谓的: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庶以贵不以长。

如果按照古法宗制,刘禅与刘封都有继承皇位的资格。但是在立太子的时候,不管是从亲疏还是血统考虑,刘备都毫不犹豫地立了刘禅为太子。

立嫡立长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影响社稷的大事,不说远的,就是刘备眼前的例子就比比皆是。

袁绍虽说是因为军事上的失误导致袁家覆灭,但是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袁绍临死前,将自己的幼子立为了太子,最终导致袁谭、袁尚同室操戈,最后被曹操逐个击破。

后来刘表又重蹈覆辙,结果失了荆州,因此对于诸葛亮的提议,刘备不得不考虑。

不管刘封有没有谋反的心,将来都会成为刘禅的心头大患。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刘封的能力和身份就是他最危险的地方。因此刘备杀他,不仅是因为关羽之死,还因为他要保汉室安稳,这是唯一的办法。

而诸葛亮会提这个建议,除了因为他未雨绸缪的性格以外,还和他所受儒家法家思想的深远影响有关。

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对儒家的追捧和秦朝以法家为尊的发展,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而法家又对治国安邦有益,所以儒法地位几乎相当。

诸葛亮深受儒法的影响,集众家之长,结合自身认识,最终形成了既追求仁政,又推行法治的思想。他对于正统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后来才会有了“兴复汉室”的目标。

诸葛亮用人讲究德才兼备,这个“德”就是得忠于汉室。后来《出师表》中,诸葛亮给刘禅推荐的也全部都是“贞亮死节之臣”,对于廖立、彭羕这种对汉室不忠的人,诸葛亮处决起来也毫不手软。

刘备在立太子这事上果断立刘禅,也是正和诸葛亮的意思,在他心里刘禅才是正统的汉室继承人,因此才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但诸葛亮不能保证所有人都和他一样有一颗人臣之心,尤其是刘禅这个非亲非故的哥哥刘封,战功显赫不说还得军心,他本身就是一个定时炸弹一般的存在。

正如孟达信中说的,虽然刘封嘴上不说,但心里未必服气刘禅这个太子。一旦刘备去世,生性和顺的刘禅绝对不是为人刚猛的刘封的对手,为了蜀汉政权的安稳,除掉刘封势在必行。

刘封之罪,罪在将来。虽然以未发生之事定现在之罪有些妄断,但是人心不得不防,先不论刘封会不会叛变,单是他有叛变的能力,那就会随时动摇刘禅的地位,从这一点来看,诸葛亮的做法,无可厚非。

后来西蜀虽然落败,但是汉室从未因兄弟党乱而起纷争,这点对比曹操家和孙权家的情况,就能看出刘备和诸葛亮的远见了。

曹操当年立嗣的时候借鉴了袁绍的教训,即便他再喜欢曹植,最终也还是立了长子曹丕为太子,可这依旧为后来曹丕兄弟“同根相煎”埋下了祸患。

被曹操大赞“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聪明之主孙权,晚年也在立嗣的事情上犹豫不决,最终导致兄弟不和,党羽分部,最后被迫废掉孙和,赐死孙霸,立八岁幼子孙亮为太子,直接导致了吴国的覆灭。

历史为骨 艺术为翼

对于关羽之死和刘封之死,后世有太多的版本,因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和刘备的形象是仁君忠臣,所以有很多话本和影视剧中都会抹黑刘封和孟达的形象,将关羽的死全部推到刘封头上。

讨论刘封到底会不会叛变已经没有意义,但如果细论,关羽之死说到底还是关羽自己性格的问题造成的。关羽如果听诸葛亮《隆中对》所说的计策,与孙权交好,荆州必然不会失守,刘备也不会落下风,所以刘封并不是造成关羽死亡的直接原因。

无论后世如何修改,历史是不会改变的,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嘉靖本中对刘封之死的描述就和历史极为相近。

在这个版本中,刘备下令赐死刘封之后,得知刘封拒不投降曹军,又觉得十分后悔。但是诸葛亮告诉刘备,要想让汉室长久,刘封就必须死,即便是错杀又如何,成大事者,岂能顾儿女之情?

刘备当时回答:即便是将来刘封杀了自己的儿子,他也不想现在杀了忠义之臣,刘备还因此痛哭流涕。

这段对话因为有损诸葛亮高风亮节的形象,所以后面的版本都把这个情节给删除了,也是因此,刘封之死的真相就被掩盖了,才会在后来误导了很多读者。

在历史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造,确实能够让历史流传的更久,但是创作的基础是需要尊重历史。

后世的很多话本中都强调关公英明神武的形象,其实那只是封建时期,关公形象符合帝王们的需求,所以大肆宣扬关公。

因此,很多人忽略了关羽性格的缺陷。这时再将刘封的形象稍作黑化,大家自然而然就会认为关羽之死就是因为刘封不出兵,但这和历史就完全相悖了。

历史为骨,艺术为翼,无论怎么创作,最基本的骨架不能变,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历史传承下去

光哥说

关羽之死和刘封之死都是三国中比较精彩的部分,尤其是关羽,就连当时的曹操都对他十分礼待,后世更是对他十分爱戴,可见即便是关羽大意失荆州,也改变不了他的功绩。

没有完美的人,只有完美的人设,足智多谋如诸葛亮也有识人不清的时候,而篡夺天下的曹操也有求贤若渴的优点,正是这些有血有肉的人物,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精彩纷呈的三国时代。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15659.html
上一篇方砖梅花,红心黑桃
下一篇汉朝公主远嫁波斯却在途中怀孕,生子后就地建国,故地已归属中国

为您推荐

别再对荆州玉桥有刻板印象了!

别再对荆州玉桥有刻板印象了!

小编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每次小编写一些关于荆州旅游的文章,总有人在下面说,去荆州的玉桥玩。但是现在,请不要再对荆州玉桥有这样的刻板印象了。
哈哈,襄阳,南阳火拼诸葛亮?

哈哈,襄阳,南阳火拼诸葛亮?

比较有意思的是,在举办诸葛亮文化节的同一天,有一位南阳的主播,竟然跑到襄阳古隆中诸葛亮隐居所在地,现场直播要打假。
【祖国万里行26】荆州揽胜

【祖国万里行26】荆州揽胜

4月15日,还能开展一次周末游,再往后因“五一”合并假期,就只能眼望5月13日以及后面了。想想不断走现路有些乏味,此回我便决定去往当阳与荆门。当
耗资3亿筹拍历史剧《诸葛亮传》,是烫手山芋,也是机遇

耗资3亿筹拍历史剧《诸葛亮传》,是烫手山芋,也是机遇

文案:十四北编辑:南枫什么题材,观众永远对其满怀期待却又最怕翻车,剧情出一点差错就容易被喷上天?必是历史古装。神秘的历史人物被搬上屏幕,将冰冷的文字还原成栩栩如生的画面,观众可以在追剧时为剧中的角色感同身受,还能看到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不过历史剧看似已经有了固定的剧本和真实人物,可对于制作班底来
孙尚香嫁给刘备之后任性骄横,刘备筑了一个城圈养她

孙尚香嫁给刘备之后任性骄横,刘备筑了一个城圈养她

孙尚香也就孙权的妹妹,刘备的夫人,在三国里面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虽然记载不多,但承载了孙刘联盟的纽带作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再加上有戏曲和演义的戏说,孙尚香这个人物变得非常的立体、饱满,读者对他关注度非常的高。孙尚香在历史上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并非虚构。但史籍并没有记载孙尚香的真实姓名,只有“孙夫
五面受敌,诸葛亮如何成功处理蜀汉的最大危机之一?

五面受敌,诸葛亮如何成功处理蜀汉的最大危机之一?

安居平五路是诸葛亮在小说《三国演义》中的“高光”时刻之一。原著第八十五回提道:刘备去世后,蜀汉震荡,人心思变。在司马懿的建议下,曹丕联络五路大军共五十万,分别从东、南、北三个方向进攻蜀国。这五路分别是:鲜卑大人轲比能,自辽东南下,直取西平关;蛮王孟获,从南中引兵北上,攻益州、永昌、牂牁、越嶲四郡;降
孙权想跟关羽结亲家,却被骂了一顿?真相是什么?

孙权想跟关羽结亲家,却被骂了一顿?真相是什么?

▲彩漆木雕关羽立像  清(1644年—1911年)高53厘米,底长66厘米山西博物院藏《三国志·关羽列传》里有这么一段记载,孙权派遣使者前往荆州求亲,想为自己的儿子娶关羽的女儿为妻。结果,好事变成坏事,关羽把孙权的使者骂了一通,拒绝了这门婚事。消息传回江东,孙权大怒。按理说,婚嫁之事讲究两厢情愿,孙权没讨到儿媳
荀彧作为首席谋士,明明誓死追随曹操,却又为何反对他称王?

荀彧作为首席谋士,明明誓死追随曹操,却又为何反对他称王?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欲晋爵国公、加封九锡(九锡是古代帝王对大臣的九种赏赐,有车马、衣服、乐器、武士、弓矢,算是位极人臣的待遇)。颍川派代表人物荀彧认为:“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这段话出自《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意思是让曹操爱惜羽毛,不能称王
三顾茅庐前,孔明曾访过刘备?隆中对真的很高妙?

三顾茅庐前,孔明曾访过刘备?隆中对真的很高妙?

本文由 @瑞青读书 原创发布于正观新闻正观号。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锦囊是曹操的,羽扇是周瑜的,火攻是黄盖的……除去虚构,诸葛亮还下剩什么(二)写活历史人物•汉末三国系列之诸葛亮据《三国志》描述,诸葛亮身高八尺,经常自比于管仲、乐毅,但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在吹牛,很少有人把他当回事儿。只有与他相熟的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