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一颗红心永向党——追记红军失散人员孔小方

一颗红心永向党——追记红军失散人员孔小方

在举世闻名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军于1935年4月和1936年3月两次经过曲靖富源。当时,红军与滇军进行了白龙山战斗、车心口战斗、沙寨阻击战等激烈的战斗,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已逝的红军失散人员孔小方是其中一员,他是当时的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二师四团战士,后因病留在富源富村生活,他生前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记者通过采访富源县委党史研究室相关人员,孔小方家人、亲友等众多人,了解到孔小方长征途中和因病留在富源当地生活的那些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多次激战,殊死搏斗

白龙山巅,青松挺拔;块泽河上,铁索桥坚如磐石。

富源县营上镇的白龙山与块泽河隔村相望。站在块泽河的铁索桥旁,一眼看到海拔1800余米的白龙山;立于白龙山上,块泽河静静流淌的河水清晰可见。这条河,没有“百舸争流”,也不能“浪遏飞舟”,只是伴着周围的村民,数年如一日,安宁地流淌着。

当年,浩浩荡荡的红军队伍跨过铁索桥,攻上白龙山头,胜利占领白龙山主峰……孔小方参与了其中。

掀开历史覆盖在这条河上的厚纱,我们试图去寻找1935年那个春天留下的斑斑痕迹,去感受那场硝烟。

1907年出生的孔小方是当时的江西省宁冈县人,是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二师四团战士,1935年4月跟随大部队从贵州省兴义威舍猪场村出发,于4月23日到富源县黄泥河镇背阴箐一带宿营,后随部队在黄泥河一带阻击滇军,掩护主力,行军途中,在五里坡、钢厂、牛场一带遭敌军轰炸。其中,孔小方经历的沙寨阻击战,是红军长征过富源途中,面对敌军地面部队和空中攻击的一场激烈战斗。坚守阵地的红军打退敌人多次进攻,敌军如潮水般涌来,在红军的打击下,又如潮水般退回去。

孔小方4月24日随部队跨过营上镇块泽河铁索桥,在白龙山受到滇军独立二团的阻击,经过激战击溃了敌人,红军攻占白龙山。

在这场战役结束后,孔小方患上严重的痢疾,无法继续行军,只好留在当地治病。部队走后,他在病情稍有好转的情况下,想继续追赶部队,但由于红军大部队早已渡过金沙江,加之人生地不熟,身无分文,后面又有追兵,只能滞留在当地生活。

孔小方74岁的儿子孔保德对记者说:“父亲生前跟家人讲过,在进入云南前,他在江西、贵州打了很多仗,最难忘的就是湘江战役。那场战役异常惨烈,敌军飞机盘旋扫射,随时有战士中弹倒在水里,他们的血把江水都染红了。战士们一个个伤痕累累,但还一个个奋不顾身往前冲,多少次死里逃生……”

默默奉献,乐于助人

有的人不计得失,默默地做好事、善事,在他人眼中,这是乐善好施的好品质,但在自己看来,这是做人的本分。孔小方就是这样的人。

孔小方留在当地后,先是在营上镇阿基米村彭传金的大伯家治病,后来彭传金的父亲彭光照将孔小方转移到富村镇白石岩迤佐河村和自己生活。之后,孔小方一直在彭传金家帮工。孔小方的勤劳、善良,彭家看在眼里,很是喜欢他。1939年孔小方和彭光照的养女吕晓娥结了婚。

有了新的生活,日子在苦与乐中一天天过去,随着四个儿女的出生,孔小方一家的日子越来越好。

在儿女心中,孔小方为人正直、自律、勤劳,一直是儿孙们学习的榜样。

“老父亲一直在家务农,平时不爱讲话,但经常教育子女要热爱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老父亲自幼丧母,14岁时父亲也走了,参军早,不识字,说话有浓重的江西口音,与当地人交流有一定困难,但他性格耿直,待人随和,哪家有困难,只要他能做的,都会乐于帮助别人。”在孔保德心中,父亲是他的榜样。“我父亲是个老好人,我和他生活了十多年,从来没骂过儿孙,也没跟村子里的人吵过架,每天都起早贪黑地干活,再苦再累都没有怨言。”回忆起自己的父亲,孔小方74岁的儿媳徐华珠赞叹不已。

在乡亲们眼中,孔小方勇敢,有一个兵的浩然正气,为人善良,是个热心肠的人。

从小一直生活在富村镇白石岩村委会迤佐河村现年81岁的侯美玉对孔小方有浅显的印象,“听我父亲讲,孔小方很少跟外人交流,从来不说自己是哪里人,也不会讲过去做过什么。”有一件事大家对他印象很深刻,1955年,剿匪队来村里围剿以黄理正为首的土匪时,当时胆子大的群众都跟着剿匪队上山,孔小方拿着一把斧子跑在前面,在山脚下发现黄理正,就大喊“他在那里”。黄理正看到有人发现了他,气急败坏,向孔小方开枪,孔小方左腿被打伤,后来被送到医院住院治疗50余天,左腿也从此留下残疾。

新中国成立后,孔小方积极参加乡村组织的活动和生产工作,吃苦耐劳,得到群众公认。“老人为人好,特别务实,哪家有事情,请着他都愿意帮忙。过年帮村子里的人杀猪,农忙时帮忙种收庄稼,他都有求必应,他的子女儿孙们也是热心之人。”富村镇白石岩村委会监委会主任彭进说道。

作为一名红军失散人员,他从来不对外人讲他是红军,直到1975年,长征途中经过富源的三位老红军受邀来到富源帮助印证落实红军长征过富源时的文物史实,找到在家务农的孔小方,才确定他是红军失散人员的身份。当时,三位老红军问孔小方生活上有没有什么困难和需要组织帮助解决的问题,孔小方说“没有,现在生活得很好”。

村里的乡亲们也是这时才知道他是红军失散人员,对他多了一份敬意。

孔小方去世后,富村镇按照相关政策给予其遗属吕晓娥必要的帮扶,将其纳入低保救助,直到去年106岁去世。富源县民政、退役军人事务局等部门也曾给予相关的帮助。

“孔小方再困难也没有向组织伸手和提出任何要求,不居功自傲,体现了一个革命老同志的优秀政治品质。”富源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张绍红这样评价。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孔小方的生命是有限的,1982年,他病逝于家中,那时他75岁;孔小方的生命又是无限的,他的革命精神始终感染着儿孙们。

富村镇白石岩村委会迤佐河村掩映在群山之下、迤佐河旁,这里也是孔小方的家。孔小方住过的老房子的门楣上“光荣之家”的门牌非常醒目,这是他的孙子孔凡胜的荣耀。

孔凡胜5岁时,爷爷孔小方就去世了,对爷爷的印象也仅限于奶奶及父母的言传。孔小方去世时仅留下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中的他戴着帽子,抽着旱烟袋,很有精气神。孙辈中很少有人见过他,想念他时,便拿照片看看。

听奶奶讲起爷爷的过往,孔凡胜从小就有当兵的梦想。怀揣对军人的崇敬,高中毕业后,孔凡胜如愿成为一名军人,在军队里迅速成长起来。2001年退伍回来后,他打过工,经过商,无论是干哪一行,都用心去对待。“当兵那几年的生活非常有意义,虽然短暂,但现在想起来,都觉得自豪。”说起当兵的岁月,孔凡胜感慨不已。

孔小方大女儿的孙子也是一名军人,后代几人中也梦想着有机会一定要去军营锤炼。

如今,孔小方的后代有100余人,五世同堂,逢年过节,大家欢聚一堂,其乐融融。

这几天,孔小方的亲人沉浸在兴奋中,期盼着寻亲之旅的到来。

孔小方生前有过回一次故乡江西老家的念头,但因身体等原因,终究未能如愿。前不久,在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老师的艰辛努力下,终于找到江西那边的亲人,省、市、县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此事,特地为他们准备寻亲之旅,两地亲属备受感动。

富源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革命老区,富村镇沙寨村一棵樟树上插着鲜艳的五星红旗,这棵树被当地群众称为“红军插旗树”。眼下,有200多年树龄的“红军插旗树”更加枝繁叶茂,曾经红军战斗过的地方已被当地政府打造成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插旗树红军革命教育基地”几个大字镌刻在显眼处,就像红色基因薪火相传,革命精神血脉相连镌刻在胜境大地一样。

曲靖日报记者  李琳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22052.html
上一篇天界的颜值担当二郎神长得像谁?
下一篇宝庆公主:朱元璋十六女,深得四代皇帝宠爱,真的嫁了一个变态驸马

为您推荐

【红色文化】红军时期部队番号的演变——人民军队番号历史沿革之三

【红色文化】红军时期部队番号的演变——人民军队番号历史沿革之三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红军时期部队番号的演变人民军队番号历史沿革之三王  澎 进入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的称谓逐渐统一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并沿用至今,部队番号也经历了一个从繁杂到统一的发展过程,具体体现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和以华北军区野战部队为代表的五大野战集团番号的演变。征战西北的第一野
陇南两当举行卫国戍边英雄陈红军烈士铜像揭幕仪式

陇南两当举行卫国戍边英雄陈红军烈士铜像揭幕仪式

中国甘肃网11月22日讯(本网记者 程健)11月22日,陇南市两当县举行卫国戍边英雄陈红军烈士铜像揭幕仪式。陈红军烈士的铜像在县人武部营区,高1.6米,主体由黄铜铸造,造型庄严、肃穆,洋溢着崇高、不朽的英雄气质,极富感染力和震撼力。两当县县长武冰表示,陈红军烈士铜像的揭幕,旨在让红色基因的种子生根发芽、代代相
赓续红色血脉 闽东红军独立师研究会福建宁德成立

赓续红色血脉 闽东红军独立师研究会福建宁德成立

活动现场。 吴允杰 摄 中新网宁德9月29日电 (吴允杰)“希望研究会的同志不忘初心,踏踏实实研究闽东独立师,把研究工作推向实际化,有长远安排、有每年的工作安排,真正出些精品。”阮英平烈士之子、原解放军总装备部综合计划部部长、少将阮朝阳29日在福建宁德如是说。    阮英平烈士之子,原解放军总装备部综合计划部部
【讲好红色巴中故事59】吴瑞林迎接红军入川

【讲好红色巴中故事59】吴瑞林迎接红军入川

END往期推荐紧急寻人!巴中一地3名密切接触者活动轨迹公布速自查!巴州区公布1名密接者部分活动轨迹!巴中一县区招聘大量见习岗位,详情来源丨巴中日报编辑 | 陈益斌  责编 | 韩梅  审核 | 张容 余小林报料热线 | 5011111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90004你们点点“分享”,给我充点儿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