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武则天:中国难道仅炎、黄帝有后代?学者研究基因后表示:不一定

武则天:中国难道仅炎、黄帝有后代?学者研究基因后表示:不一定

中国都自称为“炎黄子孙”,也就是炎帝、黄帝的后裔。有一次,一位朋友问我,那么是不是说,远古时期,只有炎帝、黄帝有后裔?对于这个问题,笔者也不知怎么解答。

实际上,早在唐朝时,就有人问过这个问题,而这个好奇之人正是一代女皇武则天。689年(永昌元年),武则天住持科举考试,才子张说高中进士,列为乙科。虽然张说成绩不是最好,但学问却很大,因此武则天很喜欢与他聊天。

一日,武则天突然问张说:“诸儒言氏族皆本炎黄之裔,则上古乃无百姓乎?”翻译过来就是:“各士族都以炎黄后裔自居,难道上古没有老百姓吗?他们的后裔在哪?”

对此,满腹经纶的张说回答:

“古未有姓,若夷狄然。自炎帝之姜、黄帝之姬,始因所生地而为之姓。其后天下建德,因生以赐姓,黄帝二十五子,而得姓者十四。德同者姓同,德异者姓殊。其后或以官,或以国,或以王父之字,始为赐族,久乃为姓。降唐、虞,抵战国,姓族渐广。周衰,列国既灭,其民各以旧国为之氏,下及两汉,人皆有姓。故姓之以国者,韩、陈、许、郑、鲁、卫、赵、魏为多。”

翻译过来就是:古代百姓没有姓,其后黄帝成了天子,然后给自己的儿子赐姓。之后,大家又以国和官职为姓。到了夏商周时期,姓氏就多了。秦汉以后,大家都以旧国名为姓,所以姓赵、韩、陈、许、鲁、卫的特别多。对于这个回答,武则天非常满意,于是说了个“善”字。

简而言之,张说认为远古时期,既有炎黄,也有百姓。不过许多百姓为了名声更好听,于是纷纷附会自己是炎黄之后。从汉代到魏晋时期,绝大多数门阀家族都自称自己是黄帝后裔,唯独只有博陵崔氏自称为炎帝之后。

五胡乱华时期,胡人们也开始自己附会华夏祖宗,比如匈奴、鲜卑都认为自己是黄帝后裔,而羌、氐等族认为自己是炎帝后裔。隋唐时,称自己是炎帝后裔的家族逐渐增多,因此炎帝和黄帝开始并称,成为中国人公认的人文始祖。到了元朝,丞相脱脱修《辽史》,认为契丹、女真都是炎帝后裔,同时也暗指蒙古也是炎帝后裔。因此中国的各个民族,都将自己纳入炎黄的范畴。

除了炎黄以外,还有一些少数民族认为自己是蚩尤的后代。因此,如今中国人一般将炎帝、黄帝以及蚩尤奉为始祖。

武则天与张说问对1300多年后,我国的人类学家根据最新的基因图谱,开始对武则天的疑问进行了新的诠释。2013年10月复旦大学分子人类学国家实验室,通过对Y染色体的研究发现,中国汉族人群有三个超级男性祖先,都属于O单倍群下的子群。 他们的后代占了大约44%的汉族男性人口。这三个超级祖先所在的次级单倍群分别为:(002611, F11),(M134, F444, F46),(M117)。

上述三种,皆为是Y染色体相应单倍群的突变位置,占汉族男性比例分别为16%、15%以及12%。从时间来推算,这些染色体最远可追溯到距今4000 – 6000年之间的男性超级祖先。

李辉认为,这三个男子非常厉害,一生之中生了很多儿子。当时人口稀少,这样的人口爆发是很可怕的。他这三人之所以能生这么多孩子,必然代表着他们有很多女性伴侣,同时他们均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否则不可能养得起这些后代。因此复旦大学人类学家李辉认为,这三人或许真好能对应炎帝、黄帝以及蚩尤。

同时复旦大学博士后严实认为:“这种情况说明是一种非常强烈的人口扩张,说明这时有人生育了很多的儿子。就像传说中周文王有100个儿子一样。这三个超级始祖,或许是从远古时代一直口口相传到现在的记忆。

因此,张说对于武则天的回答暗合现在前沿的科学研究,也就是说现很大一部分人,都是所谓“炎帝”、”黄帝”以及“蚩尤”的后裔。剩下的人,都是百姓后裔。由于炎、黄、蚩尤更能生养,所以到如今,他们后代数量占比很大。

最近前文提到的严实又有新的研究发现,他认为中国不止三个“超级始祖”,而应该是五个。那么是不是说,中国传说中“三皇五帝”真有其人,就让我们等待更新的科学发现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45491.html
上一篇古代最可惜的四人,进一步就能统一天下,偏偏没走好最后一步
下一篇解读汉武帝继位之谜

为您推荐

相宜脱下红棉袄 时装解说黄帝陵

相宜脱下红棉袄 时装解说黄帝陵

脱下了乡下女孩打扮的红棉袄,换上一袭时装,相宜更显得温尔典雅。她和妈妈自驾游来到了黄帝陵,用视频带大家一块认祖归宗。【看图写话 头条首发】
史上第二个武则天,被扼杀了

史上第二个武则天,被扼杀了

读历史有个问题值得探讨:为什么有武则天的先例,中国历史上却再也出不了女皇帝?常见的解释是,女人窃权,就像牝鸡司晨,必定乱政,武则天之后,整个社会已经不能容忍女皇帝的出现。所以,没有女皇帝,是王朝之幸,天下之幸。这种解释,在历朝历代都很盛行,构成我们认识历史的“常识”的一部分。但是,背后的逻辑,细思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