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韩先楚第40军,因何先后划归四大兵团指挥?四野王牌谱写战史传奇

韩先楚第40军,因何先后划归四大兵团指挥?四野王牌谱写战史传奇

曾经驻于笔者家乡锦州的人民解放军第40军(第40集团军),其前身是东北民主联军、东北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正式组建于1946年初。

三纵的成分也是最“全面”的:八路军山东军区、八路军冀热辽军区和新四军第3师各一部,初建时全纵队共26000余人,是东北我军最早成立的五个野战纵队之一。

韩先楚将军

这个纵队的组建地是在辽阳和本溪地区,显而易见,是隶属于辽东军区(南满根据地)的主力部队,在韩先楚之前,先后有三位将军担任过纵队司令员,他们分别是程世才、张学思和曾克林。

需要指出的是,韩先楚并非一到东北就是纵队司令员,更不是直接担任三纵司令员职务。日本宣布投降时,名将韩先楚正在延安学习,之后奉命率领“延安抗大”的部分学员,出关远赴东北。

这位八路军名将虽然最初报到的就是辽东军区,但是军区主力第3和第4纵队成立在先,因此只能暂时屈就四纵副司令员,成为司令员吴克华的副手,时间是1946年2月底。

吴克华将军

不过军区首长对韩先楚非常器重,加之吴司令员抱病,因此韩先楚在多次战役中成为四纵的实际指挥员。杜聿明口中“最难对付的是韩先楚的旋风部队”,认真考证的话,其实应该指的是四纵,因为杜聿明离职时间是1947年7月。

因为直到1947年9月,“旋风司令”韩先楚才终于调任第3纵队司令员,辽沈战役结束后的1948年11月,奉军委命令,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韩先楚成为首任军长、罗舜初任政委。

许多读者一定有些困惑,在解放战争的后半程中,怎么感觉第40军曾经隶属过多个兵团呢?事实确实如此,这段军史也比较复杂,本文认真捋清一下。

韩先楚将军

01、第40军纳入“南下先遣兵团”

东北野战军的兵团架构是比较特殊的,在辽沈战役打响前,“野司”下面已经组建了两个兵团部,即以萧劲光第一前方指挥所(原辽东军区机关)改称的“第一兵团”、程子华第二前方指挥所(原冀热辽军区机关)改称的“第二兵团”。

这是由东北解放战争早期的军事形势决定的,也就是东北局和东北我军总部在哈尔滨,然而在敌占区的分割下,辽东军区和冀热辽军区又是远离总部分别坚持斗争,这一情况直到1947年秋季攻势后才得以改变。

东北解放区连成一片后,这两个二级军区司令部根据实际情况,改制为两个“前方指挥所”,属于野司之下、野战纵队之上的临时指挥层级,1948年8月再更名为第一、第二兵团部,司令员仍然是萧劲光和程子华。

三纵首任司令员程世才

不过这两个兵团并非真正的“建制兵团”,亦即兵团司令部没有固定下辖的野战纵队和独立师,而是在重大战役中,由野战军司令部根据作战需要,临时指定其战斗序列,战役结束序列解除。

军史上对此定义为:“兵团之下无建制部队,根据需要临时指挥数个纵队作战”,不清楚这一点,研读东北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的军史就是糊涂的,某种意义上,此时这两个兵团的性质更贴近于“架子兵团”。

举个例子,第一兵团部曾兼“围困长春指挥部”,“二萧”首长指挥下的部队番号和战斗序列,期间发生过多次变化,初期指挥过第1纵队、第6纵队等部,而到了野战军主力南下锦州时,第一兵团的战斗序列已经变为“第12纵队加7个独立师”。

及至长春解放,钟伟的第12纵队也南下投入解放沈阳的战斗时,第一兵团序列内只剩下若干独立师,而不再下辖任何野战纵队,现在理解什么叫“架子兵团”了吧?

张学思少将

换言之,东野全部的12个野战纵队、两个特种纵队和所有的独立师,平时均直接隶属于东北野战军司令部,当战役在较广大范围内展开时,两个兵团部可根据野司命令,临时指挥若干纵队和独立师遂行作战任务。

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后,韩先楚的第40军已经拥兵59000余人,规模快顶上敌人一个兵团了,堪称兵强马壮。

不久东野奉命入关,最先出动的便是第二兵团部及指挥的第4纵队、第11纵队,也就是塔山阻击战期间,临时编组的战斗序列。

这支部队又被称为“东野先遣兵团”,指的是东野大军入关的先遣部队,至1948年底,两个兵团部又按全军统一序列,分别改番号为第十二兵团、第十三兵团。

但是兵团的性质并没有变化:再重复一遍,此时两个兵团没有固定下辖的军(期间仍然习惯上称为纵队)。

曾克林少将

没有给第十二兵团、第十三兵团立即划拨固辖部队的原因,是东野在平津战役胜利后,已经发展到88万大军,两个兵团的编制是肯定满足不了需要的,需要在部队休整期间,酝酿另外两个兵团的编组方式和人事安排。

东北野战军转入休整后,不仅要补充伤亡,还要改编傅部的起义军队,野战军主力短时间内无法南下。

如果不出意外,四个兵团的番号、建制、各级主官在此期间都会完成调整工作,然而渡江战役总前委的急电打乱了这个节奏。

总前委急电西柏坡,要求东野派出不低于20万的大军,立即动身先期南下,以牵制武汉地区的白崇禧集团“使其不能东援”。

尽管东野困难很大,仍然遵令以第十二兵团部(原第一兵团部)为基础,组建了“南下先遣兵团”。

鉴于各建制兵团的编组尚未完成,于是林罗刘首长精心挑选了第40军、第43军及配属的特种兵部队共12万人,交由第十二兵团司令员萧劲光统一指挥,于2月25日拔营南下,韩先楚和他率领的第40军,由此第一次纳入了东野的兵团级建制,即“南下先遣兵团”。

韩先楚上将

02、第40军划归第十二兵团建制

南下先遣兵团出动后的1949年3月11日,东北野战军才正式全面改称“第四野战军”,野战军主力旋于3月下旬,自华北地区大举南下,所以第二个先遣兵团仍然还是要冠以“东野”的称谓更准确一些,这几个时间点要分清楚。

直至4月28日,第四野战军主力在南下途中,经过反复酝酿和讨论,并报请军委批准,终于正式调整了作战序列:不仅新增加了第十四、第十五两个兵团番号,还首次将野司直辖的各军划归到各兵团建制中,这才是四野四大兵团正式和完整的出现时间。

第十二兵团(司令员萧劲光)、第十三兵团(司令员程子华)、第十四兵团(司令员刘亚楼)、第十五兵团(司令员邓华)分别下辖三个军,注意此时的所辖军已是固定编制,如此已经先期南下到长江沿岸的第40军,才正式隶属于四野第十二兵团。

吴克华、杨成武等

而同属南下先遣兵团的第43军,却被纳入到第十五兵团的建制中,换句话说,在四野正式组建四大兵团之际,原属先遣兵团的两个军,却又开始分属不同的两个兵团,尽管这两个军正事实上拧成一个拳头。

但问题是,这两个军之前已经脱离野战军主力单独前出,从而形成了较为特殊的战场态势。

而在这次调整中,第40军长韩先楚也被任命为第十二兵团第二副司令员(仍兼军长),众所周知,韩先楚晋升兵团首长其实早有征兆:

辽沈战役打响后,东野围锦之前必须先打义县,此战三纵司令员韩先楚,奉命统一指挥三纵、二纵5师和炮纵主力“包打义县”。我军仅用六小时便告破城,全歼敌暂编第20师,这已经是准备重用韩司令的节奏。

攻克锦州战役中,韩先楚再被任命为主要突击集团“北集团”的总指挥,统一指挥二纵、三纵、六纵17师、炮纵和特纵各一部,自锦州以北发动攻击。

可以看出,东野首长对韩先楚这个军级干部(纵队司令员),那绝对是另眼相看的。

陈伯钧上将

而时任第十二兵团第一副司令员的,是开国上将陈伯钧,曾经的红五军团参谋长、八路军第359旅旅长,无论是革命资历还是早期军队职务,均在韩先楚之上,因此这样的安排也是很合理的。

四野大军席卷中南后,各兵团纷纷兼新解放区的“二级军区”,比如第十二兵团兼湖南军区、第十三兵团兼广西军区、第十五兵团兼广东军区等等。

其中湖南是最先解放的,韩先楚一度免兼第40军军长,专任兵团副司令员兼湖南军区副司令员。

第40军的军长职务,则交给了原政委罗舜初,遗憾的是不久罗军长负伤离队,韩先楚更是不愿意在机关坐办公室,于是请命重兼第40军军长,再次亲率部队冲杀在战场上。

辽东军区会议,你找得到韩司令吗

03、第40军暂归第十五兵团指挥

如前文所述,在解放战争的战略追歼阶段,尽管第40军和第43军分属第十二、第十五兵团,但是这两个军并肩作战已是既成事实,并且由于湖南解放最快,第十二兵团部已主要负责湖南全境的接收和剿匪工作。

因此在四野南下两广期间,第40军已改由“野司”直接指挥,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员韩先楚重新兼任军长后,也一直随40军行动,特别是在追歼桂军的广西战役期间,第40军和第43军仍旧“焦不离孟”。

1949年12月2日起,根据野司的统一部署,以钦州为中心的第二次粤桂边歼灭战打响,第40军和第43军共同被编入“北路军”,长距离奔袭合围桂军残部,至12月12日我军胜利解放镇南关,广西战役取得完胜。

韩先楚

广西战役结束后,第40军和第43军共同集结于钦州、防城、合浦等地区休整,是距离雷州半岛最近的主力部队。

四野随即筹划解放海南岛之役,根据实际情况,便于12月14日明确下达命令:第40军、第43军统归第十五兵团首长指挥,担负解放海南的重任。

就这样,编制上隶属于第十二兵团的第40军,临时划归邓华第十五兵团的作战序列,所以部队的编制和序列是要分清楚的。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韩先楚虽然不是第十五兵团的副司令员,但以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员的身份,仍然是解放海南之役的主要首长之一。

老实说,韩先楚在海南岛战役中的身份是比较尴尬的,然而这位“好战分子”特立独行,强烈请求尽早发起登陆海南之战,为此不仅积极与邓华司令员沟通,还迭电四野司令部和中央军委陈情。

解放海南岛

显然有一个层级被略过了,那就是韩先楚和第40军所隶属的第十二兵团,因为萧劲光的兵团部已兼“湖南军区”,专司剿匪和地方政权的建设,并不承担野战任务了,当然也就无此必要,不久萧劲光被任命为海军首任司令员。

至1950年4月,第十二兵团部共1900余人全部北上,前往组建海军司令部机关,兵团番号奉命撤销。

也就是说,在韩先楚厉兵秣马准备登陆海南之际,他已不再是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员,原因很简单:该兵团不存在了。

换句话说,韩先楚的兵团级首长职务,曾经出现过短时间的“空白”。1950年4月16日,第40军军长韩先楚随第一梯队登陆,仅用两周时间便彻底打垮守敌,海南全境于5月1日宣告解放。

各位首长

04、第40军转隶第十三兵团建制

与第十二兵团部的情况类似,至1950年8月间,鉴于第十四兵团司令员刘亚楼,已被任命为首任空军司令员,四野第十四兵团部2500余人也奉命北上,前往组建空军司令部机关,兵团番号随即撤销。

至此第四野战军只剩下两个兵团番号:第十三兵团和第十五兵团,当然,在中南地区基本解放的情况下,这已经不影响大局,因为不需要大兵团作战了。

与此同时,四野各军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建制调整:

第十四兵团的原辖各军:第39军转隶第十三兵团建制、第41军转隶第十二兵团建制、第42军改由野战军司令部直辖。

第十二兵团的原辖各军:第40军调归第十三兵团建制、第41军和第45军改由野战军司令部直辖,留驻粤东、桂东南地区剿匪或转入休整。

第十三兵团的原辖各军:只保留了第38军,第47军兼湘西军区、第49军转入剿匪,正式脱离兵团建制。再重新调入第39军和第40军,该兵团整体北上河南,成为军委直接掌握的“战略预备队”。

韩先楚将军

海南岛战役结束后的1950年5月初,组织上考虑韩先楚多年征战,曾建议他休养一段时期再分配工作。

然而6月间半岛战争又起,韩先楚坚决请求跟随野战部队行动,在第40军已经改隶第十三兵团建制的情况下,韩先楚重新被任命为第十三兵团副司令员。

战争形势的急剧变化,促使军委决定以第十三兵团为基干,自河南赶赴东北组建“东北边防军”,同时又进行了第十三兵团和第十五兵团的“兵团部对调”,邓华将军因此改任第十三兵团司令员,再次成为韩先楚副司令员的上级。

1950年10月8日,东北边防军改称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彭老总任司令员兼政委,因时间紧急,入朝后以第十三兵团部改制为“志愿军司令部”:

邓华任第一副司令员及第一副政委,洪学智和韩先楚由此出任志愿军副司令员,而第40军也成为志愿军第一批跨过鸭绿江的参战部队。

韩先楚、甘泗琪和陈赓在抗美援朝战场上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作为四野王牌的第40军,在挥师入关之后,曾经先后隶属于南下先遣兵团、第十二兵团、第十三兵团,期间还曾暂归野司和第十五兵团指挥,成为跨兵团建制次数最多的一支军级部队,也谱写了这个王牌军的战史传奇:

那就是从白山黑水打到海角天涯,最后又从祖国的最南端折返东北,首批过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不到两年的时间,行程何止万里?该军直到1953年凯旋回国后,才正式驻防于辽宁省锦州市,关内外咽喉所在。

而韩先楚将军历任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员、湖南军区副司令员、第十三兵团副司令员和“志司”副司令员,1953年回国后出任中南军区(四野司令部兼)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主席接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55379.html
上一篇冯帆原创丨沂蒙煎饼(散文)
下一篇纪录片|《唐朝二十一帝》大唐帝王录Ⅱ

为您推荐

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旧址

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旧址

就是这个翠岩山下牤牛村,见证了东北野战军的将领在党中央的领导下,运筹帷幄29天,指挥塔山阻击战、黑山阻击战、锦州攻坚战、辽西围歼站等八大战役,为
八路军留守兵团,兵力装备堪比主力师,为何授衔仅1名大将?

八路军留守兵团,兵力装备堪比主力师,为何授衔仅1名大将?

作者:相忘于江湖全面抗战爆发后,陕北红军改编为一个路军和3个主力师。为了保卫陕甘宁边区,又在这3个师抽调部队组建了一个留守兵团。可不要小看这个留守兵团,1937年8月25日成立时,留守兵团的兵力和装备都和三大主力师的120师和129师不相上下。全面抗战爆发后,陕北红军有7.5万人完全可以编为4个军。这7.5万人包括朱毛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