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你知道“举案齐眉”这个典故吗?原来跟历史上的这个丑女有关

你知道“举案齐眉”这个典故吗?原来跟历史上的这个丑女有关

东汉时,有一女子长相丑陋,年过30还未成亲,有去求亲的,她也拒绝了。她的父母很着急,就问她缘故,女子便说她想嫁给当地最俊又有贤德的男子,父母觉得她痴人说梦。谁知,这个男子得知这件事后,竟马上去提亲了。

女子名叫孟光,身材肥胖,相貌丑陋,但她力气巨大,能一人搬起一个大石头,并将石头举到头顶上。

有次,孟光在外看到一名书生饿昏在地,就将他背回家救下,书生在她家休养数月,病好后,书生打算以身相许,报答孟光的救命之恩。

孟光的父母对这个书生女婿自是很满意,马上就答应了这门亲事,但却遭到了孟光的拒绝,并跟书生说道:“你是失意时得到我的帮助,想报答我,不得已才说要娶我,我要是答应你的话,大家岂不是都说我乘人之危?”

书生听了孟光的话,只好再次答谢她的救命之恩,不再提此事。

这件事传开之后,乡里人都称赞孟光的侠义,也因此,引来当地几家富家子弟的求亲,但都被孟光拒绝了。

于是,那些被孟光拒绝的富家子弟都在背后说“人丑还挑剔,我不嫌你丑就不错了!”

她的父母为此很是着急,就问她为什么要拒绝那些提亲的,现在都已经30多岁了,再不出嫁就嫁不出去了。

孟光听着她父母的唠叨,就跟她的父母说道:“我若要嫁人,就要嫁像梁鸿那样有才气有样貌,品德又好的人,如果嫁不到,那就不嫁了。”

而她的父母听后,觉得他们的女儿简直是痴人说梦。

要知道他们女儿口中说的梁鸿是有名的才子,长相貌美,德才兼备,在当地有很好的口碑,想要嫁给他的姑娘能排成长队。

而要说梁鸿为什么那么多姑娘喜欢,这还得从他的出身说起,梁鸿自幼就失去双亲,幼年过得十分孤苦,后来,他得到他父亲的一位好友的帮助,才去了太学上学。

到了太学后,他虽然家境贫寒,却非常有气节,而且勤学苦读,四书五经、天文地理没有他不知晓的。

为了完成学业,梁鸿在太学的时候,在上林苑放猪,以维持基本生活,只是不巧的是,有天晚上,不知道因为什么缘故,猪惊慌从猪舍里跑了出来撞翻了火把,导致失火,还蔓延到周围的房屋。

火灾过后,梁鸿内心很是愧疚,就挨家上门去道歉,还答应用猪来作为赔偿,其中有户人家却不愿意接受梁鸿的歉意,嫌赔得不够,梁鸿就跟人家说愿意在他家做帮工,以此来补偿。

那家人想也没想就答应了,而梁鸿到了他家之后,也是非常勤快地给人家做各种杂物,一点都不懈怠。

过了一段时间后,那家主人也没让梁鸿离开,依然让他无偿帮工,梁鸿也没有怨言,之后这件事被那家的邻居知道了,都在指责那家人的不厚道,还夸赞梁鸿品性好。

那家主人被邻居说后,也自感羞愧,于是就让梁鸿离开,还把猪也还给梁鸿,但梁鸿拒绝了,而是感谢了主人家,并跟主人家告别,回了家乡。

回到家乡后的梁鸿,在外的高尚品行被很多人得知,因此当地有很多人家都想把女儿嫁给他,但梁鸿都拒绝了。

只是当梁鸿听到孟光要嫁给他时,竟高兴地同意了,还马上就下了聘礼去孟光家里提亲。

成亲那天,孟光穿金戴银的,打扮得非常贵气,可没想到,梁鸿却接连7天没有理她。

孟光不知何故,到了第七天的时候,就问梁鸿为何要如此对她。

梁鸿跟孟光说:“我听闻你跟我成亲之前,拒绝了好几家有钱人家,觉得你是能过简朴生活的人,如今你却如此穿金戴银,涂脂抹粉,这哪像可以跟我一起归隐山林的人。”

孟光听完,笑了起来:“我果然没看错人,我之所以在你面前这番打扮,就是想知道夫君在外的那些高洁品行是否徒有虚名。”

后来,孟光跟着梁鸿一起到了深山隐居,两人过着男耕女织,互敬互爱的生活,只是还是被人发现了,两人被迫搬离,在搬离途中,梁鸿看到路边有很多流 民,就写诗讽刺了朝廷。

没想到这首诗却引来了皇帝的震怒,下令去捉拿他们夫妻二人。

夫妻二人好不容易逃脱到了吴地(今江苏无锡),为了将生活维持下去,梁鸿夫妻就在当地大族皋伯通家当雇工。

在当雇工期间,皋伯通无意间发现孟女在给梁鸿送饭时,会把装着食物的托盘举得和眉毛一样高,于是就有了“举案齐眉”这个典故。

而皋伯通见到孟光对自己的丈夫这样尊重的场景,就断定梁鸿肯定不是普通人,于是对他们夫妻二人以礼相待。

梁鸿也在这好转之后的生活中,写下了10余篇著述,几年后,梁鸿因病离世,临终前交待皋伯通将他随处安葬,不要让他的妻儿受苦,将他带回故乡。

于是,皋伯通将他安葬在了战国时期断臂刺庆忌的要离墓旁,说道:“你们一个是壮烈之士,一个是清高之士,你们长相依傍吧。”

安葬完梁鸿之后,孟光带着孩子回了老家,后面再无音讯。#历史##点亮真知计划#

梁鸿与孟光相敬如宾,一直不理不弃,互相扶持,可谓是模范夫妻了。虽然你貌丑,但是我瞎,不嫌弃,你穷困潦倒,但是没关系,我依然敬你,爱你,不嫌弃你。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65672.html
上一篇李传铭《决战京山》 |激战杨林垭
下一篇民间轶事:黄巢巧计杀恶僧祭刀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