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他一生坎坷,历尽艰辛,用知行合一,告诉我们圣贤是如何炼成的

他一生坎坷,历尽艰辛,用知行合一,告诉我们圣贤是如何炼成的

他出生在一个名门望族,他的祖上可以追溯到晋朝王羲之书圣,父亲王华是当朝状元。相传他的母亲怀孕超过十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抱着一赤子,从红云天端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他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文武双全的圣人王阳明。

很难想象这位圣人竟然到五岁了还不会说话,这可把这一家子给愁坏了。直到有一天,一名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故祖父给他改名“守仁”,“阳明”是他的号,从那以后他才开口说话。从这以后,他的父亲开始让人教他读书认字,希望他也能够子承父业考取功名。

十二岁那一年,一个问题突然出现在他脑海,那就是我天天这么用功苦读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一直困扰了他很久,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他就问教他读书的老先生,老先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人生的头等大事,那就像你爸爸那样高中状元。”这阳明一想:“不对!读书做状元,不能算是读书的目的!”先生问他:”那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他说:”读书做圣贤才是目的!“刚好这句话被他的老爸王华刚好经过听到了,笑着对王阳明说:”凭你的德行,还想做什么圣贤?“

十五岁时的某一天,王阳明突然从家中离开了。这可把家里人急坏了,命人到处去找,方圆十里都找遍了,还是连个影子都没找着。他细心的老父亲发现骏马也一同消失了。他明白这个熊孩子肯定跑远找不回来了,等过几天他玩累了几天就自己回来了。果然过了一个多月,王阳明一副江湖侠客的模样,腰里悬着宝剑,风尘仆仆地回来了。

王阳明虽然从小立志要做圣贤,但是此时的他还不清楚圣贤具体是什么模样。他觉得圣贤一定能够保境安民,使自己境内的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居庸关在明朝时候,是防御北方少数民族入侵的重要边塞。于是他是一个人跑去考察边关要塞居庸关去了。

弘治元年,王阳明十七岁时,受父母之命到南昌与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新婚之夜,王阳明便彻夜未归。原来他当时去了一个叫铁柱宫的道观,与观中道士谈起了养生之道,以致忘了自己的洞房花烛夜。他的岳父大人派遣人四处寻他,直到第二天才在铁柱宫找到他。

弘治二年,王阳明与夫人诸氏返回老家余姚,路过广信,王阳明慕名前去拜访娄谅,娄谅跟他讲了朱熹的“格物致知”,他听了之后,觉得耳目一新,大受启发,就开始钻研朱熹的书。为了研究透彻朱熹的理论,王阳明格了七天的竹子,但是没有一点收获,反而生了场大病。这就是 “守仁格竹”典故的由来。通过这次实践他对朱熹的“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觉得这并不能解决他内心的困惑,于是他打算开启了自己的心学研究。

弘治五年,年仅二十一岁的王阳明第一次参加浙江乡试就中举,果然遗传了他老爹的优良基因。然而第二年的进士考试,他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落榜了。三年后,二十五岁的王守仁第二次参加科举,这次他还是落榜了。他的状元父亲开导他说,没关系,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但他却没有因为落榜而感到沮丧,反而笑道:“你们都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 弘治十二年,二十八岁的王阳明再次参加科举,这次他终于考取了二甲进士第七名,步入仕途。

王阳明虽然成功通过科举进入了仕途,但他超前的思想以及特立独行的性格,令他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格格不入。因此,王阳明的仕途走得并不顺利,甚至有点坎坷。在正德二年,王阳明得罪了当时权倾朝野的大太监刘瑾。

刘瑾当时是正德皇帝身边的红人,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民间流传着正德年间有2位皇帝的说法,正德皇帝朱厚照是坐着的皇帝,大太监刘瑾是“站皇帝”。大多数时候,刘瑾就是一手遮天,他甚至可以绕过正德皇帝直接处分大臣。

王阳明上书武宗朱厚照,弹劾刘瑾,没想到,奏折直接落在刘瑾手里,这心狠手辣的刘瑾岂能够放过他。果然,刘瑾给了王阳明40廷杖。王阳明受了40廷杖,已经奄奄一息,差点昏死过去。刘瑾还没有泄恨直接把王阳明丢进监狱,好在得了贵人帮助才没有被定死罪,但是刘瑾还是利用自己的手中的权力,将王阳明贬到贵州龙场做驿丞。

当时的龙场还是荒无人烟之地,这里主要就是流放犯人的。换句话说,一个人被贬到这里做驿丞,基本和被判死缓无异。即便是这样,刘瑾仍然不打算放过王阳明,他打算在王阳明去往贵州农场的路上将其除掉。

刘瑾派锦衣卫一路尾随王阳明侍机将其除掉。在王阳明达到杭州的时候,好在王阳明的朋友无意间发现了锦衣卫的行踪,帮助王阳明成功躲过了一劫。但是刘瑾又岂会善罢甘休。王阳明自知,这次能够逃脱锦衣卫的追杀完全是运气,下次就没有这么好运了。

如何才能够彻底摆脱刘瑾的追杀,只有是让刘瑾知道他已经死了。但是年纪轻轻就这么死了,岂不是可惜,于是王阳明想到了假死这招。他先是在经常落脚的胜果寺的墙壁上,写了两首《绝命诗》引来锦衣卫的注意。

接着,王阳明来到钱塘江边,将衣服和鞋子脱下放到水边,伪造投江自尽的现场,然后乘坐一艘小船顺流而下,经多日海上漂泊逃到了福建。锦衣卫看到王阳明的绝命诗,又看到王阳明遗留在钱塘江边的衣冠鞋帽,以为王阳明已经投江自杀,于是便放弃了对王阳明的追杀,回去给刘瑾报告。就这样,王阳明暂时摆脱了刘瑾的追杀。

王阳明流浪在武夷山中,遇到了二十年前曾经遇过的一个道人,一番畅怀明志的交流之后,劫后余生的王阳明,终于确立了自己永志不改的人生志向。于是他结合他这次投江泛海的经历,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绝句《泛海》。原文如下“险夷原不滞胸中,何以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写完这首《泛海》之后,王阳明毅然决然,踏上了贬谪龙场之路。抵达龙场驿站的时候,王阳明迎来的又是重重困难。驿站没有房子住,只能住山洞,人生地不熟,跟当地的老百姓语言不通无法沟通,更要命的是水土不服,跟来的随从们一个个都生病了。王阳明细心照顾生病的随从,不仅给他们做饭还会唱歌解解闷。除此之外王阳明开辟荒地,跟当地百姓沟通,给他们传授自己的知识和技术。

即使环境如此恶劣,王阳明还不忘静坐,苦思冥想古代圣贤们遇到这样的环境时,是如何做的呢?经过不懈地努力,他终于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顿悟了,他明白“圣人之道,本心足!”从此诞生了一门“心学”,唤醒无知的人类,这也就是思想史上最为著名的“龙场道”。

此时的王阳明,提出了,只有做到知行合一,人人皆可为圣贤。知与行没有先后之分,都是一起出发一起消失。致良知,人所有的行为最终是要回归到内心的,所以在做出任何行为之前以良知致之,方能在最后无愧于心。

正德四年王阳明谪戍期满,复官庐陵县知县。次年,大太监刘瑾因贪污受贿谋反而垮台。王阳明得以重新重用。正德六年王守仁随即被召入京,历任吏部验封司主事、署员外郎、吏部文选司主事。正德七年历任吏部考功司郎中、南京太仆寺少卿。正德九年,升任南京鸿胪卿。

正德十二年,兵部尚书王琼对王守仁的才能十分赏识,在王琼的推荐下,王阳明被任命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到江西地区担任剿匪工作。江西地区山麓千里、崇山峻岭、洞穴密布,信息只能依靠信鸽来传输,因为地理的原因,此前官府多次围剿,全都收效甚微。王阳明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把这些匪徒清剿了。剿匪的过程来看,王阳明并没有像前任巡抚一样,四处调集兵马,依靠强大的兵马去围剿。而是以心学思想为基础,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恩威并施,让匪徒不攻自破。

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此时的王阳明正在福建,接到了宁王造反的消息后,立即调转船头,连夜返回江西。宁王朱宸濠准备进攻南京,把所有的精锐都前往安庆,此时,留守南昌的兵力空虚,王阳明借此机会率兵攻打南昌,宁王回兵救援南昌。

最终,双方在鄱阳湖决战,经过三天的激战,宁王战败被俘,于是宁王叛乱历时短短35天之后就被王阳明平定。然而,平叛宁王的大功却没有得到武宗的认同。武宗希望能供自己亲手擒获宁王,王阳明,把宁王交给武宗后,武宗把宁王给放了然后再让已经南巡的武宗亲自“擒获”朱宸濠,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嘉靖元年,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去世,王守仁回乡守制。嘉靖三年,他受邀在稷山书院讲学,嘉靖四年,又在绍兴创建阳明书院,其弟子亦开始讲学,传播“心学”。

嘉靖六年(1527年),广西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领卢苏、王受造反。朝廷命王阳明为总督两广兼巡抚。卢苏、王受早有耳闻了王阳明平定盗贼和宁王叛乱,十分害怕,投降了王守仁。卢苏、王受刚归降,愿意立功自赎。叛军听闻卢苏、王受归降,退守永安力山,最终被王阳明大军围困。至此,残余叛军全部剿灭。

遗憾的是,思田告捷后,王阳明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书请求告老还乡。嘉靖七年十一月,在回乡的路上,王阳明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的船上。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67566.html
上一篇不到十万大军,却击溃商七十万大军,是藉田制相对于奴隶制的胜利
下一篇一国皇帝见着他竟虔诚跪拜,只因他身份实在吓人…

为您推荐

南明区曹状元街区近期试运营!

南明区曹状元街区近期试运营!

浮生有闲赴贵阳,当得一日状元郎。9月19日,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南明区精心打造的曹状元街区将于近期试运营,这条承载了“一门三进士,御赐状元郎”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