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农耕技术的发展和读书氛围的提高使明清民间文人数量增多

农耕技术的发展和读书氛围的提高使明清民间文人数量增多

古代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低,物产不够丰富,经常闹饥荒,70%的民众能够吃饱饭就已经可以称作盛世了。文人读书学礼,要脱产,一般的家庭可养不起一个闲人。所以,在先秦时期,要学文识礼,都要“学在王官”,都是贵族子弟,普通老百姓都没有上学的资格。后来遭逢乱世,很多贵族子弟流落民间。他们失去了原本的田产基业,开始以教书为业,逐渐使得民间的识字率也开始上升,这给了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

唐朝是中国封建贵族政治的最后一个朝代。伴随着科举制的兴盛,经过两百多年的持续打压,来自社会底层的读书人开始大量出仕,逐渐取代了唐朝的贵族,成为官僚队伍里的中坚力量。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变幻的时政,让封建贵族的最后一点斯文被撕得粉碎。由于宋朝重文轻武国策的推出,宋朝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文治最为兴盛的时代。同时,宋朝借鉴了以往历朝历代农民起义军中知识分子的作用,设置了大量的冗官,把这些流落民间的知识分子纳入朝廷。宋朝的农民起义很多,可是很多都不成气候,其原因就在这里。

到了元朝,这是一个很奇怪的朝代。忽必烈不开科举,可是他非常重视学校的建设。可能忽必烈也发现了发展教育事业对于他的庞大帝国来说有着非常大的稳定作用。宋朝出现的很多书院在元朝得到了保留和发展,元朝甚至还在省府州县都设置了专门管理学院的衙门。这些人读了书,却没有晋升的机会,只有把满腹的才情释放到文艺创作中,元曲就是在这种氛围成为元朝的主流艺术。

明朝时,南方的学校教育经过北宋、南宋、元朝统治者的刻意扶持,民间已经形成了大量的文学团体。这些人去参加科举考试,无奈科举考试的录取率太低,很多人终其一生止步于秀才、举人,至于做了天子门生的进士们,他们连想也不敢想。后来,明朝的特务高压政治,很多人不愿意与大明王朝合作,很多人做了隐士,这类称为“山人”,甘愿流落民间。为什么他们被称作“山人”呢?原来,当时很多学院都建在山上,很多不愿意出仕的文人就在学院讨生活,因此被称作“山人”。

到了清朝时,由于民族矛盾的加剧,文人队伍里更是出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对立队伍。那些不愿意出仕清朝的文人,在反抗清朝的起义失败后就隐居乡下,著书立说,成为乡间贤达。中华朴素的文化通过这种方式在乡野传承,与那些投靠清王朝的文人对于针锋相对。因此,出现了这样的场景:民间(乡野)文人要比历代都要多。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印象,与三个原因有关。

其一,农耕技术的发展,让乡野的经济能力能够养得起脱产的文人。

其二,科举制度制造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乡野学习氛围,可以说这是古代中国实现阶级流动的创造性办法。

其三,严酷高压的政治环境,使得很多有风骨的文人不愿意屈从当权者的淫威,选择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可是他们还是著书立说,让后世人知道有他们这一号人存在过。可是,这样就让明朝、清朝的当权者们背上了“野有遗贤”的罪过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26316.html
上一篇稻叶一郎‖章学诚《乾隆永清县志》编修考
下一篇安史之乱有多可怕?八年死了三分之二的人,堪称最血腥的叛乱

为您推荐

明清家具欣赏——上海博物馆

明清家具欣赏——上海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中明清家具馆开放于1996年,是国内第一个建立中国古典家具专题陈列的博物馆。馆内收藏了明式家具和清式家具,明式家具除上海明墓出土的家具
傅林祥:明清同知通判外驻、分防与地方治理

傅林祥:明清同知通判外驻、分防与地方治理

2022年7月,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举办暑期学校,邀请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的学者围绕“明清的疆土管理”这一专题对学员进行授课。经主讲学者审定、授权,澎湃新闻·私家历史刊发此次暑期学校这一系列专题报告。本文整理自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傅
阿合马:元朝丞相,忽必烈宠臣,被30斤重铜锤砸死

阿合马:元朝丞相,忽必烈宠臣,被30斤重铜锤砸死

1282年,丞相阿合马迎接真金太子回京,王著从袖子中拿出30斤重铜锤,将阿合马的脑袋砸碎。阿合马,元朝平章政事,位列丞相,主管财政。忽必烈时代,阿合马、卢世荣、桑哥,都是“理财”能手,结果都很惨。客观看待,阿合马很有能力,但元朝“儒臣”派与“理财”派斗争激烈,忽必烈又奉行扩张政策,阿合马成为斗争的牺牲品。
杨秀清不死,太平天国能推翻清朝吗?概率很低

杨秀清不死,太平天国能推翻清朝吗?概率很低

杨秀清能力强悍,却缺乏大格局,即便没有天京事变,东王、北王、翼王、燕王也会各自独立,被清军各个击破,过程很精彩,失败也更惨烈。一、杨秀清没有“大格局”,缺乏进取心,采取内线作战模式不可否认,东王杨秀清能力强悍,也有魄力,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壮大,杨秀清功不可没。没有杨秀清的奋斗,就不会有太平天国的辉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