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甲午战争时李鸿章寄希望于各国调停也是叶志超大败的原因

甲午战争时李鸿章寄希望于各国调停也是叶志超大败的原因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句诗对于晚清历史上著名的“逃跑将军”叶志超来说可谓无比贴切。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身为平壤之战最高指挥官的叶志超弃城而逃,一路狂奔五百余里,逃回国境之内。与其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时任高州镇总兵的爱国将领左宝贵却在平壤之战中拼死御敌,最终壮烈殉国。

那么叶志超为何从镇压农民起义的悍将变成了身败名裂的“逃跑将军”呢?

叶志超是李鸿章同乡,安徽合肥人,长得五大三粗,猛力过人,人送外号“叶大呆子”。呆不呆的暂且抛开不论,叶志超的运气确实不错,参加团练后在与太平军作战时被土铳击中腰部,当即倒在地上。当人们都以为叶大呆子被打死了,他却从地上突然站了起来,继续投入战斗。事后查明,土铳枪弹击中的只是腰刀,他本人却毫发无伤。团练头目由此认定,叶志超不是凡人,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此后每次战斗都让叶志超冲锋在前,屡建战功。

随着时间的推移,叶志超觉得地方团练难成气候,于是前往江苏投奔小舅子孙益寿。孙是淮军树字营副将,他委任叶志超为前营帮带。在淮军收复常州、太仓及救援浙江战斗中,叶志超逢战必从且勇猛无畏,立下大小战功无数,改带马队新左营。

叶志超

平定太平天国后,叶志超随刘铭传进剿捻军。同治六年(1867年)十二月十日,遵王赖文光率东捻军突围至张桥,叶志超率军冲入东捻军阵地,展开肉搏战。在身受矛伤的情况下,仍奋力苦战,会同总兵才贵、杨岐珍等将东捻军击败。次日,赖文光率残部突围至扬州东北湾头受伤被俘,余部乘大雾向天长方向退却。叶志超率马队在背后穷追不舍,在天长、汊河等地擒斩残兵,彻底将东捻军剿平。战后论功行赏,叶志超获赐“额浑巴图鲁”名号,遇缺尽先题奏。

剿平东捻军后,叶志超又参加了剿平西捻军的战斗且屡立战功。捻军平定后,李鸿章将其留在北洋,派为马队统领。光绪元年(1875年),署直隶正定镇总兵,率军驻防天津新城。光绪十五年(1889年),晋升直隶提督兼北洋防军翼长。光绪十七年(1891年),热河朝阳金田道教教民起义,叶志超受命前往镇压,不到一个月时间,收复热河全境,擒教民首领李国珍,将其车裂。清廷赏穿黄马褂,授骑都尉世职。

总体来说,叶志超在镇压农民起义过程中作战勇猛,轻伤不下火线,渐次剿平东西捻军并镇压热河教民起义,是李鸿章在淮军中培养出来的一名悍将。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东学党起义爆发,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求出兵援助。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得到日方“必无他意”的保证下,于五月底派遣叶志超率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等清军2000余人,开赴牙山镇压东学党起义。不料,6月10日,李朝政府和起义军达成了全州和议,清军未经战斗,起义就被平息下去。按说无战可打,清军应该及时撤退。然而,李鸿章却希望中日双方能够同时撤军,这给日军发动战争带来了可乘之机。

李鸿章

6月23日,日本派遣军从海陆两端向驻守牙山的清军发动突袭,叶志超听闻日军来攻,坐立不安,遂听从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的建议,留聂士成部在成欢驿阻击日军,主力北撤到平安道首府平壤。到达平壤后,他向李鸿章谎报:“成欢之役屡胜,倭死二千多人,叶兵死二百余人”。与此同时,清朝四路援军也到达平壤与叶志超汇合,总兵力达35营,15000余人,清廷委任叶志超为驻平壤各军总统。

打了败战还获嘉奖晋级的叶志超为此怡然自得,每日置酒会寻欢作乐,对严峻的战争形势和敌情不作分析和研究,仅仅是环绕炮台修筑了一些简单的营垒,消极防御。援军太原镇总兵马玉昆、高州镇总兵左宝贵和河州镇总兵卫汝贵因叶志超谎报军情而获得平壤清军总统头衔皆不服气。

当时日军在朝部队只有一个混成旅,后续部队尚未到达。光绪帝数次催促进军汉城,北洋行营翼长盛宣怀也建议趁日军兵力薄弱之机快速进兵。叶志超在李鸿章“先定守局,再图进取”的作战方针指导下,既不主动进军,也不对战守进行布置,坐失战机。直到日军逼近时,才令左宝贵率奉军守城北玄武门一带,卫汝贵率盛军守城西及西南面,马玉昆率毅军守城东及大同江岸,自己居中调度。

9月15日,日军完成对平壤的包围,开始发动进攻,战斗在三个战场同时展开:一是大同江南岸战场;二是玄武门外战场;三是城西南战场。在大同江南岸战场,清军分兵抗拒,重创日军第9混成旅团,随后日军再次组织进攻,攻陷了左右两翼的堡垒,再度遭到清军的步炮协同夹击,难以推进。大同江南岸战场,清军与日军的战况可以用不分伯仲,互有死伤来概括。

玄武门战场是日军的主攻方向,集结了较为优势的兵力。高州镇总兵左宝贵登上玄武门指挥战斗,交战中,左宝贵不幸中炮牺牲,其部下三位营官先后阵亡,随即玄武门被日军攻陷。日军向城内推进,遭到清军的奋力抵抗,只得退守玄武门。玄武门战场以清军失利而告终。

城西南战场,日本第五师团与清军马队展开激烈交战,日军指挥官见战斗呈胶着态势,下令暂停攻击,退回驻地。城西南战场跟大同江南岸战场一样,也是不分伯仲的态势。然而,清军驻平壤各军总统叶志超在战局胶着的情况下,竖起白旗停止抵抗,主动向日军投降。随即又下令各军弃城向北潜逃,将大小炮40尊、枪万余支,和一应粮饷白白送给日军。

日军在清兵退路上设下埋伏,撤退的清军在夜间遭到伏击而阵脚大乱,死伤2500余人,一溃而不可收拾,平壤之战以清军大败而告终。侥幸逃脱的叶志超在6天内狂奔五百余里,一路逃至鸭绿江边,于21日渡江回国,赢得了“逃跑将军”的恶名。《清史稿》记载其“迳定州,亦弃不守,趋五百余里,渡鸭绿江,入边始止焉。”

站在实事求是的角度来说,平壤之战中的清军很难挡住日军的进攻,但如果叶志超举措得当,提前布局并积极备战,取得全身而退的战果应该是可以实现的。退一步来说,即使平壤失守,还有地形险要、易守难攻的安州可以阻击日军。聂士成在撤退途中曾提出“固守安州,转败为胜”的建议,只可惜被日军吓得犹如惊弓之鸟的叶志超根本没有采纳。

事实上,平壤之战大败与李鸿章的授意有着莫大的干系。早在派遣叶志超率部前往朝鲜时,他因不愿前去请求幕僚周馥前去游说,李鸿章却说:“亦未必便战,何怯!”叶志超听到这话才勉强应允赴朝,这说明他原本是抱着出国逛一圈的心思来的,根本没想到会跟日军恶战。这也是他在平壤之战前夜夜笙歌,消极防御的原因之一,在他内心深处一直觉得大帅一定会通过欧美各国调停中日关系,达成共同撤军的目的。

日本当时经过明治维新,无论是军队的战斗力还是武器装备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跟叶志超昔时镇压的太平军和捻军是截然不同的。叶志超镇压太平军时,太平天国已到晚期,军队中鲜少有当初那般悍不畏死的广西老兄弟。捻军更是强弩之末,利用流动作战的方式四处流窜。

综上所述,叶志超主观上消极防御,举措失宜,是导致清军在平壤之战中大败的主要原因。此外,李鸿章寄希望于各国调停,中日双方的军事实力悬殊是次要原因。至于狂奔五百余里的不当行为,只能说明叶志超的心理防线已被日军彻底击溃,宁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恶名,也绝不愿把五大三粗的身板留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

平壤之战大败的消息传至京城,清廷诏谕将叶志超革职,李鸿章奏请留营效力未获允准。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叶志超被解送京师,经刑部审判,定为斩监候。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释放出狱,次年病故于乡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34239.html
上一篇400余件档案首次公布,“满铁”确为日本侵华工具
下一篇三国中死在小兵手里的五大猛将,典韦不是第一,个个比肩五虎

为您推荐

百岁“慰安妇”制度受害者离世!当年还未出月子就被日军掳走

百岁“慰安妇”制度受害者离世!当年还未出月子就被日军掳走

12月13日,南都记者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获悉,12日,侵华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方奶奶去世,享年101岁。方奶奶为今年5月新确认的3位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之一。据统计,目前中国大陆登记在册在世的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已不足20人。今年5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分馆—
日军哨兵投降,决死队审讯发现:居然是早稻田大学的高材生

日军哨兵投降,决死队审讯发现:居然是早稻田大学的高材生

作者:SOUL迪尔1939年4月1日,侵华日军为打通同蒲-白晋路,摧毁太岳根据地,抽调了第91混成旅团约2000人的兵力,进攻根据地各级领导机关所在地——山西沁源县王和镇。此时驻扎在王和镇的是山西新军决死一纵队一总队,总队长是阎锡山手下旧军官台耀玺,政治部主任则是黄埔六期生周仲英(解放后任人民公安学院书记兼副院长)
左宗棠洋务企业主帅被遗忘?今人的见识和思想,让李鸿章角色彰显

左宗棠洋务企业主帅被遗忘?今人的见识和思想,让李鸿章角色彰显

洋务运动是在1840年,中国大门被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强打开后,最具实质性的“自强”运动。一方面它受林则徐、魏源思想激发;一方面直接因应对太平天国运动而出现。洋务运动首先是军事上的洋务运动,这和明朝向葡萄牙学习进而仿造佛朗机铳的明朝军事洋务运动是一样的。但比明朝更先进的地方在于:清朝的洋务运动,从军事拓展
左李何以不能共存?陕西助剿中李鸿章怎样意图夺左宗棠的兵权

左李何以不能共存?陕西助剿中李鸿章怎样意图夺左宗棠的兵权

上文“1866到1874年李鸿章四次陷害左宗棠:陕西助剿背后的算计”,从曾左李三人的关系入手,谈了曾李特别是李与左宗棠之间的矛盾。二人的矛盾起于军饷之争,这在任何时代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本质性的矛盾则分裂于路线之争,即中国在自强的过程中如何把个人利益、集团利益、朝廷利益、天下利益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如何应对外
这个湖南人铁面无私不输包公,连曾国藩李鸿章都敢得罪……|人物

这个湖南人铁面无私不输包公,连曾国藩李鸿章都敢得罪……|人物

彭玉麟(1816—1890),字雪琴,祖籍湖南衡阳县渣江镇,生于安徽安庆府(今安庆市)。人称“雪帅”,湘军水师创建者,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兵部尚书,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并列晚清中兴名臣。晚清政局动荡,政坛派系繁杂。彭玉麟以其独立的姿态一步步在政坛崛起,并始终恪守“不要钱,不要官,不要命”“以寒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