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雍正帝的三皇子弘时,24岁被雍正削宗籍死于牢中,死因让人叹息

雍正帝的三皇子弘时,24岁被雍正削宗籍死于牢中,死因让人叹息

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1727年9月20日),正在伏案办公的雍正帝接到消息,三皇子弘时死了!听到消息后的雍正,面露失望,却并没有丝毫的悲伤。弘时死时年仅24岁,而三年前弘时唯一的儿子爱新觉罗·永珅在4岁时就夭折了,弘时并没有留下任何子嗣。

一,雍正曾对弘时爱之深,望之切

弘时是胤禛的侧福晋(后来的齐妃)李氏所生,弘时的外公是知府李文烨。在雍正帝还是雍亲王时,齐妃是侧福晋,并且很受雍正宠爱,她一连为他生下三个孩子,弘时是三个儿子中活得最久的一个。

康熙三十四年,李氏为雍亲王生下一女,即后来的和硕怀恪公主,是雍正帝唯一活到成年的女儿;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李氏为胤禛生下弘昐,可惜2岁就夭折了;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生下胤禛的次子弘昀,可惜11岁就死了;

康熙四十三年 (1704年),生下胤禛三子弘时。

由于雍正帝的嫡长子爱新觉罗 弘晖(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所生)在1704年8月17日夭折,这一年正好弘时出生(1704年3月18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胤禛的丧子之痛,胤禛对弘时也格外珍惜。由于排在弘时前面的皇子在雍正即位前都死了,所以弘时实际上算是雍正的皇长子。

李氏接连丧失两个儿子,胤禛很心疼她,也格外疼爱幼时的弘时,他对这个生命力顽强的孩子期望很大,特别是在他的学业上。

弘时幼时的启蒙老师何清,是胤禛镶白旗下的属人,在教习弘时学业时,没有尽心尽力,雍正帝一阵碎碎念直埋怨老师,说他嚼舌,耽误了阿哥的功课。

雍正登基后,对弘时母子也是很疼爱的,他封弘时的母亲为齐妃,“齐”字的满文(yangsangga)意思为“俏丽”、“艳丽”。 齐妃的名分比乾隆帝的生母熹妃钮祜禄氏的地位还要高,在后宫排名第三,仅次于皇后乌拉那拉氏(即孝敬宪皇后)和年羹尧的妹妹贵妃年氏(即敦肃皇贵妃)。

按照事情正常发展来看,弘时应该是雍正帝选储君的第一人选。他占尽先机,弘时在诸子中排行最大,已长大成人,而且还有了自己的后代,而他的生母李氏受宠爱且位份高,她在雍邸时已是侧福晋,这所有的一切都在滋长宏时对皇位的憧憬和渴望。

可是随着弘时的长大雍正却越来越讨厌他。

特别是皇四子弘历(乾隆帝)出生后,弘历比弘时小7岁,聪明伶俐,五岁就学,过目成诵,很讨康熙帝的喜欢,在诸多皇孙中,康熙最爱的就是弘历。

据说康熙会选择雍正即位,主要因为弘历这个“好圣孙”,在争夺储位的斗争中弘历使雍正处于有利的境地,雍正也转而注重培养弘历。父爱的落差让弘时心生不满,做出了一些令雍正不爽的事,本来弘时就是个直性子,并不像自己的父亲会韬光养晦。

二、在和政敌的斗争中,弘时让雍正很失望

乾隆帝曾称弘时为人放纵,不谨,他又先后经历了康熙帝两度废立太子,九子夺嫡间的种种争斗,很可能会被雍正的对手拉拢利用。

从雍正后来对弘时除宗籍,把他过继给允禩当儿子来分析,弘时在雍正和政敌之间他很可能倾向于八爷党。(而在《雍正王朝》里,八爷抓住了弘时泄露“恩科取士”考题的把柄,成为要挟他的棋子。对其威逼利诱,让他争夺储位。后来八爷还让弘时暗中除掉弘历,被雍正知晓,最终赐死了24岁的弘时。)

雍正登基以后,胤禩等政敌们并不甘心失败,想颠覆雍正的统治,后来把逐渐受冷落的弘时当翻盘的棋子;雍正也不想放过他们,因而双方之间的争斗并没有真正停止下来。

雍正一边巩固自己的皇位,一边消除异己,分化瓦解诸皇子集团。

他将胤禵从西北军前召回,加以圈禁。

将胤禟发往青海西大通(今青海大通西北)。

为了避免九子夺嫡的惨状再次发生,他还想出了一个“秘密建储”的好办法,确立了秘密立储制度:就是在选择继承人上,立而不宣,由皇帝亲笔书写立储诏书,一式两份,一份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之后,另外一份放在密封着的匣子里随身携带,皇帝驾崩以后,再由大臣当众宣读诏书。

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皇子们拉帮结派、结党营私的情况发生,也有利于帝王的制衡。

但是,雍正在对待继承人上,过分偏爱弘历,泄露了机密。

雍正帝即位之初,就把年仅13岁的弘历作为自己心目中的储君,他在刚确立秘密建储制度的3个月以后,雍正因太忙,让弘历代替自己去主持康熙的周年忌辰,而无视“皇长子”弘时的存在。这明显是在向天下昭示,储君非弘历莫属。

而在第二年,也就是康熙的逝世二周年忌辰上,弘时还有些盼望,有些小希望,可雍正帝又一次让弘时失望了,他这次仍让老四弘历前往主持。

弘时彻底炸了,他虽然是直肠子,但并不傻,面对已成定局的一切,他并不甘心,他决定去寻找翻盘的机会,可是太莽撞,找错了集团。

他偷偷去依附八爷党,在八爷党的谋划之下,多次想要暗害弘历。而聪明的弘历杀伐果决,有笼络士子之心,对弘时所做的一切都了如指掌,找机会告诉了雍正。

最终弘时的皇帝梦彻底破灭,心中倍感苍凉、失落,继而对雍正有一种无形的抵触。

三、弘时原则上的错误导致父子关系的彻底决裂

在年羹尧、隆科多出现问题时,雍正帝放松了对胤禩的攻势,转而将主要精力放在对付年羹尧克隆多上,此时,弘时又做出了一件让雍正帝非常恼火的事。

就在雍正二年 (1724年) 冬季,弘时趁师父王懋竑回乡奔丧时,让自己的伴读到年羹尧家中借银一万两,引起雍正的更加反感。

雍正三年(1725年)十二月,雍正帝赐死年羹尧,开始加速惩处胤禩等人。

这时的弘时却破罐子破摔,继而犯下更多的过错:

他为允禩一党求情、替贝勒苏努无辜的子嗣鸣不平,对雍正大刀阔斧地清理政敌看不过眼 感到雍正所做的“殃及无辜”,面对雍正的警告不知悔改,还指责雍正的行为,导致雍正彻底对他放弃,1725年,雍正帝公开宣布与弘时断绝父子之情。

在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二月,雍正亲下口谕,将胤禩、允禟撤去黄带,玉牒除名,令弘时直接过继给政敌允禩做儿子,同时弘时也被撤去黄带,从玉牒除名,轰出皇宫,交由康熙帝皇十二子、雍正皇弟、十二爷胤祹“约束养赡”。一年半后,在雍正五年(1727年),弘时被雍正帝削除宗籍,不久死于狱中,死因不详,很可能是遭受严厉打击后,过度抑郁而死。

更可悲的是,弘时在雍正登基后的一系列行为,连累了自己的母亲齐妃,齐妃一直到死都没再得到晋位。

而在弘时的生平经历记载中,有关弘时爵位的记载正史里则找不到任何的蛛丝马迹,对于“弘时为何“至死”都没有任何爵禄的记载”也搜寻不见,这些很可能是被乾隆帝删去,不复存在了。

总结:

虎毒不食子,弘时的死并非雍正帝想要杀他,他的叔叔胤禩、胤禟都死于雍正四年九月,而弘时是雍正五年八月死的,若雍正真的想害死弘时,何必等到一年后。根据雍正的性格快刀斩乱麻一块处理得了,何必再等一年?这说明雍正并不想害弘时,他在给弘时悔过的机会,想让时间淡化一切。他也没想到对弘时的削宗籍等一系列惩罚竟让他走向死亡。

总的来说是弘时自己作死,他死于自己的不识大局,死于自己的愚蠢,死于自己的不自量力,死于自己的脆弱!就算竞争不过自己的弟弟,也万不可去触犯雍正的底线,去投入到自己父亲的政敌的怀抱,明目张胆地和雍正对着干,这不是自寻死路吗?若向弘昼学习,当个与世无争的王爷不也一样潇洒一生,福及子孙嘛。无论怎样面对失败绝望,都不能自甘堕落,要去审时度势,韬光养晦,等待时机,也许会别有洞天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45448.html
上一篇道教第三代天师:宁肯成为曹操的附属,也不愿投靠刘备?
下一篇浴血荣光丨致敬抗战老战士——汪凤仪

为您推荐

中国康熙皇帝最喜欢吃的11道菜

中国康熙皇帝最喜欢吃的11道菜

#头条创作挑战赛#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饮食文化也变得多元化。但是,有些传统的美食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比如,中国康熙皇帝最喜欢的11道菜,
《天下长河》看懂康熙看铜像最后那一眼,便看懂帝王一生的妒与恨

《天下长河》看懂康熙看铜像最后那一眼,便看懂帝王一生的妒与恨

文|竹英天下长河大结局了,康熙终于成为了千古一帝,他在位期间三藩平,黄河清,台湾收。当然这部剧最大的核心还是黄河,千百年来黄河的大难在康熙这里终于得到了最大的改进,这也是康熙这一生最大的功绩。也是他这一生的夙愿,但是这辉煌的背后是多少白骨换来的盛世。改革从来都是见血的动荡,而治理黄河的背后更是牵涉了
换个视角重看《雍正王朝》(1)

换个视角重看《雍正王朝》(1)

这些天,有网友给我提出了建议:      鉴于我迄今为止已经写了很多和《雍正王朝》有关的文章,而且深挖了不少剧中的内容和细节,何不按照电视剧既有的剧情,再结合这些细节,重新把这部电视剧再进行一个全方.
《雍正王朝》VS《狂飙》:雍正和高启强的相似之处(纯属玩笑贴)

《雍正王朝》VS《狂飙》:雍正和高启强的相似之处(纯属玩笑贴)

这些天,电视剧《狂飙》正在热播,几乎是吸引了所有观众的目光。这是继《人民的名义》以来,又一部可以引起所有人广泛共鸣的电视剧。就连向来不怎么看电视剧的笔者,也随着电视剧的热播,不断在追剧。众所周知,笔者创作了很多和电视剧《雍正王朝》有关的文章,对《雍正王朝》的电视剧情早已烂熟于心。今天,偶然的机会,发
雍正的奏折为何最有趣?暖到心窝,骂道骨头,评语至今堪称字字珠玑

雍正的奏折为何最有趣?暖到心窝,骂道骨头,评语至今堪称字字珠玑

文|赵梦得康熙登基后,非常重视其父顺治留下的密奏制度,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人不能欺朕,亦不敢欺朕”。此后他规范了在密奏时的一些程序和规范:“凡奏折不可令人写,但有风声,关系匪浅。小心、小心,小心、小心!”这就是是重要的话说四遍了。影视画面现存康熙朝的密奏三千余件,由百余人所写,虽然较顺治时期大有增加,
天下长河:最后的最后,面对靳辅和陈潢的雕像,康熙究竟在想什么?

天下长河:最后的最后,面对靳辅和陈潢的雕像,康熙究竟在想什么?

《天下长河》最后一集结尾,头发花白、稀疏到几乎快扎不起辫子的康熙,来到百姓供奉的河伯庙,看到靳辅和陈潢的雕像。半晌,他缓缓回头,眼神望向镜头。缓慢拉长的镜头,配上急促呼号的音乐,像是一种拷问,很难不让人去思考,那眼神究竟是什么意思?要读懂这个眼神,先要从头理顺,康熙是个什么样的人。 【百姓】很多人不
他是雍正即位最大的威胁,被软禁十数年,但始终未发动兵变逼宫

他是雍正即位最大的威胁,被软禁十数年,但始终未发动兵变逼宫

雍正关于雍正篡改圣旨登基的故事,已经在很多小说和影视剧中上演,而其实这种传言早在雍正年间便已传播于民间社会。就当时有机会成为皇帝的几个阿哥来看,人们很少认为康熙皇帝会传位于所谓的“贤王”八阿哥,反而都认为康熙会传位于十四阿哥胤禵,因此才出现了雍正篡改圣旨,将传位十四阿哥中的“十”字改为“于”,进而成
《雍正王朝》:康熙为什么不让十三阿哥参与追比欠款

《雍正王朝》:康熙为什么不让十三阿哥参与追比欠款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一个重头戏,便是胤禛奉康熙之命,追比国库欠款。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因为八阿哥管理下的国库,已经造成了一千多万两银子的亏空,而且拖欠人员形形色色,既有王公贵族、也有文武大臣,想在短时间内完成追债,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胤禛原计划希望十三阿哥能够和他一起参与办理此项重任,却被康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