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明朝最牛皇叔牛在哪?为自保,三拒皇位、挖绝户坟、敲寡妇门

明朝最牛皇叔牛在哪?为自保,三拒皇位、挖绝户坟、敲寡妇门

朱瞻墡出生于永乐四年,为明仁宗的嫡三子(伦序排在第五)。永乐二十二年仁宗登基后大封诸子,朱瞻墡被封为襄王,藩地长沙(正统元年他向朝廷申请迁藩至襄阳)。

不过朱瞻墡还未离京就藩,就迎来了自己的人生的第一次“机遇”。

明仁宗登基后不但在国策上与其父皇相左,连都城也打算迁回南京。为此仁宗在洪熙元年四月末将太子朱瞻基派往南京监国,负责迁都前的准备工作。但是五月末朱瞻基刚到南京不久,仁宗就暴疾驾崩。

皇朝突然陷入无主的境地,加上汉王朱高煦等一直觊觎皇位、蠢蠢欲动,朝堂一时陷入惊恐之中。为了稳定局势,张皇后一面指示大臣们秘不发丧,封锁仁宗驾崩的消息;一面派人至南京,通知朱瞻基赶回北京继位。

除此之外,张皇后又密令朱瞻墡监国,由户部尚书夏原吉辅佐。张皇后让朱瞻墡监国,倒不是觉得他政务能力出众,目的有且只有一个 --做皇帝的备胎。因为此时远在南京的太子朱瞻基能不能顺利返回京师还是个未知数。

不过张皇后让朱瞻墡监国,这又带来另一个问题,为什么选朱瞻墡而不选嫡次子越王朱瞻墉?这也正是张皇后,政治手腕老道的地方。

注:此次监国虽然是秘密执行并且时间不长,也仍有重要历史意义。这是明朝第一次由宗藩监国,也是唯一一次两个监国(朱瞻基和朱瞻墡)并存。

如果朱瞻基遭遇不测,所有人都知道朱瞻墉会成为皇朝名正言顺的继承人(此时朱瞻基还没子嗣)。在张皇后看来,朱高熙在对朱瞻基下手的同时,肯定会联络京师内应暗算朱瞻墉。因此让朱瞻墉在明面上吸引火力,而朱瞻墡则是她以防万一留下的后手。

对于朱瞻墡来说,这是一个机会,因为朱高煦一旦真的动手,他有一定的几率捡漏当皇帝(朱瞻基和朱瞻墉均遇难)。但是朱瞻墡也很清楚这是一个麻烦,因为朱瞻基回来后,他的监国经历就成“黑历史”了。

“监国”的特殊不在于权力,而在于身份。被赋予监国职责除了代理国事,还意味着变相承认了其皇位继承权。一旦皇帝遭遇不测则可以登基称帝,所以历史上被授予“监国”身份的基本都是皇太子。

因此不论朱瞻墡本意如何,新皇帝都可能怀疑他会利用这个身份行不轨事。而在皇权的时代,被皇帝怀疑就是“罪”。

为了自保朱瞻墡在秘密监国期间,对朝政不发表意见,全部交由夏元吉处理。朱瞻基还朝后,他也第一时间跪请朱瞻基登位。加上他是监国的消息并未宣扬,张皇后也向朱瞻基做出了解释,因此登基后的宣宗也没有在这件事情上为难自己弟弟。

宣德元年,汉王朱高煦叛乱,宣宗在率兵亲征时留朱瞻墡和郑王朱瞻埈(仁宗次子)在京师“居守”。不管这是信任还是试探,朱瞻墡的应对都是朝政能不管就不管。大事儿派人送往前线请皇帝哥哥定夺,小事儿任由臣下们拿主意,自己则安心做王爷吃喝玩乐。

事实证明朱瞻墡的政治觉悟很不错,宣宗返京后不但没有责怪他尸位素餐、不务正业,反而赞赏他贤明豁达,赏赐了很多财物。

宣德四年,朱瞻墡离京前往长沙就藩。这个时候他当初秘密监国的事情也流传开来,一些人开始溜须拍马说他有机会当皇帝却主动放弃,加上他在藩地并未像大多数藩王那样肆意为非作歹,因此他“贤王”的美名也在皇朝上下传播开来。

注:朱瞻墡能获得的“贤王”美名,还有个重要原因是宣宗的包庇。宣德一朝关于朱瞻墡的不法事,宣宗全部归责于襄藩的王府属官未尽职导致襄王被蒙蔽。

宣德十年宣宗驾崩,而皇太子朱祁镇实际年龄只有七岁。此时的朱祁镇不但没有统御皇朝的能力,他的身份也一直被人怀疑。因此宫廷内外不但谣言纷纷,不少人甚至建议张太后召素有贤名的朱瞻墡入京继承皇位。

注:朱祁镇出生时生母孙氏并不是皇后,所以朱祁镇不是嫡子。另外很多人认为朱祁镇也不是孙氏亲生,是她偷偷抱养的宫女的孩子。

朱瞻墡虽然远在藩地并不知情,但是机会实际上比第一次要大。因为此时拥有皇位继承人决定权的皇太后张氏是他的亲生母亲。从宣宗驾崩到正式公布宣宗传位于朱祁镇的遗诏,这中间间隔了七天。这七天张氏在想什么很难考证了,但谁又能肯定,张氏没有想过自己的儿子朱瞻墡呢?

至于张氏最终选择朱祁镇的原因:

首先不论朱祁镇的生母到底是谁,他是被皇朝正式册封的皇太子,那他就是皇朝的第一继承人。年龄太小无法理政,就更不是问题了。张氏是历五朝的政坛老手了,有她在统御皇朝不是什么问题。

其次朱瞻墡的同母哥哥,仁宗的嫡次子越王朱瞻墉还在(而且人就在京师)。就算是要搞什么“兄终弟及”,按道理也应该先轮到朱瞻墉,把皇位给朱瞻墡只会让朝局更加混乱。

不久后张太后召集朝臣和众勋贵,当众指着朱祁镇说:“此新天子也”。结束了议论,也结束了各路流言蜚语。

宣宗崩,英宗方九岁,宫中讹言将召立襄王矣。太后趣召诸大臣至乾清宫,指太子泣曰:“此新天子也。”君臣呼万岁,浮言乃息。

《明史·卷一百十三》

正统十四年皇朝巨变,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也先俘虏。朝廷在惊恐之余,又开始议论该由谁登基接续大统。孙太后经过一番思考后,打算让素有贤明的襄王朱瞻墡入京继位。

英宗北狩,诸王中,瞻墡最长且贤,众望颇属。太后命取襄国金符入宫,不果召。瞻墡上书,请立皇长子,令郕王监国,募勇智士迎车驾。书至,景帝立数日矣。

《明史·卷一百一九》

这次朱瞻墡则直接拒绝了近在眼前的皇位。

首要的原因是他害怕成为亡国之君(朱祁钰最初不愿意登基也是这个原因)。皇帝被俘、精锐一朝丧尽,别说朱瞻墡心里虚,宫廷内外就没有几个不怕的。不但南迁之议甚响,很多人还未待朝廷决定就开始向南转移家眷和财产了。

其次,和前两次相比,他的身份离皇位更远了。他不但是英宗叔叔辈的人,英宗自己也有儿子和弟弟在,这皇位怎么也不应该轮到他。更重要的是他的母亲太皇太后张氏已经辞世,在朝堂上他已经失去了最大的靠山。

即便是去京师做了皇帝,根基也会非常不稳固,搞不好就会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孙太后选他其实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因为这样明英宗如果还能回来,复位会更容易一些。

因此当皇帝的大好机会,在朱瞻墡眼里就是个火坑。他上疏朝廷拒绝太后的宣召,并建议朝廷立皇长子朱见深为帝并以郕王监国(效法周公佐成王的故事)。

不能不说朱瞻墡的政治敏锐性很高,他拒绝皇位的奏疏送到京师时,朝臣已经拥立朱祁钰称帝了。如果他一开始选择了同意,那就尴尬了。难道到了京师对朱祁钰说:“侄子让让,这位子是我的。”

真的出现这个场景,即便不是血雨腥风,朱瞻墡也别指望能再回藩地做他的藩王了。

这三临皇位的经历,也让朱瞻墡被后世戏称为“明朝最牛皇叔”。不过除此之外,他也做过另外一些“”事。

景泰八年皇朝再次巨变,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发动“夺门之变”,太上皇朱祁镇再次登基称帝。为了处理掉政敌于谦等人,也为了让“夺门之变”合理合法,夺门党给于谦等扣了一顶大帽子“欲迎立外藩”。

这个外藩指得是襄王朱瞻墡的儿子,大意是朱瞻墡准备把自己的一个儿子过继给朱祁钰以便承袭帝位。明英宗对自己这个叔叔也深表怀疑,派出使者召朱瞻墡入京觐见。朱瞻墡知道就这么入京,凶多吉少,得先表一下忠心:

郕王葬杭氏,明楼高耸,僣拟与长陵、献陵相等。况景陵明楼未建,其越礼犯分乃如是,臣不胜愤悼......

其郕王祁钰承皇上寄托之权,而乃乘危篡位,改易储君,背恩乱伦,荒淫无度,几危社稷,岂特昌邑之比乎......

《明英宗实录》

杭氏是朱祁钰独子朱见济的生母(这对母子分别死于景泰四年和七年),朱瞻墡宁背骂名也要提议毁掉这个“绝户坟”,只不过是为了向明英宗表达自己绝不承认和支持朱祁钰的皇帝身份。

手段虽然无耻(朱祁钰在位时,逢年过节朱瞻墡都会上表向朱祁钰称贺表忠心),却挠到了明英宗的痒处。英宗以此为由废杭氏皇后封号并毁陵,连尸骨也一并毁弃。心情大悦的英宗又在孙太后宫中看到了朱瞻墡当初拒绝皇位的奏疏,也就彻底相信了朱瞻墡的忠心。

原计划的兴师问罪变成了设宴封赏,朱瞻墡凭借自己的政治敏锐性再次化险为夷。此后英宗一朝,又多次被宣召入京嘉奖、封赏。

天顺八年明英宗驾崩,皇太子朱见深登基,是为明宪宗。历经数次皇位更迭风波的朱瞻墡已经对皇位交替异常敏感了,他唯恐宪宗又翻旧账找他的麻烦,就再次拿朱祁钰做文章向宪宗表忠心。

朱瞻墡把目标对准了朱祁钰的遗孀 -- 郕王妃汪氏和她的女儿固安公主。朱祁钰登基后原本将汪氏册封为皇后,后汪氏因惹恼了朱祁钰而被废。英宗复位后将她重封为郕王妃,并允许她和她的女儿住回原先的郕王府。

朱瞻墡称作为罪人亲属不问罪已经是朝廷宽仁了,她们哪里还有资格住王府,应该把她们赶出去。但是朱瞻墡好像忘记了汪氏当年为何被废,她是因为反对朱祁钰废朱见深的太子位而被废的。

明宪宗虽然恨朱祁钰(因政治需要恢复了朱祁钰的身份,但是谥号只给了5个字,而不是标准的17字),但是拿汪氏泄愤他还做不出来,因此直接拒绝了朱瞻墡。这一下倒把朱瞻墡给吓着了,以为马屁拍在了马腿上,连连上疏请罪。

注:明朝皇帝如果不同意臣下的意见,一般会不答复或者给出暗示性的答复。直接拒绝不仅仅是不同意,还有这个话题他不愿意看、不愿意听的意思。

不过宪宗也明白朱瞻墡是急于表忠心,没有怪罪他,反而派出使者至襄藩安抚并赏赐他财物和禄田(不拥有土地但是田地的粮赋归藩王所有)。从此朱瞻墡又安心于他的藩王生活,直到成化十四年去世。

观朱瞻墡一生,虽然坏事、恶事不多,但是也没做什么善事。能被朝廷冠以“贤王”美名,主要原因还在于他没有给皇帝们找麻烦,也没折腾出让朝廷不堪的事儿。这个要求看上去不高,但是对于明朝的藩王来说,难度还是不小的,毕竟整个明朝被称为“贤”的藩王也没几个。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47045.html
上一篇王子朝奔楚是有据可查的客家人南迁
下一篇05-9.列奥尼达为什么武艺高强?

为您推荐

宣德的“小心”,朱瞻基如何不择手段的削减楚藩

宣德的“小心”,朱瞻基如何不择手段的削减楚藩

至正二十四年三月初三,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六子朱桢出生。此时恰逢吴军攻克武昌,双喜临门的朱元璋当即许诺“子长,以楚封之”。长大后的朱桢为人端重、好学,有谋略,就藩期间也恪守朝廷法度并谦逊守礼,算得上明朝宗室的道德楷模了。靖难后朱桢不但是第一个正式承认朱棣皇帝身份的藩王,也变得更加循规蹈矩,绝不忤逆、触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