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研举人黄山甸碑刻 觅明建文帝踪迹

研举人黄山甸碑刻 觅明建文帝踪迹

在十二生肖的选拔会上,鼠弄虚作假,使猫落榜后另谋高就。它为造福生灵,千年万岁修炼不止,化成了“金猫山”。

金猫山位于桐岭镇南面十二公里处的旺田村背后。它张开的“金口”,成了巨大的天然岩洞。岩口朝西南,距209线80步。前面的鞍山、官帽山高耸入云端,青龙有威,白虎眠脚下。茂密的竹林似一根根银香,朝拜叩首。路上行人、车辆,来来往往,真有“日受千人拜,夜观万盏灯”的景观。小河、泉水绕道汇合,逆水重重包裹穿插有情。不愧称之为“仙岩”。

仙岩:市级保护文物,这是大门外景。(韦登调 拍照)

民间传说

相传有一位皇帝微服南逃,跋涉劳累,路经此地,口干舌燥。恰巧碰见一位农妇叫“答雅”(壮名)的,送午饭给坡上挖地种桑的丈夫。随从便向“答雅”行缘,讨一碗粥给皇上解渴。“答雅”乐而给之。坡上的丈夫看得一清二楚。等“答雅”送饭到的时候,便毒打妻子,说他饿得厉害,转先给乞丐喝。没走多远的微服皇上,看在眼里,驻足等候“答雅”回头,问个缘由。当“答雅”来到跟前时,皇上便问她为何被丈夫毒打。“答雅”笑道,丈夫怪她不给客人吃饱,还送这么多的饭菜给他。皇上听后深受感动,说他们真是一对好夫妇。“答雅”还带他们到附近的岩洞避避暑。他们一进洞里,只见岩洞豁然开朗,凉风习习,清爽透人。他们卸包放担,便在洞里住下来。第二天,皇上派弩弓手到金猫山的山顶上,向四周远射“圣箭”。箭落之处为标,以标为界,圈画田地,张贴文告,称凡标画为界的所有田地,归“答雅”和村上的人耕种。他们的田地转眼间增加了好几百亩,大家乐得合不拢嘴。皇上还起个村名为“皇田村”。(现在是旺田村)

明建文帝遗诗

传说归传说,明朝朱建文帝下落不明,一直是个迷。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病死,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建文 。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文帝四叔)率先发难,以“清君侧、靖国难”的名义起兵反叛。1402年攻入应天府(南京),自立为皇。朱建文帝(25岁)不得不带上家小逃离京城。野史上则众说纷纭,有的说建文章被火烧死,有的说是出逃。认为后者说得比较合情合理。当时建文帝才25岁,还有一定实力,可以东山再起,不会引火烧身,自寻短见的。朱棣从北方杀向应天府,北方局势动荡不安。由于朱棣派兵到处搜捕追杀建文帝。南方人心稳定,物产丰富,气候宜人,生存空间比较好。南逃是唯一的生路。在逃难当中,估计人数只有几百人或上千人左右。他们还要隐姓埋名,打扮成布衣庶民,不敢乘车坐桥,不敢沿大路行走。为了保护好文帝,只由贴身随从护驾,在两到三公里之间的外围,众多的随逃人员要分成若干小股人员,跟随其后。他们躲躲藏藏,提心吊胆地逃在茫茫的朝野之中。

到明英宗正统七年(1442年)建文帝逃到了今天的桐岭镇旺田村金猫山附近,见路边有一个岩洞(仙岩),便进去落脚。谁知岩洞开阔,天面平旷,乳石、石柱飞棱奇异。群鸟、蝙蝠纷飞。有进出口,通风透气,冬暖夏凉。诗云:“室可容千客,泉堪饮百牛”。南逃四十年的建文帝,终于有了个清静优雅、解除烦恼的静心之地。从此,他们隐居仙岩,畅游于武来河流域的仙山琼阁之间。为奉泽百姓平安,便在岩洞中,设坛摆佛,修道行善,供庶民朝拜。为留芳百世,建文帝喊随从匠师,在洞口右边的石壁上,凿平四块壁面,1467年3月,赋诗三首,雕刻壁上。

明朱建文帝1467年在武宣县桐岭镇旺田村仙岩壁上刻诗三首。字迹已模糊不清。(韦登调 拍照)

诗一

牢落西南四十秋,

肃肃白发已盈头;

乾坤有憾家何在,

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

朝元阁上雨声收;

新蒲细柳年年绿,

野老吞声哭未休。

诗二

风尘一日忽南侵,

天命潜移四海心。

凤返丹山红日远,

龙归沧海碧云深。

紫微有象星还拱,

玉漏无声水自沉。

遥想禁城今夜月,

六宫犹望翠华临。

诗三

阅罢楞严磬懒敲,

笑看黄屋寄昙标。

南来瘴岭千层迥,

北望天门万里遥。

款段久忘飞凤辇,

袈娑新换衮龙袍。

百官此日知何处,

唯有群鸟早晚朝。

实地抢拍得到洞中的一只黑色大鸟仔。应验了朱建文帝诗文:唯有群鸟早晚朝。(韦登调 拍照)

搭架子在三米多高的石壁上雕刻诗文,又先把石壁凿平成一块块方格状,雕刻难度可想而知。没有一两年的功夫是不可能完成的。见岩壁上有五块已经凿成半成品而放弃。另有八方块才雕刻有文字在其中。字迹已经t糊不清。读诗文可知,建文帝出逃出来已经有四十年,加上他25岁开始出逃,已经有65岁。诗中提到他穿袈娑做和尚,穿衮服祭拜先皇。这是建文帝所为,没有谁敢去冒犯这个真假的。现在民间还再传说,通挽乡(镇)以前曾经有客家人(汉人)来办过三个圩场。一个是“王姜圩”。这个圩场靠近武赖河东岸,河面宽敞,水流平缓,这段河称为“皇江”(现王姜),圩场称为“皇江圩”(现改为王姜圩)。离圩场不远,有一座观音山,山脚下有一个很大的岩洞,可以容纳几百个人。“皇江圩”离“仙岩”不到一公里,屯积粮食,交换购物方便。另外还在岜寺山(山名)附近,石座村的黄岭坡(地名)各建有个圩场,这两个圩场附近都有很大的岩洞。办圩场者估计是随建文帝南逃的客家人,到光绪年间后期,这些客家人全部搬离通挽地域。

举人黄山甸的碑刻

建文帝遗诗“仙岩”石壁上,又怎么样获得呢?现在到仙岩里有谁还能辨认得出来呢?这里不得不说通挽乡(镇)尚黄村的举人黄山甸。他生于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卒于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光绪癸酉举人。他知识渊博,好读书,日寝馈经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尝趋百里外,通五经,贯六艺,知天文地理,守律法,办私塾,对本地文化加与保护。每事都用文字或石碑刻录遗留给后人。是本地有名望的文化之人。他的曾孙述叙,当年黄山甸举人怕仙岩诗文被后人涂抹,字迹不清,他就组织同僚加与保护。他们带上粮食铺盖在洞中居住,搭建架子,用火把照明。用宣纸把石壁上诗文全部抄下来。

通挽镇尚黄村清朝癸酉举人黄山甸,在仙岩把朱文帝题诗壁上用宣纸抄下来,另刻在石碑上立传供后人参观。这个是手迹原稿,由他的曾孙辈黄炁馗提供。

打磨好石碑,把诗文再抄在石碑上,再逐字逐句地雕刻在石碑上。光绪庚亥年(1880年)雕刻完毕,竖石碑于仙岩洞中,供后人参观拜读。这些石碑上的诗文到底真实吗?现在通过考究发现,明朱建文帝在明宪宗丁亥年三月(1467年),雕刻诗文在石壁上。黄山甸抄下文帝诗文刻在石碑上,时间是清光绪庚亥年(1880年),两者之间相隔413年。石壁上的文字应该还是很清晰的。石碑上刻写明太孙建文帝是可信的。他刻碑之前,也许会很长时间先考究成熟后才行事的。因为明清时期的律法是很严格的,这些诗文涉及到朝廷诸事,如果弄虚作假,搞不好会极刑坐牢,株连九族的,所以明建文帝岩壁题诗及举人黄山甸抄诗刻碑立传,两者都一定是真实的。

再解读黄山甸石碑上的内容还可以知道。碑上刻有“贵邑”二字,有些人(包括贵县人)认为是指贵县(贵港)的。明洪武二年(1369年)已经把贵州改为贵县(贵港),为什么不刻贵县而刻“贵邑”呢。我认为应该把“贵邑”理解为“这个地方”(或武来河这个地方)或者是“这个县域”(或武宣县)才对。还有碑文上刻有“南山”二字。应该指金猫山这座山,因为此山都在南京或武宣县的南部。现在有的资料理解成是建文帝到贵县、横县的寺院居住而题诗。据《横州志》(横县)载:明正统(公元1436—1449)年间,时建文帝住寺,有扩建寺,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帝归养西内后,遂不知所终云。”《明史》亦载:建文帝“寿终正寝,死于永安宫,葬于西山,刻碑文为天下大师墓”的南山寺。又有横州(横县)与贵港(贵县)争议:民国《贵县志》认为,建文帝隐身南山寺应是讹传,真正的应在横州寿佛寺,最后还是回到了京城为真。虽然有些地方县志讲明建文帝到他们本县留有诗文,都是以县志记载为准。为什么他们会引起这些争议呢?原来,自从黄山甸刻字立碑以后,各地骚客纷至沓来,香火朝拜仙岩里面的佛祖,自然抄袭诗文者不计其数。到他那个地方后就装裱为已有。他们只看到石碑上的诗文,而看不到岩壁上的诗文。只有武宣县旺田村仙岩洞里的石壁上,刻的诗文才是建文帝的真迹。这是其一。还发现在石碑的左下角刻有“山甸謹跋”四个字,字底比诗文的字小些,皇为大,庶民小之,庶民不能同皇上平级,这是中华传统的一种礼仪。“山甸”就是指黄山甸。他为什么没有刻上姓氏呢?因为他姓“黄”。“黄”与“皇”同音,清朝大兴“文字狱”,很多文人,因为一字一念之差,招来横祸,所以他就不乱写上姓氏了。来看石碑的众客,如果他们不知道“山甸”是一个人的名字,就误认为石碑是朱建文帝所立了,所以几百年来误传的就没有结果了。六十年代破四旧时,旺田村在村前建一座水碾。有一位莽夫提出用仙岩洞的石碑来作垫子,钻孔好透轮轴进去转动。改革开放时,黄山甸的一位曾孙女,嫁到旺田村,有一天早上她去洗衣服,无意见到这块石碑。上面刻有他曾祖父的名字。她把这事告诉了村长,告诉村长要保护好这块石碑。从此,村里的人才知道这块石碑真实面目。现在这块中间被钻孔的石碑收藏在覃某色的旧屋中。

1887年,举人黄山甸亲自把朱文帝的诗文雕刻在石碑上。破四旧年代,石碑被钻孔做水碾垫子透进转轴碾米。现在还残存的石碑已经被保护。举人之孙黄炁馗提供。

古墓迷团

武赖河流域山清水秀,人民淳朴勤劳。明建文帝受到恩泽感化。加上他年事已高,没有再能返京从朝的雄心了。他只好继续隐姓埋名,修道立佛行善。从此,前来岩洞朝拜者,络绎不绝。百姓只知道世上有仙人,拯救保佑他们平安,不知道他们朝拜的原来是一位流落他乡的明皇帝。后来此洞被尊称为“仙岩”。不知不觉,建文帝在此洞行善修道已经有十多年。八月的一天早上,趁着过礼拜,他着便衣,柱仙杖,邀随从,再游览壮乡的山河美景。他们沿着古时的道路,从龙公村出发,来到汶村,转道龙朋村,上了进步村山坳的坳顶,休息了一会儿,继续前往石座黄岭坡上的客家人圩场。他们打道回到花颜村的牛角坡(地名)的时候,见有一小块平地没长出杂草,就在此地小休一下。建文帝便向四周观望,左石山,右土岭,阴阳分金分明,朱雀玄武首尾呼应,岜寺山后山雄居,群山朝向有情。三江之水汇合暗流,明堂印星暗塞水口,是块极好的风水宝地。当他起身要走的时候,突然感觉眼花缭乱,天旋地转。突然跄踉跌倒在地,一命呜呼。恰巧有三位本地人路过,见路边死了一位乞丐(以前从外地游来的统称为乞丐),不加理睬。随从们悲痛欲绝,只好就地安葬。由于以前人口比较少,此地比较荒凉,几年后,本地人才发现乞丐死的地方起了个大土丘,说乞丐死的时候有泥土自然帮埋葬好。这个消息从此传开而去。现在实地考察后发现,这个土葬光坟头,高一米,半径10米,坟脚向四周倾斜延伸三百多米。如果是一个乞丐之死,这么有气派的坟墓,这就是一个不解之迷了。坟墓后面六百多米处,留有一张三亩多的古鱼塘,塘四周高,估计是当时取土培坟墓所为。更为奇怪的是,在岜寺山山脚下,在乞丐墓的南面一公里处,有一处古墓群,称“七星古墓”群。这七堆古墓,按七斗北星摆状来安葬而得名。当年这里没有战争,没有争地夺疆,那里来的这么多外地人死后合葬呢?笔者认为跟乞丐坟墓有关。这墓群如果拿来分类想象,可有几种可能性:效忠皇上者殉葬之墓、随皇上南下把已经死了的亲属骨骸集中起来合葬之墓,用于陪殉建文帝的各类葬品之墓,怕朱棣派人来挖古墓而修的假墓群。但皇上已离世,臣妾殉葬,永远陪同守护在皇上的身边,才是他们的心愿。明末时期,有位马氏考生考取状元。当他带京都风水师来察看祖坟时。他指乞丐墓是他的祖坟时。本地人不给他指认,说这个是乞丐墓。本地人是怕状元当大官后,有权有势,把他们全村人赶走的。建文帝的妻子就是马皇后,是不是巧合?。从此,乞丐墓又改称为“状元墓”,朝拜香火越来越旺盛。

传说中的乞丐(状元)墓,墓首高1米,半径10米。此是墓杂草丛生的一角。(韦登调 拍照)

从仙岩遗诗、举人碑刻遗文,客家人三地办圩场,状元墓、古塘遗址、七星古墓群等显示。明建文帝晚年长期居住在武宣县旺田村的岩洞里,当和尚行善事。通挽镇花颜村的状元坟就是明建文帝之墓葬。你们怎么样想呢?

编辑:青橙

本文章意在分享,如造成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70712.html
上一篇李斯与焚书坑儒•上
下一篇清朝90多万军队,全国18个省,福建省为何驻扎7万多军队?

为您推荐

中国唯一一个以皇帝尊号而命名的城市

中国唯一一个以皇帝尊号而命名的城市

秦始皇,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皇帝,也是秦朝的创始人。秦始皇在位期间,曾多次巡视东方边疆,并下令修筑了一条长城,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光绪皇帝的囚禁之地——玉澜堂

光绪皇帝的囚禁之地——玉澜堂

在颐和园有一处有名的建筑群很引人注目,它就是戊戌变法失败后囚禁光绪皇帝之地——玉澜堂,也是游客游览颐和园的必去之处。
中国康熙皇帝最喜欢吃的11道菜

中国康熙皇帝最喜欢吃的11道菜

#头条创作挑战赛#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饮食文化也变得多元化。但是,有些传统的美食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比如,中国康熙皇帝最喜欢的11道菜,
越南国宝“皇帝之宝”金印,二百年颠沛流离终将归国

越南国宝“皇帝之宝”金印,二百年颠沛流离终将归国

近半个月来,关于越南阮朝金印“皇帝之宝”的拍卖,越方紧急与法国Millon拍卖行进行了沟通。该枚金印原计划在10月31日进行拍卖,在越方的“强烈关注”下,拍卖日期一推再推。有消息称,经过谈判,这枚“皇帝之宝”将于近期回归越南。这枚“皇帝之宝”金印为阮朝第二位皇帝明命帝在1823年所铸,重10.78公斤,尺寸13.8x13.7厘
“甄”字到底该怎么念?皇帝和大臣,到底是谁不识字

“甄”字到底该怎么念?皇帝和大臣,到底是谁不识字

北宋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科考发榜,宋徽宗让中书侍郎(即副相)林摅(读书)来挨个唱名。读到进士“甄彻”这个名字的时候,林摅把“甄”读成了“坚”这个音。宋徽宗皱了皱眉头,对林摅说:“你读错了,这个字念‘真’。”林摅不是进士出身,他父亲当年是闲谟阁直学士林邵,林摅是恩荫入仕,因为处理张怀素谋反案非常得
古代的皇帝和皇后没有同时去世该如何安葬?他们是合葬还是分葬?

古代的皇帝和皇后没有同时去世该如何安葬?他们是合葬还是分葬?

古代的皇帝和皇后死后都是要葬到一起,那么问题就来了,皇帝和皇后不可能同时去世吧,如果一方先去世了,那怎么下葬,是不封墓等着另一方合葬还是分开葬呢?关于处理皇帝和皇后去世是否合葬的问题,每个朝代处理的规矩都不大相同,下面就来说一说每个朝代皇帝和皇后是如何合葬的。先从两汉时期说起,其实在两汉时期皇帝和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