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史林探秘:先秦商人的得与失——功成名就的范蠡与端木赐的无奈

史林探秘:先秦商人的得与失——功成名就的范蠡与端木赐的无奈

与众不同的成功商人

先秦著名的商人出身的政治家,几乎都是经商有成或是经商失败后选择的出仕,可是他们中有一位却与众不同。

这一位出仕东南40余年,在历史上成就了绝世之功,其后便激流勇退跑到齐地种地经商,结果几年后便已经致产数十万。因此被齐国人发现了他是谁,于是齐国国君便要拜他为相,还派人将相印直接给他送了过去。可拿到相印的他却觉得自己布衣出身,不配享受这样的富贵,于是推辞了齐相的任命将家财分赠亲友,带领家人搬到宋国的陶。到了陶他又很快发达起来,致赀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

没错,这看着比小说还玄幻的故事,就是被后世尊奉为商圣、财神的朱陶公——范蠡在《史记》中的记录。与他的商人政治家们经历不同,他是先当官后经商的。

可疑的记录

范蠡的一生不但传奇,也堪称完美,但是他的历史记录却令人生疑,期间也透出了他的人生无奈。

范蠡的历史记录怎么看,都像是把两个人的事迹记在了同一个人头上,因为按照历史事件推算,范蠡到齐国时应该已经68岁高龄了,可《史记》却还说他在海边亲自耕耘。

68岁在古代可已经是非常高龄了,范蠡身体有这么好吗?

所以这个朱陶公即使真跟范蠡有什么关系,那也应该是范蠡的后辈了。范蠡虽然极有可能不是朱陶公,但是他跟商人还是有不解之缘的。

范蠡人生最后二十年间先是举家奔齐然后又赴宋,如此颠沛流离他似乎是在躲避着什么。

那么范蠡在躲什么呢?

范蠡早年经历中隐藏的事情

我们一起来看看范蠡的早年经历,也许就能从中找出答案来了。

范蠡的早年记载令人生疑,史料说范蠡‘出身贫贱’,可接着史料又说范蠡是‘博学多才、文武双全’的这么一个全才,这个记载根本就是自相矛盾无法自圆其说。

中国古代有一句话——穷文富武,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说学文的人穷,而是说学武必须得有钱才行。

古代生产力落后,要供养一个人不是那么轻松的事情,而且学文也需要相应的文具、拜师、学费等各种费用,所以古代能供养起一个人学文的家庭,家境肯定是不会差的。

学武的费用比学文更加高昂,古代学武首先要学射箭,光是每年箭矢的消耗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剑、戈等这些器械的造价不是一般人家能承受的,练武营养还得跟上,饭食必须精良;练武难免受伤,金创药跌打酒这些都是十分昂贵的物品......

所以古代要培养出一个合格的武士费用是极其高昂的,这一点也从科举和武举的待遇差距能看出来。清代文状元授从六品翰林院修撰,而武状元则是正三品参将或一等侍卫!

由此可见,练武比习文可要贵多了。范蠡文武双全,那他家必须得是大富之家才能供得出来!

范蠡出身贫虽假,但贱是真的有可能。

在春秋时期私塾没有普及,书籍还都是竹简木牒,文化也都被贵族所垄断,求学拜师只能找贵族。所以当时不但读书费用比后世要高得多,知识也只是在贵族的小圈子里传播,平民是没有资格学文的。

可史料记载饱学之士范蠡,却因为不是贵族而不能在楚国出仕,所以他极有可能是出身于一个大商人的家庭。春秋时期平民里也只有大商人的家庭,才能有财力有门路供养出一个文武全才的子弟来。

这个出身为范蠡学得一身本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可也注定了范蠡一生的无奈。

范蠡的无奈与机遇的到来

范蠡能成文武全才,可见他学习地也是非常刻苦。可是当他学得文武艺后,却霍然发现自己没法货与楚王家。幸好这时楚国东方的吴国崛起,给了范蠡一展才华的机会。

公元前513年,吴国伐楚,取其舒地(今安徽六安市舒城县);

公元前511年,吴国再伐楚,下其六地(今安徽六安市北)和飅地(今安徽六安市境内);

公元前509年,楚国伐吴,伍子胥在豫章(今江西省南昌附近)大败楚军,乘胜追击反攻楚地夺其居巢(今安徽安庆市东北部)。

公元前506年,吴国三伐楚,六战六捷,攻入了楚国国都郢都(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

就在范蠡(约公元前536年出生)感到报国无门一生所学无法施展时,把楚国按在地上摩擦的吴王阖闾,给了他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

史书说范蠡是公元前511年邀请文种一道去的越国,可是范蠡发出这一邀请之后,直到公元前494年,范蠡和文种才再次出现在了历史记录里!在长达17年间,范蠡和文种都人间蒸发了!

按《史记》的说法,直到公元前494年夫椒(今江苏太湖洞庭山)之战越国大败,越王勾践向吴王夫差请降,公元前493年去吴国做奴隶时,文种才得到勾践的重用,被勾践委托管理越国国务。

而已经40出头,从刚到越国时翩翩佳公子,变成了油腻中年大叔的范蠡,却跟着勾践去吴国当牛做马三年吃尽了苦头。

从投奔越国到去吴国做奴,范蠡这段历史备受后人推崇,可这是范蠡他自愿的吗?

范蠡和文种的身份之谜

从史料点滴看,范蠡在越国早期应该过得并不如意,文种还算是成为了一名大夫,可他在越国是什么职务完全没有记载,似乎混得也很一般。

想那范蠡文武双全,又正是人生精力最充沛的年纪,在越国不得重要,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他完全可以去别的国家尝试啊,有必要在越国蹉跎岁月十七载吗?

而且以勾践的眼光,他看不出文种、范蠡的才华吗?为何他会将两人埋没了十七载呢?

似乎只有一个解释,才能解释得通勾践、文种、范蠡间显得古怪的互动。

结合文种入越时有官职在身而范蠡只是布衣,以及当时吴楚两国的对峙局势,可以推断出史料中关于范蠡邀请文种一道入越的记录是虚构的。根本不是范蠡邀请文种入越,而是文种携范蠡入越。

文种得到了楚国高层授意,要他去越国做卧底离间吴越关系从后方拖吴国的后腿。为了让自己在楚国仕官无门的好友范蠡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所以文种才带上了范蠡一起去越国。

勾践是个明白人

勾践对来投奔他的文种的真实身份心知肚明,所以他才不愿意重用文种和文种带来的范蠡。直到勾践不得不去吴国当囚徒时,他为了让楚国支持越国复兴才违心地启用了文种,而为了避免文种在越国坐大,他故意把文武全才比文种更有能耐的范蠡带去了吴国。

文种虽然给了范蠡机会一展所学,但是也把他的一生菁华时光都拘束在了越国。范蠡作为楚国派去越国的间谍卧底,在没达成任务前离开越国,那他的家人的结局肯定会非常不妙。

范蠡在公元前468年助勾践成就霸业后立马就离开了越国,等跑到了齐地以后他给文种去了一封信,这封信字数仅仅只有33个字,却造就了后世很多的典故。

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范大爷,你逃走之前为啥不跟文种说这话,这会你给文种写这封信,勾践会了解不到这封信的内容?你这是跟文种有仇吗?

范蠡表示:他把我困在越国43年,这仇大了去了!

果然这封信到了文种手中不久后,便因为勾践怀疑他要谋反而被杀。一般现在都比较同情文种,认为他是兔死狗烹被冤杀的。

可文种一直反对勾践北上争霸,希望越国灭吴后老老实实地偏安一隅,这一主张显然符合他楚国间谍的身份。越国的强大已经威胁到了楚国的安危,文种眼见不能阻止越国继续强大,于是发动叛乱搞乱越国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范蠡为何不回楚国

从范蠡助勾践称霸后就远遁北方,一生都不衣锦还乡回楚国,似乎也能印证两人的楚国间谍之嫌。

楚国给两人的任务肯定是给吴国拖后腿,而不是弄出一个灭亡吴国对楚国威胁更大的霸越来。范蠡因为违背了楚国派遣他来越国的初衷,鼎力相助勾践成为了霸主,所以他再也不能回楚国只能流亡北方了。

其后齐国授予范蠡相国之位,范蠡却认为是祸事,将家财赠予了乡邻亲友举家搬去宋国,这一古怪的举动也侧面印证了范蠡的楚国间谍身份。若在齐国为相自然很快楚国就会知道范蠡所在,一旦楚国向齐国要人,齐国自然不会为了古来稀的范蠡去得罪强楚。而宋国虽然没有齐国强大,可它是楚国的世仇,绝不会将范蠡交到楚国手中。

商人出身的范蠡文武全才,可就因为这个出身,他没法在楚国一展抱负。但是楚国这一时期的积弱也给了范蠡机会,他在越国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抱负。作为对祖国的报复,范蠡全力支持勾践称霸,算是出了自己四十年来心中的恶气,但是他也就此绝了回家之路。

好在范蠡出身商贾之家,所以到了宋国这个商人之国,也算是如鱼得水,范家遂在宋国兴旺起来。

范蠡的故事就到这了,我们来看看同一时期另一位大商人政治家的故事吧。

无奈的子贡

端木赐,是孔子的著名学生,他的字子贡被他的名字更加出名。他由于善于经商积累的财富足以与公侯分庭抗礼,而被后世商人崇拜尊为儒商之祖。

子贡在历史上最知名的不是他的学问,而是他的外交手段。

当鲁国面临亡国危机时,他受老师孔子所托拯救鲁国。利用自己经商所得的情报,子贡在齐、吴、越、晋四国间来回奔走,凭借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不费鲁国的一兵一卒,最终达到了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的结果。

子贡的事迹已经在史林探秘:令人拍案叫绝的先秦第一纵横家一文中详细介绍,这里就不多做赘述了。

不过如此有能耐的子贡想必也是十分的无奈的,他虽然向后为鲁、卫两国之相,可是自己的祖国鲁国三桓坐大,他无法一展抱负;而卫国则是积弱已久,子贡也回天乏术。

所以以无官之身凭一己之力便存鲁的子贡,反而在为国相居高位的时候没有任何建树能留在史料中。子贡的才华显然也能得到了大国的欣赏,可是一旦为齐晋所用,难免不会要图谋自己的祖国鲁国,所以子贡选择了在中等国家中混迹了此残生。

范蠡因为出身商人之家没法在楚国有所成就,他到了越国后助勾践称霸得罪了祖国,因此一生只得在外飘零再也无法叶落归根;而子贡的祖国国力不济又内乱不已,他为了不与祖国为敌,最终选择了无所作为的残生。

对于这两位大能人生的无奈,后人也只能在字里行间聊表对他们的惋惜。

觉得码字的文章还行,走过路过看过请赞个粉个转个。

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97786.html
上一篇义和团究竟如何兴起?原来义和拳原名“梅花拳”,且有150年历史
下一篇解读三国时阮籍其人,以及他的那句“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