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疫情期间“非必要不关门”,这家医院的底气何在?

疫情期间“非必要不关门”,这家医院的底气何在?

不知不觉,距离上海宣布正式解封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蓦然回首,恍若隔世。

过去的 60 多天里,对于上海的各大医院而言,疫情封控导致的门诊量锐减、院感风险以及经营困难等问题,几乎成为了行业普遍困境。

而作为自负盈亏的社会办医机构来说,这一段难以磨灭的疫情往事,都带来了哪些触动?有哪些经验可以汲取?对于未来,社会办医机构又将要如何应对?

今天的故事主角,将从上海嘉会国际医院谈起。

坚持下去,不要关门

「坚持下去,不要关门。」这是项乃强每天早起送给自己的一句话。

作为上海嘉会国际医院的医疗院长,项乃强十分清楚「关门停诊」对于医院意味着什么。

自 3 月疫情爆发以来,由于许多周边医院陆续停诊,嘉会的产科新生儿出生量已逾 300 人,外科重大及危重手术量剧增,住院部收治病患上千人次。整体运营数据看似波澜不惊,实则如履薄冰。

在疫情高危运行期间,许多大型公立医院都因为承接抗疫任务而不得不阶段性停诊,项乃强坦言,「压力再大也要挺住,我们能救一个是一个」

「非必要不封控」的信念掷地有声,也使这家民营医院扛起了「千钧重担」。

为了坚守「不关门」的承诺,项乃强和他的团队为此想了许多办法。

在硬件设施方面,全院在创立之初就配置了医疗专用三级过滤器和 VAVbox 全空气系统,在紧急情况下可随时切换全新风运行,也就是引入外部洁净空气,形成新风流动场,以有效控制空气传播可能导致的交叉感染。

另外,嘉会的发热哨点被设置为独立区域,采用完全隔离于其他区域的独立空调系统,同时配置了负压隔离病房。

而在内部管理上,医院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流程做好健康监测,全体医院职工和管理层主动闭环管理在医院,坚持每天核酸检测。收治病人时提前现场进行核酸预检,避免任何疑似患者进入住院区域,以防止院内感染。

在整体管控得当的情况下,嘉会整体医疗运行平稳,骨科、麻醉、急诊、产科、ICU 重要科室都全线运转,急诊就诊人数较往常增长了 30%,每月还有上百名新生儿顺利降生。

守住了自己的主阵地,嘉会开始抽出余力积极配合政府防疫工作。

自 3 月中旬至 5 月底,医院共派出 1000 多名医护人员深入社区采样点、方舱医疗队,用自己的方式履行抗疫守「沪」的职责。

「每天就像打仗一样,我们选择了一条最难的路。」项乃强回顾这段煎熬的路程,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他坦言道,「如果我们也关门,这些病人可能真的会没救。疫情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如果不是人命关天,谁愿意跑来医院呢?」

熬过黑夜,方见破晓

尽管运营数据没有出现滑坡,嘉会和其他社会办医机构一样,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一段低谷时刻。

在此期间,最难克服的是长时间超负荷的运转需求和医护人员的情绪压力

因疫情防控需要,嘉会医疗在上海其他地区的诊所一度被暂停,只保留了主院区的日常运行。

同时,附近医院部分门急诊服务暂停导致大量肿瘤、产科、急诊的病人转到了嘉会主院区,以至于住院部病房「一床难求」,医院不得不尽量引导符合出院标准的病人尽早出院。

「在当时的特殊情况下,因为出院回家后可能还要面临被隔离和物资短缺的困境,所以许多病人宁愿待在医院里。导致床位短缺问题始终突出。」

项乃强回忆道,在疫情中后期,院内的食物供应也响起了警报。

起初,医院还有充足的食物储备,但随着不断地消耗出现断供危机,院方不得不做了一些调整,在保障患者餐食标准不变的情况下,将员工的每餐菜品选择数从 4 个减为 2 个。

持续高强度的抗疫工作、连续长时间的封闭管理,使部分院内职工情绪有些低落。ICU 的医护人员曾几度崩溃大哭。

为了缓解员工压力,医院为这些一线员工安排了干净舒适的住宿环境,并做好每天的保洁和后勤工作,同时还请本院的精神科医生为大家做心理辅导。说起这些,项乃强有些动容,「员工是我们的根本,没有健康的员工,怎么照顾更多的病人?」

上海疫情 2 个多月内,即使因疫情原因隔离在家的员工,嘉会医院依然坚持员工福利不减,并鼓励他们在线为病人提供服务。

对于居家隔离的众多患者来说,在线咨询服务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他们遇到问题时的焦虑和困惑。而嘉会在线咨询服务全部都由院内专业医生承担,这也无形中让患者更为安心与信任。

针对居家隔离的患者,除了在线答疑,还需要解决部分患者的紧急用药需求

为此,医院申请了各项证明来保证供应渠道的畅通,医护们自发地提供送药上门服务。

疫情期间,嘉会通过员工志愿者共计完成 1533 单药品配送。项乃强坦言,也正是因为医院、医护、患者之间的同舟共济,才给予嘉会坚持下去的力量。

急危重症救治是第一要务

仅仅做到不关门,还是不够。

尤其是疫情期间,急危重症病人的救治在一段时间内成了社会焦点问题,既要保证救治及时,又要保证院感防控到位,始终是各个医院管理层需要面对的棘手问题。

「正常情况下,120 急救车很少会把病人送到我们这样的社会办医机构,但疫情期间,我们更多地承担起了这样的急救工作。」

在项乃强看来,民营医院需要自力更生,不能被动接受,更要主动出击。

这轮疫情中,急诊在嘉会国际医院发挥了重要作用,承接了巨大的「关卡压力」。

入院核酸检测、隔离门诊、第一时间上报疾控中心等闭环流程帮助嘉会在疫情初期各大定点医院人满为患时,化解了各类发热患者来院诊疗的风险,并与疾控中心充分沟通和协调,保障患者的治疗。

在两个多月的急救工作中,给项乃强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两位特殊病人。

一位是 66 岁的患者,跌倒后髋部骨折,因为疫情未及时就医,下肢肿胀严重。为这个年龄段的患者实施骨折手术放在平时也有很大潜在风险,何况疫情特殊时期。病人来院后 ,遇到的最大困难不是如何开展手术,而是相关器械缺货。

为了能给患者成功实施手术,嘉会骨科的运营团队、供应链团队和手术室护理团队努力克服疫情期间物流暂停的困难,远程联系器械供应商进行配货,并由嘉会员工自行前往仓库实施无接触取货,最终将手术所需器械成功从仓库运抵医院。

最终,患者的手术顺利开展,手术后 4 小时,在吴海山主任的指导下,患者已经可以下床行走训练。

另一位急重症病人是一名女患者,因为宫外孕破裂大量出血,危及生命,最后辗转来到嘉会,医院妇产科团队为她做了紧急手术。

由于失血严重,幸得急诊团队处置及时,短时间内找到了病灶输卵管并进行了切除止血控制。并且按照上海市危重孕产妇上报标准,院内紧急启动上报流程,通过视频连线请对口危重孕产妇抢救中心的专家进行会诊

按照项乃强事后判断,当时患者病情非常危急,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及时通报并进行专业处置,很有可能凶多吉少。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需要特殊关照的慢病患者,比如需要定期做血透治疗的晚期肾病患者,如果一周不做血透便会因为电解质失调尤其是高钾血症而导致心律失常致死。

即使嘉会没有成立专门的血透中心,但是当病人辗转多地最终来到医院的时候,医院治疗团队依旧收治他们,尽可能调集已有的 CRRT(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帮助延长生命。

一桩桩、一件件「惊心动魄」的急救任务,使得项乃强更加坚定了「不关门」的信念。

「平时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在疫情期间可能都会变成异常困难的事。无法打败我们的,只会让我们更加坚强。」

面向未来 不断提升抗风险能力

经历了这波无比严峻的疫情「洗礼」,项乃强对于今后要走的道路满怀憧憬。

为了应对今后可能的风险,嘉会国际医院已开始着手准备进一步新增床位,重点满足 ICU 的运营需求。同时,医院采购了更多的呼吸机等抢救设备,并进行相关人员的招募、培训工作。

「如果病人增多,我们是否还能做得更好?」这是盘旋在项乃强心中的疑问,也是支持嘉会不断突破现状的动力。

而关于社会办医的行业未来,则是项乃强更加关心的议题。

此次疫情对社会办医行业,尤其是有较多连锁专科诊所的医疗机构,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比如医疗美容和牙科,多数是依靠各个线下门店运营来维持的,但被大量关停之后即面临很多困难。

而像嘉会这样的综合性社会办医机构,项乃强认为,既可以做肝胆胰胃等外科手术,也可以做产科妇科手术,同时新生儿科、ICU 都配备齐全,多元化的模式将为未来发展提供更稳定的保障

在综合性医院的道路上长期深耕,需要补齐和做强各个专业学科。在 2022 年初,嘉会国际医院即已申请到了辅助生殖科 (IVF) 的资质。

同时,在各个学科的医师配置上,嘉会也力求更强,很多科室的主任和医生都来自全球各大知名医院,在外科和肿瘤领域,还请到了许多专家前来现场指导。

在医院整体发展目标上,项乃强提到,嘉会是一家遵循三级标准的综合民营医院,未来也会重点打造集临床卓越中心、数字医疗与诊所网络为一体的立体化服务体系,构建自有互联网医疗平台,充分调动院内的医生资源推行远程医疗服务,彻底破除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壁垒 。

回归医疗的初心

整个 6 月,上海复工复产有条不紊地进行。与此同时,嘉会还有更多的医疗愿景要去实现,尤其是在高水平学科建设方面始终保持奋进状态。

由于疫情关系,嘉会国际医院和麻省总医院的线下交流机会减少了,但是双方始终保持在线沟通,除了运营 NEJM 中文版,嘉会最近还新出版了一本名叫《Clinical Surgical Oncology》的杂志,计划每年出四期,由中山医院的樊嘉院长和嘉会乳腺外科主任 Tibor KOVACS 担任联合主编。

此外, 6 月 29 日,噬菌体临床技术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暨「噬菌体临床技术中心」授牌仪式在上海嘉会国际医院举行,也标志着嘉会临床新技术研究的新里程。

除了在科研领域发力之外,嘉会还关注医生个体的技能培养和职业发展。相比于论文发表,医院更加关注一名医生的专业技能和临床思维的训练。

为此,医院在内部大力推动了多个重要的医师培训项目,其中的家庭全科医师培训,还成为世界家庭医生组织 (WONCA) 在国内唯一认证的培训项目

从 2018 年至今,嘉会在全科医学领域发起了「全科医师全职提升培训项目」,为完成规培的职业全科医生提升服务意识、扩展多语言沟通能力,满足上海国际化健康城市的多层次健康服务需求。

经过多年打磨,医院已经按照 WONCA 的全科医师培训标准不断提高教学品质和人才培养机制,为嘉会医疗和全国同行机构输送大量具有国际视野的全科医生。

在项乃强看来,「不是每个医生要当院士、当教授才最成功。一个成功的医生就是他的病人很喜欢他、爱戴他、相信他,」这位首席医务官曾在美国西雅图瑞典医疗中心担任神经外科主任,最终出于办医理想,舍弃更好的收入,选择回国投身非公医疗事业。

在嘉会医疗的管理团队中盛行着一种理念:所谓「高端」医疗,并不等同于「高价」医疗,用「高水平」医院来形容会更加贴切。

嘉会「国际化」也不是指拥有外国医师,而是以循证医学为核心,以病人为核心,以高水平的医疗理念来治疗疾病。

或许国内部分医生每日接诊量巨大,一天多则要看上百个病人,累到没时间和病人多说一句话,但是到了嘉会医院,医生们不一定需要关注文章发表数,但是必须要学会和病人沟通,同理共情。这是医疗本应有的样子,也是嘉会医疗梦寐以求的追寻。

编者后记

2022 年 7 月,上海各区的疫情渐次平息,曾经熟悉规范的就医秩序都在逐步回归。不远的日子,人们期待疫情终将真正地散去,在黑暗中点亮的火炬,哪怕再微弱的光芒,也能引领自己找到方向。或许,这正是嘉会医疗在这段疫情期间的故事所带来的启示。

内容策划:依然 齐飞

文章审核:许佳

图片来源:嘉会医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6_2648.html
上一篇帕金森患者,当药物疗效不好时,可选择“电子药”联合治疗
下一篇首个国产新冠中和抗体联合疗法药物实现首批商业放行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