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武夷山国家公园:脉联闽赣两省的世遗圣地

武夷山国家公园:脉联闽赣两省的世遗圣地

翻开中国版图,在高峰林立、连绵起伏的山脉家族中,偏居东南部的武夷山算不上鹤立鸡群、巍峨险峻。但正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武夷山的神奇并不在其高度,而在其深厚的自然和人文底蕴。这座脉联闽赣两省的生态瑰宝,是目前中国唯一一个既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又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国家公园。

武夷山国家公园跨福建和江西两省,是首批设立的国家公园中面积最小的一个,却囊括中国中亚热带地区所有的植被类型,堪称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除此之外,境内还有奇峰秀美的丹霞景观、气势磅礴的武夷裂谷以及穿越时空的摩崖石刻,再加上朱子理学发源地的身份,武夷山国家公园可谓一片浓缩的奇境圣地。

武夷山国家公园。摄影/曾卫

不断发现物种新记录的生态之园

武夷山国家公园位于闽赣交界武夷山脉,东至江西省铅山县英将乡铜锣形、西至福建省光泽县寨里镇东山、南至福建省邵武市水北镇大坑仙、北至江西省铅山县武夷山镇白石岗,总面积1280平方千米。其中,福建省内1001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78.2% ;江西省内279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21.8%。国家公园涉及武夷山市、建阳区、光泽县、邵武市、铅山县5县(市、区)12个乡镇。武夷山国家公园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公园内超过200平方千米原生性森林植被未受到人为破坏,是世界同纬度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充足的水、光、热条件使之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独特生态环境,十分有利于生物的繁衍,被誉为“世界生物之窗”。2022年,武夷山又宣布陆续发现了武夷山刺突蛛、武夷林蛙、武夷山毛泥甲、璞云舟蛾等新记录种,玉兔粘猎蝽、裂小蘑菇、亚洲靴耳等12个中国新记录种,四川鳞盖蕨、袍波纹蛾、曲星文衣等100多个新分布种。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生物多样性记录再次刷新。这里是一个生态大观园,生态价值不可估量。黄岗山,海拔2160.8米,是国家公园最高处,也是我国大陆东南第一峰,素有“华东屋脊”之美誉。从山间俯视气势恢宏的武夷大峡谷,云腾雾绕,如梦似幻。随着海拔递增,气温递减,植被呈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依次分布有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中山矮曲林和中山草甸5个垂直带谱,构成了“一山多景”的奇特风貌。为更精准地开展生态监测,科研人员在每个带谱上均布设了碳通量塔。沿黄岗山山顶顺坡而下,海拔1850米处,一个名叫“猪母坑”的地方,分布有我国面积最大的南方铁杉野生种群,其中连片分布面积更是超过了4平方千米。在世界同纬度范围内,也仅有猪母坑有大面积南方铁杉野生种群分布,实属珍贵。这里的南方铁杉树龄大多在300年以上,放眼望去,巍然挺立,尽显苍天古树的野性之美。南方铁杉为松科铁杉属下一变种,是我国特有的第三纪孑遗种,被誉为植物界的“活化石”,与武夷山另一旗舰物种—黄腹角雉,还有黑麂,组成了生物界的“铁三角”,这便是著名的“黄岗三宝”。走进武夷山腹地的另一处小山村“挂墩”,是举世闻名的研究亚洲两栖动物的圣地。最先使挂墩为世界所知的其实是西方人。1849年,英国植物学家福钧在这里采集了150多种动植物标本带回了英国,很快中国武夷山的挂墩有大量稀有物种的消息在西方生物界迅速传开。随后,西方的生物学者纷纷来到武夷山采集标本,并发现了无数新种。整个武夷山在19世纪遍布了西方探险家和学者的足迹,成为“世界生物模式标本的产地”。因为鸟类新种的数量最多,小小的挂墩也因此成为世界著名的“鸟的天堂”。与挂墩同样闻名于世的还有“大竹岚”。深山峡谷中,只见竹林密布,人们放眼望去,大竹岚犹如一片竹子的海洋。昆虫喜欢竹林,竹子的落叶、笋壳都是昆虫爱吃的食物,所以大竹岚的昆虫数量大,种类也非常多,仅在这里发现的昆虫新种就有800多个,使大竹岚成为国际生物界公认的昆虫模式标本产地。在这个“昆虫的世界”里,还聚集着另一庞大家族—蛇。据专家估计,大竹岚平均每一平方米就有1.7条蛇,蛇的总量至少在100万条以上,其中,像尖吻蝮蛇、眼镜蛇、竹叶青等毒蛇就有16种。大竹岚称得上是一个“蛇的王国”。目前,武夷山国家公园共记录到高等植物272科3404种,其中既有大量亚热带物种,又有从北方温带分布至此,以及南方热带延伸至此的种类;脊椎动物37目153科775种,其中近1/7为中国特有种。另记录昆虫7925种,约占中国昆虫种数的1/5。武夷山的生态地位可见一斑。

摄影/袁伟强

以茶著名的文化之园

如果仅有生态上的价值,武夷山的名气也许会大打折扣。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当文化之脉串联古今的时候,“武夷山”的字眼就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名号了。

到访武夷山,掌舵的艄公也许会说一句俏皮话,“古人的乱涂乱画,造就了今天武夷山的古文化”。捧腹之间,却也不得不对武夷山的石刻遗迹心生敬畏。据旧志记载,最早在山中题刻留名的是东晋的郭璞,自此留下题谶石的景名,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此后更是代代相继,题刻不辍。这些内容丰富的摩崖石刻共同汇成了武夷山国家公园的文化走廊,为这座名山增添了无限意境。另外,武夷山还留有高悬崖壁数千年不朽的架壑船棺20处、书院遗址35处、宫观寺庙及遗址60余处。朱子理学思想在这里孕育,构筑了中国宋代至清代700余年的思想体系。灵山秀水中的文化积淀,承载起了中国厚重灿烂的历史文明。文化之韵,不仅流淌在崖壁庙宇间,还蕴藏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在首批国家公园名单中,武夷山也是唯一一个同时以茶著名的国家公园。众所周知,武夷山是世界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特别是最古老的岩茶―母树大红袍,有独特的岩骨花香。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开创出“万里茶道”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传奇,成为联结中国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作为红茶最初发祥地的桐木村正位于武夷山国家公园境内。这个看似宁静不太起眼的小村庄,隐藏着一段影响世界的历史:大约400年前,世界红茶鼻祖―正山小种从这里出产,并由荷兰商人漂洋过海带到了遥远的欧洲,被贵族奉为珍宝,很快风靡了上流社会,荷兰人也因此发了大财。在随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西方各国陆续派出生物学家、传教士,以科考和传教的名义潜入武夷山探寻红茶秘密。1848年,英国植物学家罗伯特终于窃取到红茶技术,带着茶种和8名工人前往印度,试种成功并大面积种植,从而彻底改变了世界红茶的发展历史。 如今,在桐木村一所小教堂里,依然可以看到当时传教士带来那口老钟。它静静地悬挂着,默默见证了这段由茶叶引发的传奇历史。

摄影/程林

联防共建的国家公园

追溯武夷山的保护之路,并不是从创建国家公园才开始的。

1979年7月3日,国务院批准将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年后,江西省人民政府在另一侧建立了江西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与福建武夷山保护区相连,共同构成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这也标志着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武夷山拥有的自然和文化特性与重要性日益获得全世界的认同和关注。

1987年,武夷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1992年又被确认为具有全球保护意义的A级保护区;1999年,武夷山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2015年,我国出台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2016年,武夷山成为全国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之一;2021年,武夷山被列入我国首批正式设立的国家公园名单。武夷山的保护发展从此站在了新的更高的起点上。

从武夷山垦殖场,到武夷山林科所;从自然保护区,再到如今的国家公园……闽赣两省已从之前的独立保护过渡到如今的联防共建,打破跨省制度壁垒,正朝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目标坚实迈进。近半个世纪的日月更迭,两省的生态守护者们乐居深山,甘之如饴。

由福建省垂直管理的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福建)已于2017年组建,江西省也已依托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成立了过渡性管理机构。目前两省正在着力构建协同高效的国家公园保护管理模式。

在管护设施方面,武夷山国家公园依托区域内原自然保护地共设置了10个保护站,其中福建片区6个、江西片区4个;建立了网格化巡护管理机制,设置有百余条巡护线路;两省片区均已启动或完成了辖区范围的勘界立标工程。科研监测方面,已初步构建了具备本底展示、预报预警和数据分析等功能的监测监管平台,定期开展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及黄腹角雉等珍稀濒危物种分布地域的调查和监测。同时,武夷山国家公园还拥有三港、叶家厂宣教馆等对外宣教场所,南入口的大型科普展示馆等自然教育项目也在有序推进当中。

为促进生态保护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地方政府还创新提出了以国家公园为核心,打造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的设想。用“外圈”来保护好“内圈”,统筹“大武夷”的保护和发展,以此来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

对于未来,武夷山的发展定位很明确,要着力建成“文化与自然遗产世代传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之地。但要真正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眼下武夷山国家公园还有许多难题需要攻克。

比如,如何适度发展旅游的问题。坐拥独家的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应该将旅游规模控制到什么程度,发展哪些必要的旅游设施,门票价格如何确定,旅游收入如何分配,国家公园周边的旅游产业又该如何布局,这些都是尚无标准答案但又必须解答的问题。权衡自然保护和合理利用之间的良性互动,实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再比如,在公园与茶园之间,茶农扩大生产区的发展需求与生态保护之间形成了明显张力。设立国家公园之前,九曲溪上游的大部分面积未被林业局等管理部门覆盖,受茶叶市场驱动,茶农毁林围垦种茶时有出现。国家公园成立后,引导当地居民转向科学可持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是一个过程。

总而言之,中国国家公园制度的建立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在改革进程中会面临一些难点。但未来方向已明,相信武夷山能在这方面作出表率和有益探索,用只争朝夕的精神,持之以恒地坚守建设好这座国家公园。

来源丨转自《森林与人类》2023年第1期

作者单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南调查规划院

武夷山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武夷山旅游"(ID:SzwyCoLtd)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8_172043.html
上一篇湘黔行(2)
下一篇北京第一座城市公园,最早开放的皇家园林,曾经命名为中央公园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